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妍,蓋 地
(1.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44;
2.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3.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天津 300222)
自1994年工商稅制改革以來,便確立了增值稅與營業稅并行的格局,但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這種并行格局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為實現公平納稅、結構性地降低企業稅負,增強稅收體系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自2012年起推行“營改增”政策,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呈現雙贏的局面。
由于財務會計對增值稅與營業稅的確認計量存在明顯差異,即囿于增值稅的價外計稅,在會計處理中,增值稅不能進入利潤表,利潤表無法提供增值稅會計信息,而營業稅則屬于費用,可以進入利潤表。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行,營業稅將全部改征增值稅并移出利潤表,“營業稅金及附加”項目也將只剩“附加”了,如此變化能否真實、準確地體現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是否應將增值稅納入利潤表,作為推算利潤的費用項目之一?如果利潤表不做改進,公司管理層是否會利用流轉稅費在報表間的變化,輕易避開財稅部門的監管,運用增值稅的稅務籌劃而最終控制稅款的現金流呢?
由于美國長期陷入持續走高的巨額財政赤字的窘境,并且從未開征增值稅,其增值稅的研究成果也僅局限于是否在美國開征增值稅的探討,或對其他征收增值稅國家(地區)的研究。基于現行經濟政策和稅制結構,Aizenman and Jinjarak[1]、Smart and Bird[2]、Weller and Rao[3]、Schultz et al.[4]、Jones,Thomas and Lang[5]等學者分別從稅制有效性、增值稅對投資的影響、增值稅的潛在收益性、稅制體系的改進等視角進行深入探討,分析開征增值稅對各利益集團的利弊影響。
歐盟成員國最早開征增值稅,積累較多的研究成果。Eva[6]從費用的角度研究增值稅占生產經營費用的比例,探析成本效益對增值稅的影響,認為企業無法量化真實的增值稅負,從而難以追尋增值稅的微觀影響。Leahy,Lyons and Tol[7]、Karolak[8]則側重于增值稅的分配效應、歐盟與成員國增值稅稅制的融合、增值稅的替代效應等研究角度,分析增值稅在歐盟稅制體系內部的改革和實施效果。
目前,我國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劃分為兩個領域:
一是,基于財稅角度從宏觀層面研究“營改增”對國家稅收和企業稅負產生的總體影響。平新喬等[9][10]認為營業稅帶給消費者的福利損失高于增值稅福利,建議推行服務業的“營改增”,并全面免征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這是應用于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現代型增值稅構成內容。姜明耀[11]模擬測算“營改增”后的不同稅率對工業、服務業的行業理論稅負的影響,認為增值稅稅率達到10%可降低工業稅負,提升服務業稅負。田志偉、胡怡建[12]分析“營改增”對財政經濟的動態影響,證實靜態框架的增值稅擴圍減少2.148%的稅收收入,動態框架的稅收收入有所回升,說明“營改增”在短期內可提升經濟增長速度,但長期只增加經濟總量,經濟增速卻不變。
二是,基于會計角度,探討增值稅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曹欲曉[13]最早提出增值稅費用化的觀點,認為增值稅是對資金的消耗和占用,應在區分時間性差異、永久性差異的基礎上,在利潤表中列報增值稅費用。蓋地[14]構建增值稅費用化的“進項稅穿行成本系統”,是實現增值稅費用化的探索。蓋地[15][16]再次建議增值稅費用化,認為“進項稅穿行成本系統”可增強財務會計信息質量和決策有用性。蓋地和梁虎[17]第三次提出增值稅應盡早費用化的建議,并在“財稅適度分離”的會計模式下構建“價稅并流、賬內循環”的費用化會計處理基本框架,以推動增值稅會計的改革與完善。
綜上,現有文獻主要是探討增值稅及“營改增”對財政收入、財政支出、消費者福利效應等方面的重要影響,或分析“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的影響情況,只有Eva[6]、曹欲曉[13]、蓋地[14][15][16]、蓋地和梁虎[17]將增值稅作為生產經營的費用,提出增值稅費用化的觀點,并構建增值稅費用的賬務處理流程圖。但是,至今尚無增值稅費用特性的經驗證據成果。
Coase提出的交易費用思想主張交易具有稀缺性,達成或履行交易需支付費用,而交易中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可通過資源配置機制來完成。這不僅成為產權理論的靈魂,還是會計學科界定資產要素為經濟資源的理論基礎①直到1957年,AAA在《公司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和報告準則》中才提出“資產是經濟資源”的觀點。。
