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璟虹
摘 要:該文介紹了微課這種教學模式近年來的發展現狀,對比微課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提出“微作業”這種基于微課而生的嶄新教學嘗試,并舉例說明微作業的具體實施過程。
關鍵詞:微課 微作業 汽車發動機 高職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U4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189-01
自2008年美國的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對微課(Micro-lecture)的概念做出系統的闡述以來,微課這種新興的教育形式,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席卷全球,引領了新一波的教育教學改革浪潮。
從可汗學院(Khan Academy,http://www.khanacademy.org/)到TEDEd(http://ed.ted.com/),從“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到佛山微課,尤其是2013年全國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各級各類微課教學競賽,都極大的推動了微課教育的發展。
該研究者在主持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校級教改課題《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項目的過程中,多次嘗試將制作微課應用于一線教學中。微課以“形式多樣、主題突出、短小精趣”的特點,與其他教學資源相結合,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既可以作為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演示,也可以上傳主流視頻資源網站,作為學生課后自學的教學資源。
在實際教學中,該研究者深刻的體會到,高職院校的學生早已不滿足于灌輸式、教條化的學習,今天的“90后們”已很難沉心靜氣地從知識的源頭到末梢進行特別有規劃的學習。
微課在教學中體現的優勢毋庸置疑,就教學效果而言也實現了質的飛越。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微課在課堂上的使用接近于普通教學視頻,其本質依舊是傳授與灌輸,而課后線上的學習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受制于網絡技術的制約,網速、流量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作為制作微課的主體,雖然依據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以對知識技能的重點難點把握透徹,然而教師個人乃至教學團隊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無法根據每一位學習者自身的學習特點量身定制,所謂眾口難調,學習者的學習習慣是很難被糾正的。尤其作為高職院校中的工科類專業課程,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以《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為例,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既要學生掌握發動機結構、原理方面的知識,還要求學生掌握發動機拆裝、檢測技能以及故障診斷排除能力。光靠微課的觀摩,至多只能起到指導的作用。
該研究者自2013年開始探索微課在一線教學中應用的升級與突破。并首次在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汽修1202(試點班)的《汽車發動機機械系統檢修》教學中嘗試“微作業”。相比較微課,微作業指學生以短小的視頻為載體,記錄課堂及課后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類分析、認識、拆裝、檢測、故障排除等方面的任務的全過程。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形成常態,“微作業”產生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2014年,在學生中引起良好反響者在《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改革中,嘗試將“微作業”移植到普通高職班級中。對比試點班,普通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學生存在錄取分數較低、班級人數過多等問題,然而,筆者驚喜的發現,移植效果遠超預期,教學效果甚至優于試點班。
以《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項目二任務一的微作業“對氣缸磨損情況進行測量”為例:
該作業針對的知識點為發動機氣缸的磨損規律,檢測氣缸磨損情況需要使用內徑百分表進行量缸。這在課程教學中是傳統的難點及重點,同時也是勞動及社會保障中心頒發的“汽車修理工”職業資格證書考核項目之一。涉及內徑百分表的使用,尺寸的讀取計算,修理尺寸的確定等多個難點,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程度及操作的熟練程度。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的學習單位為小組,每個宿舍為一組,一個班級由7~8組組成。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通過教師講解、教材自學、網絡資源補充、小組討論等方式掌握量缸的方法,用一周的時間完成指定氣缸的測量,得出結論,制作成五分鐘以內的視頻,并在下周課堂上公開播放,現場打分。
為使完成的作業在公開打分的環節不落于人后,同學們充分的發揮出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訓場地變成了沒有圍墻的教室,課余時間總有同學利用手機、攝像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錄制視頻。一周時間完成一段5 min的視頻對初學者來說難度不小,這充分激發了年輕學子的好勝心和競爭意識,展示環節更是成為大家探討復習鞏固掌握的機會。團隊協作使大家體會到每個人的優勢與劣勢,恰恰是平時沉迷網絡游戲,傳統意義上的“學渣”們,憑借對電腦技能的熟悉,迅速掌握了“會聲會影”、“AE”等視頻編輯軟件的使用,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造性的加入各種效果,使枯燥乏味的學習項目變的妙趣橫生。《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的課程變成了大家期待的節目,開課前15分鐘,教室里面幾乎已經坐滿同學等待上課。
一個接一個的“微作業”猶如一粒粒的珍珠,散發著學習者被激發的蓬勃的學習激情,教師早已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僅僅只是任務的發布者、驗收者,只需要靜靜的站在局外提供咨詢。當學期結束,教師牽動手中的引線,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鏈大功告成,零落的微作業串聯成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素養。
“微作業”真正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長期以來“先教后學”、“教師負責教,課后自己學”的教學流程和模式。使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式向主動式、互動式學習轉變,基于班級授課制,以教師教為主導的知識傳授模式逐步讓位于基于信息化環境、以學生合作自主學習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使學習、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逐漸成為現實。
誠如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聯合北京大學數字化學習研究中心與華南師范大學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在最新出爐的《中國高校微課研究報告》中指出的:課程改革要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教師教學的方式,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單向傳授的傾向,強調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也就是從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的過程。
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就這點而言,“微作業”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袁德輝.地方高師院校數學專業泛函分析課程的教學反思[J].大學教育,2013(12):75-76.
[2] 楊輝.小議微課[J].時代教育,2013(14):24.
[3] 劉慧霞,馬建偉,閆秀英,等.微課在高職高專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4):14-16.
[4] 陳緋,王志有,陳林,等.“緩沖溶液”課程微課教學模式應用與實踐[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3(3):255-258.
[5] 康紅娜,馮軍,姚奇志.“微時代”下的“微課”藝術[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4):201-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