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仕君 白 冰
論民主教育中的教師角色定位*
●任仕君 白 冰
編者按:教育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力量。只有促進教育民主,培養(yǎng)具有民主精神與民主素質(zhì)的公民,才會有真正的政治民主與社會民主。班級是微縮的社會,師生是教育的主體。基于以上認識,編者特邀請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主教育理論問題與實踐挑戰(zhàn)研究”課題組的四位學者以推進教育民主為視角,深入探討班級管理、教師角色、教師權力、學生參與等問題,以期能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與共鳴。
民主教育是以培養(yǎng)平等精神、權利意識、自主性等民主精神,理性、規(guī)則意識、批判的態(tài)度、溝通協(xié)商能力與意愿等民主素質(zhì)為目的的教育。民主教育要求教師成為知識分子而不僅僅是專業(yè)技術工作者。民主是對人是目的,人應該自己掌握自身命運的信仰。民主教育不但要求教師具備知識分子精神,更要成為民主信仰的傳道者。
知識分子;傳道者;教師;民主教育
民主、民主教育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百年前我們就對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進行了詳細介紹,陶行知等先輩曾經(jīng)大力呼吁民主教育,近年來李鎮(zhèn)西、魏書生、竇桂梅等優(yōu)秀教師嘗試推進教育的民主化并對民主教育進行了積極探索,新課程改革也將民主作為重要的價值維度體現(xiàn)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但是盡管民主作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追求已經(jīng)為人們所重視,但教育教學活動中反民主非民主的情形仍然普遍存在。導致這些現(xiàn)象除了制度障礙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弄清楚民主的真正內(nèi)涵,沒有明確民主教育的教師角色定位。基于對民主的理解,為推動教育民主實施民主教育,需要教師除了成為具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專業(yè)人員外,還要具備知識分子精神,并且成為民主信仰的傳道者。
教師是從事教書育人使命的專業(yè)人員,必須掌握專業(yè)知識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是專業(yè)人員,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是從事其職業(yè)的必要條件,但過于強調(diào)專業(yè)化往往容易導致教師成為校園里書齋中無心社會公共事務的“局外人”。“然而,教師專業(yè)化的最終指向是類似于技術專才型的教學專家而不是知識分子,……,使他們?nèi)諠u缺少對社會公正的關注,即遠離傳統(tǒng)知識分子社會批判者的角色,而且其過于狹窄的學科化知識背景,也很難對社會公共領域中許多非常專業(yè)化的問題置喙。”[1]專業(yè)化的壓力加上知識面狹窄導致教師的公共角色弱化,除了教書外不再關注社會問題熱心公共事務,這與國家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更與民主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不符合。對于具有教師和研究者雙重身份的教育研究者來說,更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專業(yè)發(fā)展和專業(yè)事務。“教育學者當然首先應當是教育領域的專家,……。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教育學者的公共知識分子角色——運用專業(yè)能力,介入公共話語,解釋生活、申述正義、張揚民主。三者間相互關聯(lián),尤以公共知識分子角色為重。”[2]
民主教育要求教師成為知識分子,這是因為民主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與知識分子精神與素質(zhì)內(nèi)在的相契合。
(一)何謂知識分子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的精神與氣節(jié)很好的詮釋了什么是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3]這些論述很好地闡釋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為核心的人生理想、治學目的、道德情操、社會責任感。在當下的日常語境中,知識分子往往指有知識有文化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在正式的官方定義中,例如,1999年版的《辭海》中對“知識分子”的定義是:“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yī)生、編輯、記者等。”[4]這是從職業(yè)的角度進行的定義,雖有可操作性,但沒能描述知識分子的內(nèi)在屬性。“事實上,知識分子從來都不是一個固定的群體,只有當某個個體或群體在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維護的價值中體現(xiàn)出他們已經(jīng)承擔了這一角色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才能夠認為他們‘成為’了這一群體的一部分。也可以說,知識分子是因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成為’的,而不是某一職業(yè)或群體天然的屬性。”[5]