我國當前的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是以稅法為導向的“財稅合一”模式,但這種完全遵從稅法的會計處理方法,既不符合交易費用的思想,也不符合財務會計目標的要求,無法為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財務會計信息。
本文認為,增值稅符合費用要素的基本確認標準②即FASB提出的會計要素的四個基本確認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可靠性。,是企業在繳納稅金時對其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資產)的耗費,是企業為完成交易而必須支付的費用,影響企業持續經營所需的現金流,也是政府參與企業資源配置的手段③政府通過行政性收費、稅收等手段參與到企業的剩余收益的分配過程中,影響企業的資源配置情況。,是企業無法籌劃至零的費用支出。
另外,利潤表引入全面收益觀的初衷是更全面、系統地核算企業的收入、費用,更合理地推算企業的收益情況,以實現決策有用觀。但是,在費用要素的確認與計量中,增值稅因其價外稅的形式而否認其費用的實質,未被認定為費用,造成增值稅在利潤表的表外運行而疏于監控的局面①資產負債表僅列示“應交稅費”的期末時點總值,現金流量表僅列示“支付的各項稅費”的現金總流出額,并未單獨列示增值稅的稅負情況,無法較直觀地掌控增值稅的稅務籌劃程度。。因此,在當前“營改增”的情境下,現行利潤表的缺陷愈加明顯,增值稅應同營業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一并被費用化并單獨列示在利潤表中,如此改進既提高現行財務報告的質量,還更全面地考核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
本文的主要貢獻:第一,依據財務報表間的勾稽關系及報表附注列示的信息,估算上市公司繳納的增值稅,并采用經驗分析的研究方法,首次證實上市公司存在顯著的增值稅稅務籌劃,而無統計上證據表明營業稅存在稅務籌劃,為增值稅費用化并納入利潤表提供初步證據;第二,在證實增值稅存在顯著稅務籌劃的基礎上,進一步驗證增值稅與營業稅對利潤表的影響,表明“營改增”全面實施后,增值稅費用化并納入利潤表是勢在必行的利潤表改進趨勢,既可增強財務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也為稅務機關加強監管提供更直觀的數據,還可約束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稅務籌劃程度,為“營改增”的微觀影響研究提供新思路。
由于宏觀統計年鑒的增值稅數據,無法完全剝離出特定期間的上市公司增值稅稅負,也無法運用到微觀企業的財務分析中,本文則依據財務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及相關財務會計信息,對上市公司2005-2013年期間的增值稅稅負進行推算。
準確來說,增值稅稅負應利用資產負債表的附注信息推算:

但是,因為財務報表附注披露不完整,難以按公式(1)、公式(2)獲取本期實繳增值稅,只能結合利潤表的附注信息估算,則有:

由于納入合并報表的母公司和各子公司可能適用不同的城建稅率,或享受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本文采用如下方法推算增值稅并篩選研究樣本:(1)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2)剔除財務會計信息不完整、ST、PT及研究期間退市的樣本;(3)若城建稅存在多個適用稅率或享受免繳優惠政策,則放棄公式(3),而采用公式(4)推算增值稅稅負;(4)若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均存在多個適用稅率,且無法將中央教育費附加從教育費附加中剝離出來,則剔除該樣本;(5)若上市公司同時免繳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則剔除該樣本;(6)若上市公司既無多個適用稅率,也不享受稅收優惠,但運用公式(3)、(4)分別推算出的增值稅存在較大差異,則剔除該樣本。通過篩選,本文最后得到717家上市公司在2005-2013年期間共計6453個面板數據,作為后續研究的樣本。
為驗證增值稅的費用特性,本文遵循“企業存在稅務籌劃→增值稅、營業稅存在稅務籌劃→對企業盈余的影響”的路徑完成整個分析過程,即在驗證上市公司存在稅務籌劃的基礎上,分析稅務籌劃對增值稅稅負、營業稅稅負的影響程度,然后分析受到稅務籌劃影響的增值稅、營業稅對企業盈余的影響程度。若增值稅與營業稅的分析結果相近,則證實增值稅與營業稅同屬費用,均應納入利潤表,而不應有“差別待遇”。
國家稅收收入的實現依賴于企業對外發布的財務報告,而企業為減少稅金的現金流出又具有稅務籌劃的傾向。已有大量文獻證實,企業管理層試圖通過稅務籌劃實現盈余目標,降低企業稅負[18][19][20]。
在我國的稅制體系下,增值稅、營業稅既“各司其界”,又存在重疊,覆蓋了全國的各行各業。基于會計的角度,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繳納稅金是對資產的耗費,而增值稅、營業稅都是為取得與日常生產經營收入的流轉稅種。但在我國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中,營業稅被確認為費用,計入利潤表,而增值稅不屬于費用的范圍,卻被隔離在利潤表之外,造成兩個稅種“同性殊歸”的結局。為驗證增值稅的費用特性,本文基于交易費用的思想,從稅務籌劃、企業績效等角度,結合營業稅進行對比分析,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在控制變量的約束下,上市公司存在稅務籌劃。
假設2:未納入利潤表的增值稅與已納入利潤表的營業稅同樣受到稅務籌劃的顯著影響。
假設3: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績效均顯著地影響增值稅、營業稅。
