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麗麗(廣東省江門市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江門529000)
無痛人流術后放置宮內節育環的臨床分析
游麗麗(廣東省江門市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江門529000)
目的:研究非意愿妊娠患者在進行無痛人流術后放置宮內節育環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在我中心行無痛人流術后放置宮內節育環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月經干凈后3~7 d來我中心放置宮內節育環手術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和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所需時間(17.9±7.1)min、術后流血時間(5.0±1.0)d均少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12.0%)明顯低于對照組(38.0%),兩組比較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患者在無痛人流術后立即放置宮內節育環成功率高,可以縮短上環手術的時間,減少患者術后的流血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無痛人流術;宮內節育環;臨床分析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非意愿妊娠的女性越來越多,對于非意愿妊娠的終止,患者大多采用人工流產的方式,雖可行,但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為了減小對患者身體的傷害,避免再次懷孕,放置宮內節育環是一種良好的方法。為了研究非意愿妊娠患者在進行無痛人流術后放置宮內節育環的臨床效果,特對100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在我中心行無痛人流術后放置宮內節育環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年齡24~42歲,平均年齡為(33.50±3.10)歲;選取于月經干凈3~7 d來我中心放置宮內節育環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28~43歲,平均年齡為(35.30±3.50)歲。所選取的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有上環禁忌證的患者,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患者在無痛人流術后,放置宮內節育環。在手術后,為避免患者發生感染,囑咐患者常規服用抗生素,并在一個月內應禁止性生活,一個月后應來我中心做復查[1]。
1.2.2 對照組 患者在無痛人流術后,囑咐患者常規服用抗生素,并在一個月內禁止性生活,一個月后,月經干凈3 d后來我中心進行復查,如無感染情況,放置宮內宮內節育環[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所需時間和術后流血時間進行對比;對兩組患者放置宮內節育環術后的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
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所需時間、術后流血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非意愿妊娠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多數人為了補救意外妊娠會選擇人工流產的方法,人工流產這種方法雖然可行性、有效性均較高,但是會給女性帶來極大的恐懼感,手術的過程也很痛苦,且患者仍有可能懷孕,可能需要多次人工流產手術,極大地影響了女性的身體健康情況[3]。為了女性的身體健康,防止多次懷孕,在人工流產術后放置宮內節育環是目前一種有效的避孕措施,既能有效避免女性的再次妊娠,也減輕了對女性身體健康的威脅。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手術所需時間(3.3±0.5)min、術后流血時間(5.0±1.0)d均少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2.0%)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無痛人流術后,患者的子宮頸口較松,能夠較
清晰地了解到患者宮腔的內部形態,方便放置宮內節育環。另外,在無痛人流術后,患者子宮對異物排斥的可能性小,出血少,減少了由于放置節育環給患者帶來并發癥的發生率,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在月經期間,患者的宮頸口較緊,宮腔的形態不能清晰了解到,對放置節育環較為不利,造成放置的成功率較低。另外,由于之前的人工流產,給患者的心理帶來很大的陰影,患者會有很大的恐懼感,也不利于宮內節育環的放置[4]。綜上所述,患者在無痛人流術后即放置宮內節育環成功率高,可以縮短上環手術的時間,減少患者術后的流血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王亞純.無痛人流術后放置節育環的臨床分析[J].北方藥學,2013,9 (10):131-131
[2]楊煥興,林錦妹,蔡江慧,等.未生育婦女人流術后即時放置“吉妮致美”節育環的安全性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6):84-85
[3]郭金蓮.無痛人工流產同時放置元宮型節育器100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10,38(19):50-51
[4]黃仕會.無痛人工流產術后立即放置宮內節育器70例臨床分析[J].醫藥前沿,2012,2(12):159-160
R169.4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06.032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