從詞源來看,知識分子一詞有法語和俄語兩大詞源。法語知識分子intellectuel一詞最早由哲學家雷南(Renan)于1845-1846年間開始使用,主要指對現(xiàn)存體制不滿,具有批判意識和公共精神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俄語“知識分子”來自波蘭語intelligencja,指具有社會良知和批判精神的非某些固定職業(yè)階層的人。[6]著名學者薩義德認為 “……知識分子既不是調(diào)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識的人,而是全身投注于評批意識,不愿接受簡單的處方、現(xiàn)成的陳詞濫調(diào),或平和、寬容的肯定權勢者或傳統(tǒng)的說法或做法;不只是被動地不愿意,而是主動地愿意在公共場合這么說。”[7]薩義德的理解強調(diào)知識分子應該具有公共精神、社會批判意識和理性懷疑精神,知識分子不是既存利益的代言人而應該代表弱勢群體為他們發(fā)言。“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本身所代表的以及那些觀念如何向觀眾代表——總是關系著、而且應該是社會里正在進行的經(jīng)驗中的有機部分:代表著窮人、下層社會、沒有聲音的人、沒有代表的人、無權無勢的人。”[8]
無論是從中國傳統(tǒng)的“士”的精神,還是從知識分子的詞源和學者的定義來看,對于知識分子的屬性人們都持有共識:“定義知識分子的不是他們做什么工作,而是他們的行為方式、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他們所維護的價值。”[9]知識分子不是某些職業(yè)的屬性而更多的是個人的特質(zhì)。“知識分子在他們的活動中顯示出一種對社會核心價值的顯著關心。他們是尋求提供道德標準和維護有意義的一般象征的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理性、正義和真理這樣的抽象觀念的專門看護人,是常常在市場與權利場所遭到忽視的道德標準的謹慎的保護人。”[10]簡言之,知識分子是有信仰以追求和傳播真理為己任的人。知識分子應具有獨立人格、公共精神、理性批判意識、社會參與意識、自主性等意識,知識與專業(yè)只是知識分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
(二)民主教育要求教師成為知識分子
民主教育是以培養(yǎng)具有民主精神與民主素質(zhì)的公民為目的的公民教育。平等精神、權利意識、自主性是民主精神的主要內(nèi)涵。平等是民主的信條,對平等的信仰是民主得以維系的基礎。權利是民主得以運轉的前提,權利意識指認識到權利不但是民主的前提而且是民主的目的,認識到權利對于公民掌握自身命運的意義。具有自主性意味著公民可以就生活方式、政治事務、社會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判斷,能夠免于盲從政治宣傳、輿論鼓動、權威、專家。理性、尊重他人的觀點與意見、愿意妥協(xié)、具備良好的溝通協(xié)商能力與意愿等民主素質(zhì)是民主的實現(xiàn)與維系、更新的重要條件。[11]民主教育要求教師除了專業(yè)知識外,為培養(yǎng)具備民主精神、民主素質(zhì)的公民,教師自身必須具有這些品質(zhì),這與知識分子精神和需具備的素質(zhì)相契合。
“有精致之知識者并不必然成為知識分子。相對論并不使愛因斯坦成為知識分子。對哲學的思考,對社會的評議,對法西斯的憤怒……使愛因斯坦成為知識分子。”[12]薩義德明確提出反對過于注重專業(yè)化的所謂專業(yè)態(tài)度。“今天的知識分子很可能成為關在小房間里的文學教授,有著安穩(wěn)的收入,卻沒有興趣與課堂外的世界打交道。”[13]正如,知識分子必須關切和愿意投身社會公共事務一樣,作為民主公民的教師必須具備公共精神,熱心公共事務。“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yè)工作以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利益之上的。”[14]民主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精神和社會參與意識,民主教育要求教師具備知識分子心懷天下的意識。教師作為知識分子“更具體地說,為了發(fā)揮知識分子的功能,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意識形態(tài)與組織上的必要條件,以從事寫作、進行研究、彼此合作,來開發(fā)課程、共享權力。”[15]