假設4:市場估值僅顯著影響增值稅,與營業稅無關。
假設5:增值稅、營業稅均與上市公司盈余顯著負相關。
1.稅務籌劃模型
目前,稅務籌劃的研究集中在企業所得稅,Levenson[21]、Swenson[22]分別將實際稅率、會稅差異回歸模型的殘差界定為稅務籌劃因子。王娜、葉玲[23]定義稅收規避程度為會稅差異與總資產回歸結果的殘差。本文基于交易費用思想,把稅務籌劃的范圍擴展至企業所涉的所有稅種,并運用經濟資源界定企業總體稅負,構建企業總體稅負(CTBR)回歸模型來估算綜合稅務籌劃因子(TP),模型描述如下:

孫曉妍和蓋地[24]指出,企業稅負是企業無法規避的費用支出,是以現金流的形式導致經濟資源流出企業,從而改變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的格局。既然會計上把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界定為資產,而且稅負支付是企業為獲取收入而對資源(資產)的耗費,則本文仍采用孫曉妍和蓋地[21]對企業總體稅負的界定,即假設企業支付的稅款=應繳稅款時,企業總體稅負(CTBR)=(當年支付的各項稅負-同期收到的稅費返還)÷期初資產總額。
在控制企業某些因素(Controls)的前提下,稅務籌劃因子(TP)依據企業總體稅負(CTBR)的回歸模型進行推算:若企業不存在稅務籌劃,則CTBRi=αi;若企業存在稅務籌劃,則CTBRi=αi+εi,即εi為TP,刻畫第i家公司的稅務籌劃程度。
2.增值稅、營業稅的稅務籌劃分析模型
運用企業總體稅負(CTBR)模型估算出的稅務籌劃因子(TP),是企業所涉所有稅種的數據,還需構建稅務籌劃分別對增值稅、營業稅的影響分析框架,掌握增值稅、營業稅的稅務籌劃情況,證實管理層對增值稅、營業稅的稅務籌劃程度,進而基于存在稅務籌劃的稅種,分析該稅種對企業盈余的影響。
在增值稅、營業稅的稅務籌劃分析框架中,除稅務籌劃因子之外,還選取公司治理結構(POSI)、企業績效(ROA)、市場估值(TobinQ)的替代指標進行探討。
依據公司治理理論,公司治理結構強調企業股東、董事會、監事會、高管之間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配置及相互制衡,以維護股東的權益和企業的正常發展。我國證監會要求“董事長和總經理原則上不得由一人兼任”①證監發[2002]1號文。,總經理行使經營權需由董事會授權。因此,企業管理層的籌劃策略,需經董事會授權方能實施,董事長、總經理的職位設置情況可能影響增值稅、營業稅的稅務籌劃,可作為公司治理結構的替代變量。
在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本文引入修正的廣義ROA來評析績效對增值稅、營業稅的影響,即息稅前利潤減去增值稅稅負的差額,再除以總資產均值,既反映增值稅的費用特性,還體現經濟資源的總體運用效率。
本文引入TobinQ作為市場估值的替代變量,反映市場對企業的認可程度是否影響到企業稅負,進而影響企業經營決策。
故,本文構建以下模型:

3.企業盈余影響分析模型
本文認為增值稅費用化處理,才能保證利潤表更直觀體現增值稅對企業盈余的影響,是推行“營改增”過程中會計界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為驗證增值稅、營業稅對企業盈余的影響,構建如下模型:

為減少經驗研究中可能出現的估計誤差,本文引入若干控制變量來降低上市公司規模發展或經營異常等因素導致的研究偏誤。模型⑸的控制變量(Controls)為B/M、CAPIN、SEPE、EQ/CA,均已被大量研究證實屬于有效的控制變量,可降低稅務籌劃因子的估算誤差,保證VAT、BT稅務籌劃程度分析模型(7)、(8)的研究結論具有一般性。模型(9)引入REC、INV、FIX作為控制變量,希望在約束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資源流動頻繁且數額較大等因素的前提下,分析VAT、BT對企業盈余的影響(各變量的定義和計算方法見表1)。
表2列示的是模型所涉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得到以下初步結論:
(1)基于交易費用理論,CTBR總體上約占企業經濟資源(資產)的5%,但個體稅負差異較大。minCTBR<0,表明企業收到的稅費返還>實際繳納的稅負;max CTBR>1,是企業稅負遠高于其期初所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只能依靠當期產生的現金流或延遲納稅等方法繳納稅款。
(2)VAT、BT對現金流的影響非常明顯。繳納VAT、BT需占用大量的貨幣資金,特別是max VAT表明VAT是期初貨幣資金的118倍,說明企業要不斷地運用當期實現的現金流來支付高額的VAT。相對于VAT來說,BT對貨幣資金的占用明顯地低于VAT。既然對貨幣資金占用較少的BT都定性為費用,那么耗費大量現金流的VAT則更應以費用的“身份”計入利潤表,否則,財務會計信息會違背可靠性、重要性、謹慎性等質量特征的要求。特別是VAT擴容全面完成后,若利潤表未進行VAT費用化改進,會背離更多的質量特征要求。

表1 研究模型的變量描述

表2 各研究模型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模型(5)的回歸分析及模型(7)、(8)、(9)的FE模型分析的估計結果均列示在表3。
1.稅務籌劃回歸分析——模型(5)
該模型主要是在控制變量的約束下估算稅務籌劃因子(TP),且研究結果證實我國存在明顯的稅務籌劃(TP,即εi,t)。
從R2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擁有較多的稅務籌劃機會。從cons的角度來看,企業稅負的常量僅有1.87%,但在規模擴張、多元化發展等狀況下,Controls明顯影響CTBR的變化幅度,對TP的估算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從TSS的角度來看,ESS的解釋能力并不強,而RSS卻具有更強的解釋力,正是本文要尋找的企業管理層稅務籌劃的證據,充分支持假設1。
