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臥龍寺中學 張 樂
從本節內容的設計思路上看,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并會應用成比例線段的性質二即可。但是考慮到后面的知識會用到合分比性質,所以就有意地將這一個知識點加了進來,這也可以從導學案中反映出來。根據“成比例線段一”課后情況來看,學生對成比例線段定義及成比例線段性質掌握的情況較好,所以本節課的導學案設計由溫故知新(成比例線段概念及練習)、問題探究(合分比性質及成比例線段性質)、鞏固練習(課本例題)、當堂檢測、課后反思五個部分組成。
1.學生表現
學生整體表現比較沉悶,學習積極性不強,探究問題不活躍,自我展示效果不好,新知識掌握不理想。課后我進行了反思,發現課堂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夠準確,這可以從溫故知新部分體現出來,這部分共有兩個概念和三個成比例性質的習題構成,預計3分鐘左右完成,但是5分鐘后學生還不能正確解答。學生課后反饋這部分題量過大,造成了思考時間不夠用,計算時過于緊張容易出錯,反而失去了本部分鞏固舊知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是個人展示不夠理想。從問題探究中可以看出,學生要得到本節課的性質,必須先獨立通過含數字的計算歸納含字母的運算方法,從而得出性質。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顯表現出計算根基差,很多學生對分數的加減運算不過關,造成結果不正確的問題。
三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講到問題探究成比例性質二時,學生在討論用參數法總結規律,學生對參數的理解只局限于字母K 的抽象概念,而教師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具體的實數也是參數的一種表現形式。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這個知識點,那么學生再探究這個問題時就不會出現再設參數的情況。
2.課堂過程
這節課的整體感受可以用一個“急”字形容,不僅是學生“急”,教師也表現出“急”。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導學案的容量過大。此部分2~3道習題即可,過大題量導致學生一開始就陷入被動中,導致這部分練習只能草草結束。
二是導學案的學習重難點不夠突出。按照大綱要求來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研究成比例線段性質二。預設用時10~15分鐘,但是加進了合分比性質后,不僅重難點增加了,預設時間也不夠用,這也就造成這部分教學有些“急”,有些趕時間。
本節課結束后的直觀感受是重難點不夠突出,出現了沒有重點的現象。學生看到這部分內容后明顯感覺內容太多,直接導致問題探討時間不夠,這給學生的信心造成影一定響。這從合分比性質及成比例線段性質的探究過程中能夠體現出來,本來簡單的數字運算,有的學生不能準確得出結果何談字母運算的結果。課后,很多學生認為數字計算自己會做,由于時間過于緊張,導致出錯,影響了后面的學習。
三是課堂例題賞析沒有跟進。由于時間原因這部分內容本應該由學生獨自完成,然后全班進行展示反饋。但這部分我只能以集體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邊讀邊做,不能很好地檢查本班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就失去了這節課的教學目的。
四是課堂檢測沒有完成。由于前面的環節用時過多,影響后面教學的進度,課堂檢測部分學生沒有充分的思考和練習時間,習題價值也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從學生角度來看,時間不夠用的現實問題直接影響了自己獨立思考、討論、展示等環節。從教師角度來看,課堂檢測未能直觀表現出來。
五是從課堂氛圍來看,由于整節課過于“急”,學生討論的氣氛過于沉悶、壓抑;課堂展示有些膽怯,沒有自信,完全是教師指派學生進行展示,完全沒有兼顧全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本節課后,參與聽評課的教師對本節課指出自己的看法,我也進行了反思,綜述各位教師的觀點后進行了整理:
1.導學案的設計比較新穎。導學案能夠將課本中的例題以填空的形式展現在學案中,不僅體現緊扣教材理念,而且設置的填空部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2.“高效課堂”理念比較突出。學生能夠有3次以上的合作探究,2次以上的黑板展示。但存在的問題有:本節課的內容過多,導致重點、難點知識不夠突出;數學課中的數學語言不夠精準,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究。
3.整節課的節奏把握不夠好,從上課進度中可以看出來有些“急”。
4.板書的層次不夠明顯,教師應該將黑板的一部分預留出來,歸納和展示本節課重難點知識。
5.本節課的合分比內容應該作為課后思考內容,學生可以選擇性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