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舟 吳 琪
(重慶一三六地質隊,重慶 401147)
在我國對于地基處理的技術開始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同時這也是地基處理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最初期,并且有很大的一部分技術是來自于國外,在對地基處理的過程中也僅僅使用一些比較簡單的方法,并且處于應用以及發展的新階段,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再結合自身技術的特點,進而形成了我國特色的地基處理技術,并且有些技術已經是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重慶地區巖石地基發現的裂縫一般情況下都是構造裂隙,傾角相對來說比較陡,張開度也不是很大,對地基穩定性基本沒有影響,處理方法相對來說也較簡單。下面就對重慶市巖土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方法進行分析。
這種技術主要是對地基進行加固。夯錘在高處進行自由落下進而給地基一定的沖擊力以及對地基進行震動夯實,對地基的強度以及壓縮性能夠有效的提高。這種技術在我國應用的比較廣泛,并且其應用的領域也在在一定程度上不斷的發展,主要是能夠應用在碎石土、砂土以及雜土等地基來進行夯實,同時也能夠應用到防治粉質粘土和粉砂出現液化,其效果也十分明顯。在對軟土以及含水量比較大的回填土地基夯實的過程中,其夯實的沉降量十分大,并且夯實很難進行控制,進而在處理的過程中比較困難。
這種方法主要是在夯實灰土擠密樁的基礎上來進行發展的一種新型地基,在重慶某巖土工程中,其施工工藝主要是根據洛陽鏟或者是小型成孔機來進行成孔,并且使用少量的水泥來代替灰土樁當中的石灰以及土來進行均勻的攪拌,并且分層的填入到孔內來進行夯實,進而形成了水泥土樁,根據水泥所具有的膠凝作用,從而使樁體能夠有著比較高的強度以及整體性。樁的直徑為350mm~400mm之間,長度是3m~10m之間,其優點能夠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載力的80%~100%。成樁主要是采用比較簡單的灰土樁施工工藝,并且材料十分廣、效率高以及地基處理的費用很低,因此十分適合用在地下水位之上,天然含水率是在20%~23%之間,其厚度為10m之內的新填土以及含水率比較高的軟弱地基,這種方法是一種十分經濟以及實用的地基處理方法。
這種樁也稱之為CFC樁,同時在沉管碎石樁的基礎上所創新出來的一種方法。主要是在沉管碎石當中加入一些適量的粉煤灰以及水泥等制成樁體,通過對粉煤灰以及水泥的膠凝作用,以此來對樁體的整體性以及強度進行提高。這種樁和碎石樁有著一定的區別,它是一種在柔性砂石以及剛性混凝土之間的樁,能夠對樁間土的承載力進行有效利用,并且也能夠有效的傳遞荷載一直到深層的地基當中,在經過處理之后樁的承載力比天然地基要提高80%~100%,對于軟土地基的承載力將會有更大的提高。樁的半徑通常為350mm~400mm,樁的長度是在8m~15m,重慶某巖土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其工藝除了增加攪拌工序之外,其他工序和沉管碎石樁基本相同。其特點主要是施工工藝性好、方便進行灌注以及十分容易進行控制,十分適合用于多層以及高層建筑物的地基中。
土工聚合物主要是一種合成的纖維材料,這種材料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是一種創新的革命。因為這種材料的自身重量十分小,并且這種材料的整體有著十分好的連續性以及抗拉強度比較高,因此,在重慶某巖土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存在著十分大的便利,與此同時在地基當中也有著比較好的耐腐蝕性以及抗生物侵蝕性,因此,這種材料在軟土地基或者是在邊坡的位置具有著十分好的實用性,并且能夠將土體變得更加具有著彈性,從而使地基的承載力能夠有效的提高以及減少地基的沉降,使其能夠更加穩定。
這種方法主要是在重慶某建筑物施工過程中基礎的軟弱土以及土層當中可以科學的加入一些比較特殊的材料,其主要是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在巖土工程中,合成的材料主要是一種新型的施工材料。巖土工程施工合成的材料主要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巖土工程模。二是特種巖土工程合成材料。三是復合型的巖土工程合成材料的類型。主要是根據塑料、化纖維以及合成橡膠等進行人工合成,最終成為各種類型不同的建筑產品。
二是關于土釘墻的處理技術主要是就是鉆孔、插筋和灌注來設置,然而,也有的是通過打入比較粗的鋼筋以及鋼管進而形成土釘。土釘通常在能夠適用在地下水位或者是降水后的人工填土和粘性土中,在和周圍的土體接觸之后,進而接觸面形成了一定的摩擦阻力,最后和周圍的土體結構進行了比較復雜的土體結構,土釘在土體當中所出現變形條件是被動受力。并且必須要通過受剪工作來對工程的土體進行加固處理,通常是和平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角度,因此,將其也稱之為傾斜的加固體。所謂的拉筋主要是一種水平方向上的增強體,并且能夠和土結構之間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而有效的減少整體性的變形以及增強整體的穩定性。在拉筋的過程中其材料通常是使用抗拉能力比較強以及摩擦系數比較大并且能夠耐腐蝕、網狀的材料。由于巖土工程織物的受拉作用,進而進一步的調整了基地應力的分布情況。地基的發生側向位移以及沉降也會隨著不斷的減少,進而使地基的穩定性得到很好的提高。
針對我國而言,土木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出險不良的地基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多,同時對建筑地基的建設目標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所以淤泥質地基處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處理技術的目的就是能夠對地基中的軟弱土壤實際強度進行有效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其穩定性,對軟弱地基實際壓縮性進行了有效的降低,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減少淤泥質基礎沉降程度問題和不均勻沉降問題等。因此,要對該地基處理方法進行不斷的研究,提高其穩定性。
[1]周學兵.巖土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方法總結[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2(24):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