2.VAT影響分析——模型(7)
TP運用到模型(7)中可探尋到上市公司進行VAT稅務籌劃的線索。研究顯示TP顯著影響未納入利潤表的VAT,表明管理層對VAT的稅務籌劃具有強烈偏好,充分支持假設2的增值稅假設。

表3 實證研究的估計結果*
POSI與VAT顯著負相關,表明董事長與總經理由同一人擔任時,VAT的稅負水平有所下降,為國家稅收造成一定的損失;而體現增值稅費用特性的ROA引起VAT同方向顯著變動,表明企業管理層對績效的關注可引發VAT變動,充分支持假設3的增值稅假設。
TobinQ令VAT產生顯著的同方向變化,充分支持假設4的增值稅假設,表明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估值的變化可通過VAT變動情況尋找企業經營策略的調整。但是,由于增值稅并未納入利潤表,無法借助VAT探尋到估值變動最終引起的經營策略調整,成為企業管理層調整發展策略的隱秘陣地。
3.BT影響分析——模型(8)
TP再次在模型(8)中分析管理層BT的籌劃情況。研究顯示,BT受到TP的顯著影響,即BT納稅人偏好籌劃已納入利潤表的BT,充分支持假設3對營業稅的假設。
結合模型(7)的結論發現,TP對VAT、BT都具有強烈的籌劃偏好,但存在表外籌劃、表內籌劃的差別,即BT的稅務籌劃跡象“現形”于利潤表中,而VAT的稅務籌劃則從財務報表中隱匿了。若“營改增”全面完成后,而VAT仍未實現費用化的會計處理,則會使全國最重要的增值稅在財務報表中成為一個隱形的、不透明的項目,既不利于稅收監管,也不利于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保護,還會造成管理層進行更隨意的VAT籌劃的趨勢,進一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POSI、ROA的檢驗結果與模型(7)一致,即POSI、ROA均可顯著影響VAT、BT,但POSI與VAT、BT均為負相關,表明POSI=1時,管理層可更便利地對VAT、BT實施籌劃,降低稅負,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而ROA則是正相關,是管理層在關注績效的同時,引發VAT、BT的連帶反應,充分支持假設3。
但是,TobinQ與BT無關,與VAT的檢驗結果恰好相反,表明納入利潤表的BT并不利于管理層的經營策略的調整,以穩定市場估值,支持假設4對營業稅的假設。
4.企業盈余影響分析——模型(9)
基于模型(7)、(8)對VAT、BT的稅務籌劃分析結果,模型(9)檢驗在不同報表確認的、存在稅務籌劃的兩個稅種對企業盈余的影響。研究顯示,VAT、BT對TPRO的顯著影響為68.99%(=-48.87%-20.12%),未費用化的VAT與已費用化的BT同樣地影響TPRO,引起TPRO反方向變動,即存在稅務籌劃的VAT與BT都具有費用特性,公司管理層對VAT、BT的籌劃過程中,會影響企業盈余,充分支持假設5,而且VAT對企業盈余的影響程度(-48.87%)更甚于BT(-20.12%),是本文的創新性研究成果,為VAT費用化提供可靠經驗證據。
對于控制變量REC、INV、FIX來說,都在“不遺余力”地影響TPRO,而引起TPRO同方向顯著變化,模型(9)的研究結論既表明增值稅費用特性,還表明TPRO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稅收監管應綜合考慮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才能有效地緩解企業稅務籌劃的隨意性,減少稅收損失。
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推行“營改增”政策,解決雙軌制遺留下的制度問題,實現結構性減稅的目標,但是現行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導致財務會計信息質量下降。本文從經驗研究的角度,充分地闡述并證實增值稅費用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據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將增值稅界定為費用,計入利潤表,以增強稅務機關對增值稅的監管,遏制企業管理層對增值稅的籌劃,減少“寅吃卯糧”等現象,還原真實的企業盈余,以推進利潤表的財務報告體系的改進,提升財務會計信息質量,增強財務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二是構建合理的增值稅費用會計處理模式,可參照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模式,制定體現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稅法)適當分離的增值稅會計準則,并積極推動IASB將其列入準則規劃項目。
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真正實現相互監督的職能,以嚴格的制度約束稅務籌劃的空間,減少增值稅稅務籌劃的隨意性,讓企業真正實現持續經營。
[1]Aizenman,J.and Y.Jinjarak.The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value added tax: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2008,17(3):391-410.
