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技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孔 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教育狀況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但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的教育問題。
近年來,農村地區教育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教職工隊伍不斷壯大,素質教育推進速度明顯,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九年義務教育基本全面普及。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仍存在很多突出問題,制約教育事業的發展。
1.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1)雖然教職工人數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具體到不同學校、年級和學科,教師短缺問題仍舊比較突出。一是區域分布不平衡,經濟較落后的邊遠艱苦地區教師緊張,經濟較富裕地區教師相對富余。二是教師結構性短缺,很多農村學校音體美和英語教師的缺口較大,甚至沒有專職的音體美和英語教師。三是教師新老更替“入不敷出”,一些老教師退休,一些在職教師因為個人工資待遇等原因向經濟更好的地區發展,而年輕的教師不愿意到偏遠的農村學校工作,導致農村學校教師招聘總體呈逐步萎縮態勢。
(2)教學水平偏低。一是近年來農村教師隊伍逐步規范化,各地逐步清退了部分教學能力不足的老鄉村教師,但仍舊有一部分老鄉村教師通過參加一些進修班培訓后繼續從事教學工作,這部分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勝任教學崗位。二是部分地區因為教師短缺,將部分優秀初中教師調整至高中任教,將部分優秀小學教師調整至初中任教,此種“拔苗助教”的行為對整體的師資力量產生了不利影響。
2.教師主動性未得到充分激發
(1)職稱久評不上挫傷部分教師積極性。經濟較落后地區的職稱指標較少,符合申報條件的教師較多,有一部分教師難以評上職稱,工資待遇得不到提高,這樣就挫傷了教學的積極性,甚至有些教師辭職到經濟較發達地區一些私立學校任教。
(2)獎勵性績效工資未發揮應有效用。部分地區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仍不到位,即使發放到位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崗和不在崗的教師待遇差距不大,教學實績突出的和普通的教師待遇差距不大,先進學校和后進學校差距不大,這樣就起不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3)尊師重教措施落實不夠。在當前升學壓力影響下,有的學校重教學管理,輕人文關懷,片面強調教師的服從、付出,對教師的權利和付出沒有給予充分尊重。有的學校忽視師德師風建設,對少數不安心教育教學的教師缺少有效管理手段,敗壞了教師隊伍的風氣和形象。
3.教育管理工作尚需加強
(1)財政對教育的支持保障不力。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財政緊張,有些地區不但不能給教育事業撥付必需的經費,甚至還有部分教育經費被財政留用。由于經費不足,不少學校通過借債維持運轉,不僅使學校發展陷入更困難的窘境,還影響學校管理和教學。
(2)教育競爭的內驅力不強。近年來,為改變教育質量不高的現象,一些教育資源短缺的經濟落后地區采取撤點合并的方法將教育資源集中到某個或某幾個學校,這樣就導致當地教學沒有競爭或競爭不夠激烈,導致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4.教育現代化創建任重道遠
由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經濟較落后地區的辦學條件很簡陋,教育現代化創建工作仍有很長的道路要走。這些地區絕大部分的學校達不到省定辦學條件標準,相當一部分農村偏遠地區的學校條件更為簡陋,甚至連圍墻、水沖廁所都沒有,教師上課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狀態。正是這些問題客觀上制約了經濟較落后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質量下降直接導致當地生源外流,優質生源的流逝又反過來影響當地教學資源的優化和提升,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針對這一現象,當地政府必須痛下決心,提高認識,以超常規措施,大氣魄規劃,大手筆投入,大力度考核,大力氣管理,通過教育事業的跨越發展,為實現地方經濟的騰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1.加強制度建設,配齊配強隊伍。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教師引入機制。要拿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引才計劃,加大對當地戶籍的人才的招引力度,根據學科、學時段不同,制定切合實際的人才招引政策,逐步改善師資數量緊張、結構不合理狀況。二要建立健全教師、校長流動的保障機制。鼓勵和引導教師隊伍向農村、向缺編學校、向薄弱學校的合理流動,確保教師和校長在義務教育學校間的正常交流,實現當地區城鄉各中小學師資分布基本平衡。三要建立唯才是用的校長選任機制。目前,很多農村地區的校長人選都是以資歷說話,人員年齡偏大,當地教育部門應大膽啟用年富力強,懂管理、懂創新的骨干教師充實校長隊伍。對成績突出的校長除了給予經濟上的獎勵外,還要給予政治待遇;對不作為、無創新、無業績的“守攤子”校長,堅決實行末位淘汰制度。四要認真落實人才引進的各項優惠政策,以優厚待遇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和集聚人才,穩定教師隊伍。
2.創新教育管理,激發隊伍活力。一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增加學科教師中高級職稱數,激勵更多年輕教師奮發有為。對因年齡、疾病等原因不能任教的教師,暢通教師出口,為招聘新教師和其他教師晉升創造條件。
當地政府要做好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長”,各企事業黨委要當好教育工作的推動者和服務員,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教書育人、興教助學的先進典型。要想方設法解決教師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制定、落實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村教師保障體系建設政策,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
3.保障經費投入,提升辦學效益。健全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確保全社會財政教育投入增長比例逐年增加,同時保證各項財政專項教育資金全部用于教育事業,保證教師工資逐步提高。切實保障困難學生補助經費、校舍建設維修改造經費、教育教學設施設備添置維修等滿足基本辦學需要,努力增加財政預算內安排的教師專項培訓經費,積極化解學校債務。
4.立足長遠發展,構建競爭格局。一要進一步優化城鄉學校布局。精心制定城鄉學校布局規劃,適度控制農村學校規模,壯大并逐步改善農村辦學點條件,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二要科學定位重點校發展方向。對地區內一些重點學校要科學制定規劃,走精品化、內涵化發展之路,適度擴大規模,加大軟硬件投入,著力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要加大對辦學效益顯著的農村學校投入,發揮其輻射帶動效應,使農村學生也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三要加大對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對一些辦學條件較好,教學質量較優的民辦學校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解決民辦學校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體現公民辦教育競爭的公平性,形成科學布局、有效競爭的競爭態勢。
[1]嚴 強.公共政策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嚴文奎,方荷生.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