民主要求公民能夠理性思考、解決問題,具有批判質(zhì)疑的能力,民主教育要求教師像知識分子一樣能夠理性思考批判質(zhì)疑。“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他們把反思與行動結合起來,不只關心如何獲得個人成就,推動學生沿著職業(yè)的階梯進步,還要關心如何賦予學生以權能,從而使他們能夠批判性地觀察社會,并具有變革社會的行動能力。”[16]民主教育的教師除了知識分子角色外還承擔教師角色,作為教師“應該努力向其他人說明一個人是如何思考的,同時揭示出當這個人思考有得時,他的感覺會多么美妙。教師應該把各種假設、事實、方法和判斷加以明確。”[17]當學生愛上理性思考,當學生學會科學判斷追求事實和真理,就離成為民主的公民不遠了。
民主社會的公民需要具備獨立性與自主性,才能免于盲從政治宣傳和社會潮流,從而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民主教師培養(yǎng)民主公民,需要自身具備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自主性。社會學家曼海姆在《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一書將知識分子的關鍵特征歸納為“自由飄浮”與“非依附性”。然而,置身于“單位”之中的教師,由于完全依賴“單位”而獲取社會資源、權利、身份和合法性,從而往往喪失了其應該扮演的知識分子角色的意識,導致學校長期以來缺乏思想者和反思者。“涂爾干認為,這正是社會學家所關注的地方。教師的本質(zhì)任務當然也是全體知識分子的本質(zhì)任務是精神問題,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在養(yǎng)成他們的職業(yè)習慣之后,通過分析、批評、驗證——他們獲得了意志的獨立性和謹慎的判斷,這會使得他們不容易屈服于大眾的裹挾和威權的聲望。”[18]
民主社會的公民除了必須具有民主精神外,還需要具備演說、論辯、溝通協(xié)商能力等民主素質(zhì),才能有效參與公共事務,對公共議題進行理性的協(xié)商。這些素質(zhì)既是知識分子有效傳播思想引領大眾的基本素質(zhì),也是民主教育對教師的必然要求。
民主是一種價值信仰,其外化表現(xiàn)為公民自治,其內(nèi)在價值基礎在于視每位公民都是作為目的的人。因此,民主教育具有兩重目的:民主教育不但是一種公民教育,它更應該是促使人成為目的的教育。[19]民主信仰的基礎是人是目的,民主旨在使人能夠自己為自己制定規(guī)則,自己掌握自身命運。民主的價值基礎決定了民主教育是服務于人是目的這個終極目的的教育。人是目的主要體現(xiàn)在人能自由地追求為自己所珍視的美好生活,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能免于被當作實現(xiàn)他人任意意志的工具。民主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精神,使他們視他人為與自己平等的人,與自己具有平等的權利與尊嚴;使他們能寬容異己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選擇。民主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能力,使他們具備為開創(chuàng)多樣的美好生活所需的不同能力,因為,只有具備可以選擇可以行動的能力,人才可能成為自己的目的。[20]
民主是一種對進步和理想社會的信仰。對民主的信仰是相信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值得追求,相信經(jīng)過對民主的不斷追求,對民主的不斷更新從而建立起來的民主社會能更好地增進人類福祉促進人的完善。民主教育是相信進步的教育,相信通過適當?shù)慕逃丝梢愿纳谱陨砣毕荩軌蜃约赫莆兆陨砻\。民主教育相信可以培養(yǎng)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可以通過教育民主促使民主社會的到來。民主教育的未來是同文明的進步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根本上看,對進步的信心是民主教育的重要支撐。如果不相信進步和改善的可能性,那么,我們?yōu)槔硐攵ι踔翣奚泻蝺r值!民主教育需要教師成為民主信仰的堅定擁護者。對民主的信仰是促使民主教育開端的重要的心理動力。沒有對民主的堅定信仰,就不會有開創(chuàng)民主社會,促進教育民主的不懈努力,民主教育就永遠只是一種理想。民主教育的前景取決于人們是否向往民主社會,如果人們不愿意生活在民主社會里,而希望處于專制統(tǒng)治之下,那么,就不會有通過民主教育促使民主社會到來的努力,民主教育就永遠沒有希望!“如果我們不相信民主的生活方式,那么,為此做訓練就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偏愛權威,那么,在教室中壓制和控制將會流行,訓練學生的主動性、合作參與、自我控制和自我表達將讓位于無限制的權威和外部控制。”[21]