[2]Smart,M and R.M.Bird.Theimpact on investment of replacing a retail salestax with a value-added tax:Evidence from Canadian experience[J].National Tax Journal,2009,62(4):591-609.
[3]Weller,C.E.and M.Rao.Progressive tax policy and economic stabi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0,64(3):629-659.
[4]Schultz,T.D.,D.H.Sullivan and M.S.Gould.A value-added tax for America?[J].The CPA Journal,2011,10:15-23.
[5]Jones,R.C.,J.F.Thomas and T.K.Lang.Income tax reform and the flat ta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Accounting,and Finance,2012,6(2):1-12.
[6]Eva,S.Cost effectiveness of paying value added tax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si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Sciences and Applied Research,2009,2(2):87-94.
[7]Leahy,E.,S.Lyons and R.S.J.Tol.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value added tax in Ireland[J].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view,2011,42(2):213-235.
[8]Karolak,A.Adaptation process of apolish tax law to European Union norms-harmonization of a value added tax[J].Economics&Sociology,2011,4(1):54-63.
[9]平新喬,梁爽,郝朝艷等.增值稅與營業稅的福利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09,(9):66-80.
[10]平新喬,張海洋,梁爽等.增值稅與營業稅的稅負[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3):6-12.
[11]姜明耀.增值稅“擴圍”改革對行業稅負的影響——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2):11-16.
[12]田志偉,胡怡建.“營改增”對財政經濟的動態影響:基于CGE模型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4,(2):4-18.
[13]曹欲曉.關于增值稅的費用化及其在財務報表中的揭示[J].會計研究,1997,(8):29.
[14]蓋地.稅務會計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124-197.
[15]蓋地.增值稅會計:稅法導向還是財稅分離[J].會計研究,2008,(6):46-53.
[16]蓋地.稅務會計理論[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1.141-183.
[17]蓋地,梁虎.轉型后的增值稅費用化會計處理方法探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2):123-128.
[18]Shackelford,D.and T.Shevlin.Empirical tax research i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321-387.
[19]Erickson,M.,M.Hanlon and E.L.Maydew.How much will firms pay for earnings that do not exist?Evidence of taxes paid on allegedly fraudulent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2):387-408.
[20]葉康濤.盈余管理與所得稅支付:基于會計損益與所得稅之間差異的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06,4(2):12.
[21]Levenson,A.Worldly planning for global firms[N].Electronic News,1999-05-07.
[22]Swenson,C.Increasing stock market value by reducing effective Tax Rates[J].Tax Notes,1999,6(7):1503-1505.
[23]王娜,葉玲.管理者過度自信、產權性質與稅收規避——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6):81-90.
[24]孫曉妍,蓋地.盈余管理、受托責任關系與企業總體稅負——基于企業經濟資源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1):1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