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磊,孔祥榮,王凱,朱宇翔,王金山,周巍,柴軍武(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外科,天津 300192)
1.1 基本資料
患者男性,34歲,主因“活動后胸悶憋氣2年”入院。入院15個月患者前因“擴張性心肌病”行Assitt5 左心室輔助+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植入。術后長期服用地高辛強心,呋塞米及螺內酯利尿,拜阿司匹林、華法林、潘生丁抗血小板治療。患者血型為O型。
1.2 入院查體:患者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中等,自主體位,意識清楚,查體合作。體溫37℃,脈搏99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145 / 92 mmHg(1 mmHg=0.133 kPa);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皮膚、鞏膜無黃染,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存在;氣管居中,頸靜脈充盈,肝頸靜脈回流征陰性(-);前胸可見縱行手術瘢痕,雙肺呼吸音清,心音聽診為連續(xù)機械性雜音;右上腹可見管狀物穿出,以無菌敷料覆蓋;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緣下未觸及,雙下肢水腫(-)。
1.3 術前檢查:心臟超聲提示左心增大,左心功能減低,二尖瓣關閉不全。胸部CT提示雙肺多發(fā)局限不張,心臟術后改變,心影增大。腹部超聲提示肝膽胰脾未見異常。泌尿系統(tǒng)超聲提示右腎輕度腎積水。頸部血管超聲提示右側頸內靜脈、頸外靜脈管徑偏細。上肢血管超聲提示未見明顯異常。
1.4 手術過程:在確定無明確手術禁忌證后,患者于全麻體外循環(huán)下行原位心臟移植,術中置入Swan-Ganz導管、測量肺動脈壓力23 / 10 mmHg。供體與受體血型一致,熱缺血時間8分鐘。術中首先游離病心,建立體外循環(huán),待轉機以后取出Assitt5左心室輔助體內部分。切除病心,以雙腔靜脈法行原位心臟移植。縫合皮膚切口后,將Assitt5左心室輔助體外部分由體表離斷(部分導線留在體內)。
1.5 預后:于手術后第三天在呼吸機輔助下患者呼吸循環(huán)穩(wěn)定,血氣分析滿意,給予脫機。脫機后患者呼吸頻率加快,拔管后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呼吸頻率為40~50次/分,查體出現腹部反常呼吸。急查血氣分析提示二氧化碳分壓(PaCO2)57 mmHg,氧分壓142 mmHg,給予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輔助,患者不能耐受,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給予再次氣管插管。查床旁胸片提示右側膈肌上抬至第6肋水平,左側膈肌上抬至第5肋間水平。于術后第6天行氣管切開,繼續(xù)呼吸機輔助呼吸,間斷脫機,進行呼吸功能鍛煉,于術后第30天完全脫離呼吸機,手術后35天出院。
1975年Norman將心室輔助裝置應用于等待心臟移植的患者,并成功地為患者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這是世界首例應用心室輔助裝置支持作為心臟移植過渡成功的報道。國內關于心室輔助后心臟移植的成功病例鮮有報道,肖學鈞等[1]報道國產雙心室輔助裝置-羅葉泵用于心臟移植過渡支持1例,但患者術后13天死于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由于植入心室輔助裝置需要開胸,給二次開胸行心臟移植增加困難,心包廣泛粘連,且術前應用3種抗血小板藥物,術中失血量較多。Awad[2]等總結發(fā)現,對于既往行心室輔助裝置(VAD)的患者接受心臟移植手術,術中體外循環(huán)時間及輸血量較既往無開胸手術史患者明顯增加,因此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手術順利進行的保證。本患者心臟移植術后胸片提示左側膈肌位于第5肋間隙,較術前抬高,并出現呼吸困難、腹部反常呼吸,考慮左側膈神經麻痹,經過呼吸機輔助、呼吸功能鍛煉,患者逐漸恢復,提示膈神經麻痹是心室輔助后行心臟移植的并發(fā)癥之一,應給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