民主教育的教師不僅僅要教授學科知識,還要傳授民主知識培養(yǎng)學生民主素質(zhì),更重要是引導學生形成對民主的信仰。民主教師的使命是民主公民的再生產(chǎn)和民主社會再生產(chǎn)。“如果說教師事實上擁有一個能令他們以集體或個人的名義發(fā)揮知識分子作用的使命,那么相較于其他知識分子,他們的使命的特性就是:他的目標是才華和能力人力資本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這是賦予學校的使命。”[22]如果教師不認可民主的價值,不認為民主社會是一個值得為之努力的理想,那么,民主教育如何可能?教師的使命不僅是授業(yè)和解惑,排在第一的是傳道。知識壁壘、專業(yè)性不應該成為不關心公共事務的理由,各種自由主義鼓吹的價值中立,不應該成為民主信仰引導的障礙。學校是民主的公共領域,教育是一種倫理與政治實踐。“簡而言之,應該成為公立學校教育和大學二者的首要關懷的,是民主的價值,而不是商業(yè)的價值。”[23]對此亨利.吉魯深刻地批判了主導現(xiàn)代科學的技術理性的價值取向,它強調(diào)效率和如何做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目的問題。這導致教師成為概念和政治的文盲(conceptual and political illiteracy),對政治漠然和保守而忘記教育的民主社會再生產(chǎn)的使命。古典民主的本意是人民當家作主,需要公民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政治活動,為政治活動作出貢獻甚至犧牲,而現(xiàn)代民主往往異化為投票選出領導人,除了選舉外其它時間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當前投票率越來越低也印證了民主的異化。為了重拾民主的本意,需要對民主信仰進行宣傳和引導。“……最為重要的事情是,把學校教育教學看做是更廣泛的民主事業(yè)的組成部分,給學生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資源,把他們自己看做批判的公民,能夠積極地加入到理解和構成支配他們的生活的力量之中。”[24]
[1][6]胡金平.大學教師與知識分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21、19.
[2]劉秀榮,劉鐵芳.教育學者何以成為公共知識分子[J].長沙大學學報,2005,(6):116.
[3]《論語·泰伯》
[4]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4921.
[5]王佳佳.論教師的知識分子責任[J].當代教育科學,2009,(1):36.
[7][8][13][美]愛德華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單德興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25.95.63.
[9][英]弗蘭克.富里迪,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戴從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29.
[10]張汝倫.思考與批判[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21-522.
[11][19][20]任仕君.論民主教育的目的與原則——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11,(10):23.
[12]趙寶煦.知識分子與社會發(fā)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15.
[14]王小波等著,祝勇編.知識分子應該干什么[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4.
[15][16][23][24][美]亨利.A.吉魯.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邁向批判教育學[M].朱紅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6.封四.中文版序5-6.中文版序6.
[17][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86.
[18][22][加]莫罕默德,梅盧奇.克萊蒙,戈蒂埃.宋瑩譯.教師是知識分子:文化的傳承者、闡釋者和批評者[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4):15.20.
[21]Bolmeier,E.C.6 Steps to Pupil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tic School Control[J].The Clearing House.2006,Vol.79,No.5.201.
(責任編輯:曾慶偉)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民主教育理論問題與實踐挑戰(zhàn)研究”(項目編號:13YJC880053)的研究成果之一。
任仕君/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哲學研究 白 冰/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