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一冬,王俊杰
(1.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重慶 401120;2.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跡,居民的生活水平亦逐步改善。然而,在人均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我國各地區居民的工資差距也日益擴大。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業已成為全世界收入差距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如何提升落后地區工資水平以縮小貧富差距,將是我國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的難題,因此研究我國地區工資差距的影響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關于地區工資差距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范式:一是運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從勞動力流動、貿易開放、人力資本、外商直接投資、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等角度對我國地區工資差距或收入的收斂和發散機制進行研究[1][2][3]。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假設,我國地區工資差距應隨著市場一體化的提高而收斂,但事實與此并不相符,說明基于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進行的研究是有待商榷的。二是基于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考察空間集聚產生的外部性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4][5][6]。三是運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通過研究經濟活動空間集聚形成機制,從全新的分析視角研究地區工資差距的形成與演變。Hanson(2005)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框架,采用美國3075個縣的數據實證檢驗市場潛力與工資水平之間顯著的正相關關系[7]。陳博(2013)采用中國地級城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市場潛力與工資水平之間有顯著正相關關系[8]。楊仁發(2013)從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角度出發,采用中國地級城市的面板數據研究產業集聚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9]。
上述關于地區工資差距形成的研究雖已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其一,大多數實證研究僅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框架,而對地區工資差距的理論研究依然較為少見;其二,現有研究大多只是關注一國內部的經濟地理條件(如市場潛力、人力資本、產業集聚等)對地區工資差距的影響,而鮮有涉及國際經濟條件的影響效應;其三,一國內部的地理條件對經濟的影響效應還受貿易開放程度的影響,而現有的研究即便考慮了對外貿易,也并未將國內經濟地理和對外貿易納入到統一的分析框架中進行研究。基于此,本文擬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效應。
本文將兩國三地區模型進行拓展,以表述市場潛力、貿易自由化與地區工資差距的關系。假設考察的世界經濟由R個國家和兩個部門(農業部門A和制造業部門M)構成,農業部門是完全競爭的,且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單一的同質產品;制造業部門則遵循D-S壟斷競爭分析框架,在規模收益遞增的情形下生產異質化產品且存在運輸成本。假定制造業產品在國家之間的運輸成本符合薩繆爾森的“冰山運輸成本形式”,即如果制造業產品在兩國之間運輸,則一單位產品只有能達到目的地(T為國家之間的運輸成本)。首先考察經濟的消費方面,假定消費者對所有產品(農產品和制造業產品)的效用函數形式,再假定消費者對制造業產品的消費量符合不變替代彈性(CES)子效用函數。通過對代表性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最優規劃,則可得到國家j的消費者對國家r生產的各種制造業產品的最優消費數量為:

其中,prj=Trjpr(pr表示國家r的各種制造業產品的離岸價格或出廠價格)是國家j的消費者對國家r生產的各種制造業產品支付的最終價格,Pj表示國家j的價格指數,Yj表示國家j的消費總支出,σ表示不同制造業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μ表示消費者對制造業產品的支出份額。
再討論經濟的生產方面,在規模報酬遞增和消費者偏好多樣性的前提假設下,每種制造業產品最終將只在一個國家且由一個專業化企業生產。假定制造業部門只使用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則國家r代表性企業的成本函數可表示為:

其中,qr、wr分別表示國家r代表性企業的產量和制造業部門的工資,hr表示國家r制造業部門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即勞動力市場的人力資本水平)。通過建立拉格朗日方程求解該利潤最大化問題,則可得到利潤最大化的定價規則為:

國家r所有生產企業的總利潤函數可表示為:

世界經濟的空間均衡要求市場出清。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所有國家的利潤必然相等,即πr=當假定所有企業都可自由進入時,其均衡利潤為零,由此就可得工資水平的決定方程形式:



為考察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作用,根據前文理論模型的分析結論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形,本文建立如下的計量模型:

其中,i表示地區;t表示年份;wage為被解釋變量,表示各地區平均工資水平;rmp和trade為本文重點關注的解釋變量,分別表示各地區的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程度;→X代表影響地區工資水平的其他控制變量的向量,包括人力資本水平(human)、產業結構(struc)、市場化水平(govsca)、基礎設施(road)和經濟發展水平(agdp);fi、μt分別代表非觀測的地區和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此外,借鑒黃玖立和李坤望(2006)等的研究思路[10],考慮到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可能存在的替代作用,我們在計量模型中引入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交互項來分析它們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效應。如果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負,則說明二者在影響地區工資水平方面可以相互替代,反之則為互補關系。
對地區工資水平(wage),本文采用各地區職工的實際平均工資水平來衡量,即用GDP平減指數以1990年為基期進行折算。下面介紹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的測度方法:
1.市場潛力。本文的實證研究難點之一就是對市場潛力的測算,在新經濟地理學的文獻中最常見的是“市場潛力函數”??紤]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用如下計算方法衡量各地區的市場潛力:

其中,yjt為t時期地區j的總產出,dij為地區i、j的省會城市(直轄市)之間的距離①省會城市(直轄市)之間的距離可直接從中國物資儲運公司網站上獲取。,dii為地區i的內部距離②根據Redding和Venables(2004)的方法,各省份的內部距離取地理半徑的2/3,即(si為第i個省份的陸地面積)。。
2.貿易自由化程度。本文采用外貿依存度來衡量各地區的貿易自由化程度(trade)。在測算時,進出口貿易總額均用當年的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折合成人民幣,并采用與前面相同的處理方法——用GDP平減指數予以縮減。
表1報告了計量檢驗的估計結果,第一、二列分別為隨機效應(模型(1))和固定效應(模型(2))的估計結果。為克服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問題,標準誤都經過懷特異方差修正。針對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適用性的豪斯曼檢驗(Hausman Test)顯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零假設,說明選用固定效應模型能得到更有效的參數估計值,因此我們以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作為實證分析的基礎。模型(2)的計量檢驗結果表明,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均顯著為正,這支持了前文理論模型得出的結論。它們的交互項的估計系數在1%的統計性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在促進地區工資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替代性。關于其他控制變量,人力資本(human)、產業結構(struc)、政府支出規模(govsca)、基礎設施建設水平(road)和經濟發展水平(agdp)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與一般文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是相符的,由于它們并非本文關注的重點,故在此不再贅述。

表1 市場潛力、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影響作用的估計結果
根據現有眾多學者的研究,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可能存在內生性,即貿易自由化與地區工資水平可能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這可能是貿易自由化提升了地區工資水平,而地區工資水平的提高又強化市場主體的進出口能力,進一步提升地區的貿易自由化程度?;诖耍疚牟捎霉ぞ咦兞抗烙嫹?IV)解決可能出現的內生性問題。
依照黃玖立和李坤望(2006)的做法[10],我們構建海外市場接近度作為貿易自由化的工具變量。考慮貿易自由化的內生性問題后,其與市場潛力的交互項也就是內生的。在計量回歸中,本文將市場潛力與貿易自由化的工具變量相乘作為交互項的工具變量。表1的第三列報告了使用工具變量法的估計結果。首先對工具變量的有效性進行了檢驗,表明我們選取的工具變量是外生的。相較于FE模型,引入工具變量后的估計結果表明貿易自由化的回歸系數提高(從0.7701提高到2.1283),這說明內生性使面板OLS法嚴重低估了貿易自由化在促進地區工資水平上應有的重要性。此外,交互項的估計系數的絕對值也大大提高,這意味著在控制內生性后,貿易自由化與市場潛力的替代性有所增強。最后,針對面板OLS和2SLS進行的Hausman檢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貿易自由化是外生的零假設,從而進一步支持了本文2SLS的估計結果。
前文的實證分析表明,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在促進地區工資水平方面存在替代關系,下面我們對二者的替代性作進一步的分析。首先,我們把全體樣本劃分為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兩類子樣本進行回歸①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11個省(市),其他省(市)則屬于內陸地區。,估計結果如表1的第四、五列所示。由于交互項的存在,在子樣本估計結果的基礎上,我們結合下式即可測算出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的邊際效應:

表2報告了對全體樣本和子樣本的測算結果。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沿海地區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的邊際效應高于內陸地區,而前者的市場潛力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效應卻小于后者。該測算結果說明在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存在替代效應的前提下,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的沿海地區,其市場潛力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越小;而在貿易自由化程度較低的內陸地區,其市場潛力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較大。

表2 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的邊際效應
在新經濟地理學的框架下,本文構建理論模型研究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與地區工資差距的關系,根據中國1993-2012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采用工具變量二階段最小二乘法實證檢驗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作用。我們得到的結論主要有: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對地區工資水平均有顯著為正的影響效應;在影響地區工資水平上,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存在替代關系,通過對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兩類子樣本的回歸結果進一步驗證了二者存在替代效應,并發現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的沿海地區,其市場潛力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較小,而在貿易自由化程度較低的內陸地區,其市場潛力對地區工資水平的影響則較大;人力資本、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均對地區工資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本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對我國在如何縮小地區工資差距方面具有的政策啟示:第一,鑒于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都是影響地區工資水平的重要因素,為提升地區工資水平、降低收入差距,應統籌兼顧提高市場潛力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第二,對中國大部分內陸地區而言,貿易自由化程度還很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進一步加大貿易自由化的力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內陸地區的工資水平;第三,為提升地區工資水平,還需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1]鐘笑寒.勞動力流動與工資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2006,(1):34-46.
[2]張建紅.中國地區工資水平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2006,(10):62-72.
[3]萬廣華,陸銘,陳釗.全球化與地區收入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2005,(3):17-28.
[4]Glaeser E.,Mare D.Cities and skill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1,(19):316-342.
[5]Ciccone A.,Antonio.Agglomeration-effects in Europ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46):213-227.
[6]范劍勇.產業集聚與地區勞動生產率差異[J].經濟研究,2006,(11):72-81.
[7]Hanson G.H.Market potential,increasing returns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1-24.
[8]陳博.市場潛力與地區工資差距:來自中國地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7):126-133.
[9]楊仁發.產業集聚與地區工資差距:基于我國269個城市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3,(8):41-52.
[10]黃玖立和李坤望.出口開放、地區市場規模和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6,(6):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