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培
摘 要:中國現行的稅源管理模式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包括稅源信息數量有限、質量不高,稅源分析、納稅評估、稅務稽查各崗位互相脫節,機構設置及職能分工不合理,第三方信息獲取難度大等問題。建議努力提高人才素質,調動積極性,加強從第三方采集稅源信息工作,改革稅務機構設置和重新界定職能,提高納稅服務水平,提供個性化的納稅服務等。
關鍵詞:稅源管理;存在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7-0062-02
引言
稅源管理是稅收征管工作的基礎,稅源管理質量的好壞決定著稅收收入的規模和增長速度,影響著經濟實現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現階段稅源管理的整體建設與稅收工作的發展相比較有些滯后,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深入思考,提供個性化的納稅服務,根據各崗位的特點明確崗位職責,提出科學的適合中國國情稅源管理水平的合理建議[1~5]。
一、中國稅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管理員制度存在著突出的問題
現行的稅收管理員制度下的“劃片管理、各稅統管”的稅源管理模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淡化責任”,但并未解決“疏于管理”的問題。由于管理體制上的激勵不足,未能充分調動稅收管理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稅源管理工作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稅收管理員人手有限,個人能力水平有限,難以完全履行稅源管理工作職責,稅源管理不到位。稅源信息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直接影響了納稅評估和后續的稅務稽查質量。
(二)稅源分析與納稅評估、稅務稽查協調難
在實際工作中,稅源分析崗位與納稅評估、稅務稽查崗之間工作銜接差、協調難。具體表現在:其一,稅源分析的結果不能滿足納稅評估的需要,或導致了納稅評估結果的不正確。由于稅收分析手段單一,方法簡單等原因導致指標單一、數據不準,指標口徑與納稅評估的系統功能匹配程度不好。如沒能充分考慮同行業內部差異情況,簡單依據行業內各企業的稅負率、利潤率、增長率的算術平均值設計的預警值代表性較差,影響了納稅評估結果和評估執行。其二,納稅評估與稅務稽查互動差。原因有三:一是評估與稽查的范圍界限不清。帶有預防性質的納稅評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稽查的工作,而有些屬于評估的工作稽查卻介入了。二是由于采用的調查方法和對政策的理解不同,稽查和評估結果有時存在較大差異,這樣就影響了執法機關的公信力。三是稽查結案后,稽查局很少反饋結果給稅源管理部門,以查促管的作用未能體現。
(三)稅收征管軟件采集信息質量不高
為了強化信息化管稅工作,國地稅系統開發了許多征管軟件,覆蓋了從稅務登記、發票認證、納稅申報、出口退稅、稅務稽查的多個環節。但實際中,由于軟件數量多、格式簡單、信息量小,信息重復等原因,數量上遠不能滿足稅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又由于稅收征管部門對納稅人填報的信息很少認真核實,導致虛假信息大量地存在,信息質量上難有保證。這樣,就把征收管理工作中積累的矛盾轉嫁到稅源管理環節,如果稅源工作不能有效化解這些矛盾,結果可想而知。
(四)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不合理
在國外,許多國家都設有大企業管理局,直接管理轄區內的大企業稅收征管、稅源管理、稅務稽查和納稅服務工作。通常將納稅人按不同層級進行分類管理,高層稅務機關管理超大企業,中層機關管理大企業,基層機關管理中小企業。因為層級越高的機關越有資源和能力管好重點稅源。在中國,幾乎稅源管理的所有工作,都由基層稅務機關完成,國家局、省局和市局幾乎不管具體的納稅戶。只在近些年,一些省市級稅務機關才有了大企業處,主要是對轄區內的大企業進行專門的納稅服務,但沒有稅源管理的任務。
(五)第三方信息有限,采集成本高
第三方信息的取得涉及很多部門,不光是工商部門、金融部門、建設部門、質檢部門、交通部門、公安部門、房管部門等,還包括納稅人的供貨商和用戶、稅務代理機構、社區組織等。通常,各部門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很少主動提供信息,信息共享程度低。獲取的信息時效性和數量都遠不能滿足稅源管理的需要。稅務部門最希望獲得支持的納稅人開戶銀行、供貨商和用戶等出于對自身利益考慮卻最不情愿配合稅務機關,造成稅收信息采集成本高,工作被動。
二、提高中國稅源管理水平的建議
(一)根據區域稅源特點,做好稅源管理的總體規劃
