曾活玲
新課程倡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新課程改革從更多關注學習結果轉為更多地關注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勤于動手動腦,積極探索,善于收集和處理信息。這些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也就是優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而優化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巧設各種教學情境,即是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一種能激起學生情緒的學習場景,觸碰學生的思考的脈搏,讓學生積極而有效地參與學習。
一、巧設引入情境,點燃期待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而數學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場所。精彩的引入情境創設,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為有效課堂奠定基石。例如:在教學“圓”的引入時,以小熊尋寶的活動引入:寶物距離小熊的左腳3米,白紙上一個紅點代表小熊的左腳,想一想寶物可能在哪里?用1cm表示1m,請在紙上表示出你的想法。學生在白紙上畫著……最后師生犯規,寶物可能在這里——教師用課件依次出事1個點、2個點、4個點、8個點、16個點……最后點連成了一個圓。此時,學生有的驚訝,有的驚喜地發現了“圓”。
在這個案例中,由于有“尋寶”這一巧妙的引入,有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細胞,點燃了學生對知識的期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圓的意義有了初步的感知,萌發了探究的興趣,為深入探索“圓的其它知識”做好了必要的準備,從而展開了對圓的體驗之旅。
二、精設問題情境,推進有效課堂
課堂就是由一個個問題串起來的。問題設置的好不好,決定了課堂的有效性與精彩程度。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明確,要有啟發性,要有利于促使學生動腦,不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的問題。
例如,一位新老師在對《乘法的初步認識》的課本主題圖的教學中,進行了下面互動。
師(出示主題圖):同學們,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了游樂場里有過山車、碰碰車。
生2:我發現了有人在跳繩……
……
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游樂場里還有什么機動游戲?
生2: 我們什么時候去游樂場玩?
……
上述片段中,教師企圖讓學生從熟悉的具體生活事物中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整個過程中,學生似乎積極性很高地提出了許多問題,主動地參與其中。但實際上,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問題過于寬泛,使學生的發現遠離了數學課堂的數學味,脫離了教師問題創設“提出乘法問題”的原意,學生提出的問題遲遲未與“乘法”這一全新的概念沾邊。在這一片段上,教師可以這樣明確的創設問題情境:(1)圖上有幾種游樂設施,小朋友們是幾個在一起玩的?(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3)你能用算式告訴我,每種游樂設施中有幾個小朋友在玩嗎?通過上述明確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創設,學生將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乘法的世界,初步感受到了乘法這一“簡便魔法”的美妙。
三、妙設體驗情境,促進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是一種學者實實在在地“體驗”與“積淀”。小學生好奇、好玩,數學教學就應向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運用的活動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例如教學《秒的認識》時,創設一系列“做中學”的數學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妙設的情境中感知數學知識。
片段一:
師:請大家認真聽下面一段音樂,估計播放音樂的時間有多長?【師播放一段30秒的音樂】
(頓時,教室安靜下來,同學們在認真地聽音樂。)
師:(音樂結束)請你說一說你估計音樂放了多長時間?你是怎樣估的?
生1:我估計放了20秒,我是一邊聽一邊數手指得出來的。
生2:我覺得大概是30秒,我聽的時候,心里面在默默數數的。
……
片段二:
師:你能在1秒里做些什么呢?想一想,然后小組交流。
(此時,教室里,學生“活”起來了,有手舞足蹈的探究著的,有嘀嘀咕咕在說著的……)
生1:我覺得1秒里我可以做一個“¥”的手勢。
生2:1秒里可以說一個字,比如“我”。
生3:1秒可以鼓一下掌。
生4:1秒里,我覺得可以做一個鬼臉。(生露出一個鬼臉)
頓時,課堂上學生收獲的歡樂的笑聲。此時,教師出示電腦、電梯、飛機等1秒的運動,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1秒。
上述案例中,學生真切參與,感受了1秒的魅力。學生在“做數學”的體驗情境中,在自我滿足、積極而愉快的狀態下,很自然地步入了積極思維的狀態,對“秒的知識”進行了自主的意義建構。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