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山灣子中學 張福翠
生本課堂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位主線”原則的具體體現。為了貫徹這一原則,就要改變初中語文教學長期形成的教師獨霸課堂、學生認真聽講的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退一步,學生進一步;教師退到臺下,學生走到臺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教師如何智慧地閉上嘴,如何開啟學生思維,讓學生表達呢?
教師不是可有可無,在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因為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材的專業化解讀、教學思想的指導、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課件的運用、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等,教師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智慧地閉上嘴,并不是不張嘴,教師要講到點子上,問在疑難處,講在關鍵點,要善于鼓動學生交流展示,這樣教師就自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點撥者。
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把課講深、講透,一篇課文講來講去,只有這樣教師才算盡到了職責,可學生的學習興趣全無。傳統課堂的好處是教師不留死角,注重知識強化與運用,在應試背景下快速地推進教學進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從而有利于取得好成績。但這樣做的缺點也很明顯,學生高分低能。要改變這樣的課堂,就要回歸語文學科本質,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啟發學生體驗問題、感受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能力。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教師按照單元導讀要求和課文提示把課文完整地講解明白并不難,難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更深的感悟。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感受文中“我”童年時的“脫險”經歷,領悟生活的哲理。
教師要智慧地閉上嘴,學生要會講、會聽、會質疑、會討論、會補充,要做到這些就要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
首先是組建學習小組。綜合考慮學生學習成績、性格特點、組織能力等因素進行4人小組的劃分,并基本保證各小組的學習實力大體相當。同時,為了便于管理,各組自起組名,選舉組長,組長要履行“小老師”職責,組員進行責任分工。小組建設的核心工作是小組長的培養,要定期組織培訓,教師可以到小組中進行示范,手把手地教組長。
其次是建立評價機制。為了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發揮學生的互助作用就要建立捆綁評價機制,對小組整體評價,對優秀學習小組進行表彰獎勵。
再次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學會傾聽就是要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也是交流表達的練兵場。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樂于表達。
最后是組織討論。大腦不應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信息,而應是主動地建構它對信息的解釋,并從中得出推論,而討論有助于這種建構的形成。例如,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時可以增加一個討論環節,當每個學生都寫出對生活哲理的感悟以后就可以進入討論環節。教師可以先組織小組進行討論。在小組內,教師要鼓勵每一個學生都進行發言,都要進入角色。小組要設立一個“記錄員”,對每個同學的發言進行整理。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的“記錄員”進行發言。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你想培養一個人,首先要培養他的自信;你想毀滅一個人,就去毀滅他的自信。”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說、會說,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學貴有疑,培養學生學會質疑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興趣,發展智力,提高思維質量,更重要的是在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但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熏陶下,學生視教師為權威,只有遵從,不敢質疑。另外,有的教師認為質疑課本、質疑教師是浪費時間。教育學家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提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主張,質疑是通向發現的途徑。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編者的意圖是給初中生以正面的啟示:當遇到困難時,只要堅持往下走就會取得成功。但是編者的想法是否體現了文本的真正含義還有待商榷,這就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質疑精神解讀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作品,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完全可以對以下幾點產生質疑:做自己不勝任的事情,是對的嗎?在做一些有危險的事情時是否應該鼓動別人跟自己一起做?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上了一個高度。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主要是語言實踐,而語言實踐應成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實踐中感悟,實踐中體驗,實踐中創造,在語言實踐中形成語文素養。
語文課上打造的平臺應該是語言實踐的平臺。要打造好這個平臺,首先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其次要精心構建語言實踐情境,任何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氛圍或情境下表達出來的,離開了它就落入了枯燥的、機械的訓練中。
做“懶教師”,做“智慧型”的教師,教師就要智慧地閉上嘴,教出“會學習”的學生,做學生精神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