每個地區的稅源構成及分布、征管能力及條件都有所不同,針對同類的稅源可以設計與其他地區相同或類似的管理流程,如對大企業的管理可以分解為個性化管理與集約化管理兩部分。個性化管理即根據企業獨有的特征,通過個性化管理和納稅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中”,從而提高稅源管理的針對性。如針對企業的納稅遵從情況、會計核算水平,對稅收政策掌握運用情況等可采取差別化的服務。對于與同類企業共性的內容則應采取一體化的流程管理。對于中小企業中規模較大、風險較高的應納入專業化流程管理,而其他的中小納稅人則仍可按原來方式劃片管理。
(二)提高相關人員素質,調動稅源管理的積極性
通過隊伍整合,將一些適合稅源管理工作的人員分配到相應的崗位。在明確工作職責的基礎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經驗交流,觀摩學習,集中培訓,重點培養,使之能夠盡快勝任相應的工作。對于工作能力強,成績突出的,應給予更多的提拔和培訓學習的機會。同時,改革分配機制,按崗位工作量和承擔的責任制定獎懲辦法,賞罰分明。培養一支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的稅源管理隊伍,以點帶面,調動全員的積極性。
(三)提高獲取稅源信息的能力
信息是稅源管理的成敗的中心環節,如果沒有高質量的信息,再先進的管理模式也達不到效果,所以需要提高稅源信息的采集和管理能力。包括改進通過稅收征管軟件獲取信息的方式,增加信息的有用性,重新按專業化管稅的要求設計征管信息錄入系統,使各類征管軟件各司其責,互相配合,避免采集到的信息雷同或采集無用的信息。同時加強對申報信息的審核和核實工作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加大外部信息的采集工作,加快部門間信息共享的建設步伐,爭取早日實現信息共享。加強交易雙方信息交叉比對工作,更多地從社會其他途徑獲取信息。
(四)合理設計管理流程,科學制定崗位職責
稅源管理流程一般應包括采集稅源信息、稅源信息分析、納稅評估、約談取證、稅務稽查等環節,各環節之間緊密相連。從管戶數量上看,流程呈“頭大尾小”的特點;從單戶的工作量上看,流程呈“頭小尾大”的特征。因此,應根據崗位的工作量和責任合理分配崗位人員,量化各崗位的工作內容;根據各崗位的特點明確崗位職責,并且按月或按季考核崗位職責的履行情況,使工作有抓手,考核有依據,管理有效果。
(五)貼近企業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納稅服務
稅源管理流程強調“管理”的同時,更要體現“服務”功能,將“服務”融入“管理”的各個環節,這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更是改善投資環境、保護地方財源的體現。特別是新模式強調的“按類分層管理”,加強對大企業細化稅源管理的同時,應研究提供更貼近企業需要的納稅服務形式。許多地方已采取了切實的行動,如沈陽市國家稅務局成立了大企業處,由副局長主抓對轄區內的大企業提供VIP式的服務。南京市國家稅務局則為218戶大企業在互聯網上開通了專屬郵箱,既方便了企業提出涉稅需求,也方便了稅務機關宣傳稅收政策。
參考文獻:
[1] 黃玉遠.關于完善社會化信息管稅機制的思考[J].稅務研究,2010,(11):306-307.
[2] 吳偉強.新時期加強基層稅源管理法律體系的若干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1,(8):99-100.
[3] 張霄紅.對強化稅源管理的思考[J].北方經濟,2009,(3):81-82.
[4] 李曉曼.加強重點稅源專業化管理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0):96-97.
[5] 羅四平.國際經驗對中國稅源管理的借鑒[J].經濟研究導刊,2011,(18):128-129.
A Discussion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on Tax Funds Management
CUI Tian-pei
(Division of Financ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tax fund management in China,such as limited information,low quality,lack connections among tax fund analysis,assessment,and inspection,inappropriate positions etc.Therefore,we suggest that we should enhance practitioners quality and mobilize their initiative.We should also absorb tax fund information from the third party and reconstruct job positions.
Key words:tax fund management; existing problems; solution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