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意紅
(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教科所, 湖南 瀏陽 410300)
地理課堂教學中的誤區與對策
周意紅
(湖南省瀏陽市教育局教科所, 湖南 瀏陽 410300)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地理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正發生變化;教師尊重個體差異;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但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誤區,如對學情把握不準、不能深層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目標意識不深刻或課堂目標的執行力不強等,這極大地影響力地理課堂的有效性。為此,筆者剖析一些教學實例,提出如下對策:“心中有人”,依據學情,恰當處理教學節奏:“手中有法”,引入生活,有力激發學習動機;“心中有標”,集中火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地理課堂教學;誤區;對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地理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教師的學生觀、教學觀正發生變化;教師尊重個體差異;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但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誤區,如對學情把握不準、不能深層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目標意識不深刻或課堂目標的執行力不強等等。這極大地影響力地理課堂的有效性。為此,筆者剖析一些教學實例,提出來如下對策:
【誤區一】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有的老師擔心課堂時間不夠,教學內容完成不了,于是課堂過急過快推進,雖然表面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實際教學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
例如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的“世界氣溫和降水”中“世界降水”部分,繪制和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是一個難點知識。如果我們只是用課件形象展示制作過程,總結一些氣溫和降水的閱讀方法,這樣的課堂看似比較完美,其結果卻不如人意,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地理規律和方法。反過來,課堂上給時間讓學生去找點、連線、畫柱。老師通過學生的繪制情況,掌握學生的典型錯誤,如果學生點的位置錯誤,說明學生沒有明白氣溫點從左到右分別代表1至12月的平均氣溫,氣溫點應該在月份的中間;若學生連線用折線,說明學生沒有明白平滑曲線的意義;點和柱的高矮出了問題,說明學生不會運用月份做垂線和氣溫或降水平行橫坐標的線找交點。教師抓住學生繪制過程的錯誤,講解就更有針對性,更能深入學生的心中,因為這是學生所需要知道的。有效的課堂是給時間讓學生暴露典型錯誤,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此錯誤。
再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的“世界氣溫和降水”中第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日均溫、月均溫、年均溫的計算方法,當教師運用雨量器計量時,日降水量學生一下就知道了,那月降水量呢?很多學生遷移月均溫的方法,齊聲回答把每一天的降水量加起來除以30。這時候教師如何解析呢?其實只要抓住月均溫和月降水量的含義,月均溫是一個平均值,而月降水量是總和,學生就會恍然大悟。
【對策】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習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從而獲得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年齡、心理特點[1]。準確把握學情,應該清楚學生哪些知識點是容易出錯的、哪些知識點是容易混淆的、哪些知識點學生看書即可掌握等。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節課有部分內容學生是看得懂的,老師可以不講。而對于一節內容中學生容易出錯及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應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知識,課堂上,教師應該大膽地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自主學習和探究。對于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關鍵在于講清
楚錯誤的原因;對于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關鍵在于加強知識之間的對比,講清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教學進度由學情決定,該快就快,該慢就慢。
【誤區二】教師不能深層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上教師以講為主,課堂安靜得出奇;或者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能簡單地回答,卻忽略了學生深層次的地理思維。
例如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的“世界氣溫和降水”中“世界降水”部分,有的教師課堂導入時,常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幾章第幾節?”,或回憶一下上節課的內容提幾個簡單問題。沒有一個好的課堂開始,學生的注意力可能還在剛剛下課的追、打、鬧、笑等回憶中。而有的教師采取下列辦法(適合秋冬季上課):“同學們,今天很冷的,讓我們都伸出兩個手掌,然后嘴對著手掌哈幾口氣,看看你的手掌有什么?”這個來自生活的實例,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教師詢問這水汽怎樣形成的呢?這一動一靜的結合,如磁鐵一般深深吸引著學生。
上面的例子是從外表入手,其實課堂更多要從學生的內心深處著力,讓學生在課堂有成就感。這需要教師分解教學難點,層層設問,步步推進,引導學生探究地理規律和原理。例如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如果直接以此提問,有的學生很困惑,有的學生從書本中找到了答案,僅此而已。如果教師進行如下設計:①把降水量數值相同的點用平滑曲線連起來認識等降水量線。②引導學生讀圖例,顏色越接近綠色表示降水越多。③讓學生在世界年降水量圖中,找出五條重要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④讀出赤道和南北極圈的降水量;特別是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東岸和西岸的降水量。⑤找出喜馬拉雅山南、北兩側的降水量。⑥學生總結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⑦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補充完善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這樣步步為營,先易后難,學生不但知道此地理規律,更清楚了地理規律是如何發現的。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慢慢地指引學生從知識的密林中走出來的過程。
【對策】新課標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這一理念說明,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會生活、適應環境,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3]。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思維發展。如上例中“哈氣”活動生活氣息濃厚,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的探究過程,則注重啟迪學生的思維。
【誤區三】老師的課堂目標意識不深刻,課堂目標的執行力不強。課堂知識講解時,以為課堂知識講得越深奧、知識拓展得越廣就越好。這樣多會出現這一現象:上課好像聽懂了,課后做起題目來又不懂了。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熱力環流”部分,我們往往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替代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上直接入題,總結如下規律:①垂直方向上,低空氣壓高于高空;熱力環流中所講高、低氣壓指的是同一水平方向的氣壓。②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的兩地點,氣溫高的地方,氣流上升,氣壓低;氣溫低的地方,氣流下降,氣壓高。③同一水平面上,氣流總是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④近地面的地點與其相對應高空的氣壓名稱正好相反。⑤同一水平面上的兩地,等壓線凸向高空的氣壓高,等壓線凸向低處的氣壓低。這些規律是教師總結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部分領悟能力強的學生可能能懂,大部分的學生可能是似懂非懂。如果課堂上教師還把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等補充進來,有可能把學生搞糊涂。
其實,對于第1條規律,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氣壓的含義,即單位面積上空氣柱的重量,空氣柱的重量越大,空氣的氣壓越高;當然也可以讓學生去做實驗,去量氣壓數值。學生最易混淆的是垂直方向氣壓(地勢越高氣壓越低)和水平方向氣壓(熱力環流一節中研究的氣壓指的是同一水平方向的氣壓,即對比同一水平面上兩地空氣的密度大小),這也是本節內容的起點。第2條規律其實是理解哪些因素可以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兩地氣壓差異,如緯度因素、地形因素或者海陸分布等因素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兩地溫度的差異,而受熱時空氣膨脹上升,冷卻時空氣收縮下沉,進而導致統一水平面上的兩地空氣密度的差異,最終形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此處的關鍵是把知識之間的聯系講清楚,將地理成因講透徹,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識,才能真正提升地理能力。第3、4條規律只要引領學生去觀察書本上的插圖即可。對于第5條規律(見圖1),同一水平面上的A、B、C三地,等壓線在A處下凹,只要在經過A處加一條等壓線,根據垂直方向越往高處氣壓越低,故其氣壓值應該低于1004百帕,而B、C均等于1004百帕。這樣學生才真正理解了等壓線的凹凸方向與氣壓高低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