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范虹(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大中國區醫學事務部,北京 100004)

(點擊圖片播放視頻)
自肝移植成為治療終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以來,鈣調神經蛋白抑制劑(calcineurin inhibitor,CNI)在保護移植物功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肝移植受者的短期存活率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長期存活率并不令人滿意。因此,影響移植患者長期存活的危險因素,以及免疫抑制藥物對患者長期存活的影響,逐漸成為移植專家日益關注的重點。針對上述問題,本篇將圍繞以下3方面展開論述:① 影響肝移植臨床預后的危險因素解讀;② CNI類藥物對肝移植存活的影響分析;③ 他克莫司轉換為環孢素的劑量濃度參考。
影響肝移植預后的主要因素包括肝臟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移植后期腎功能不全等。其中,糖尿病是造成心血管疾病、肝臟纖維化和丙型肝炎(丙肝)復發的主要高危因素,直接影響肝移植患者的遠期預后。有研究顯示,在以環孢素(Ciclosporin A,CSA)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中,糖尿病發生率低于以他克莫司為主的方案。因此,包括國際移植協會在內的學術團體在移植后新發糖尿病(new onset diabetes mellitus,NODM)的治療指南中推薦:若NODM患者高血糖持續存在,建議將他克莫司換成CSA。此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導致的肝臟相關性疾病是肝移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有研究指出,CSA能夠以劑量依賴方式抑制HCV RNA復制,控制丙肝復發。在預防肝移植急性排斥反應方面,關于他克莫司與CSA的比較結論不一:部分研究顯示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部分研究顯示他克莫司優于CSA。
Meta分析指出,不管選擇何種CNI類藥物,受者/移植物的1年存活率以及肝纖維化的發生率相似。盡管有研究顯示,接受CSA治療和接受他克莫司治療的丙肝受者1~4年生存率無差異,但他克莫司所致糖尿病對HCV復發的影響依然值得關注。在防治丙肝復發方面,供肝活檢和HCV RNA的常規監測,可為臨床研究提供有力證據。
關于他克莫司轉換為CSA的濃度/劑量標準,目前專家比較認可的是:停用他克莫司24小時后開始服用CSA,起始劑量根據肝腎功能情況決定。對于沒有并發癥的60歲以下成年人,若移植術后3個月,他克莫司的谷濃度在8~12 μg/L,則轉換為CSA后,C2一般在800~1 200 μg/L,C0在250~350 μg/L;若3~6個月時,他克莫司的谷濃度在6~10 μg/L,則轉換為CSA后,C2一般在 600~ 1 000 μg/L,C0在 200~ 300 μg/L ;具體情況依術前疾病、目前身體狀況、年齡和肝腎功能以及是否聯合用藥等遵照醫囑執行。多數研究推薦根據C2調整藥物劑量,但也有研究根據C0調整藥物劑量。藥代動力學數據顯示:C2是Cmax的最佳替代指標,與C0監測相比,與白細胞介素-2(IL-2)抑制相關性更好、更一致,從而能進一步降低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并降低急性腎功能不全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