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元++++++牛國平

[摘要] 目的 探討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中膠原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達以及對預后的影響。方法 用ELISA方法檢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和健康對照組外周中GFAP的表達水平,統計分析GFAP表達與腦卒中的進展及預后的關系。結果 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外周血GFAP表達水平顯著高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和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結論 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外周血GFAP表達水平高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和正常對照組,且預后更差。
[關鍵詞] ELISA;腦卒中;GFAP
[中圖分類號] R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a)-0038-02
膠原蛋白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就是膠原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同時GFAP也是膠質細胞的標志性蛋白和主要的骨架成分[1]。GFAP存在于很多星形膠質細胞譜系的亞群中,在現階段,普遍的應用于判別病理和正常狀態下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重要物質。與此同時,GFAP還有利于星形膠質細胞對于正常形態的維持,使得星形膠質細胞的突起更好的生長和延長。有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時,膠原纖維酸性蛋白可釋放入外周血,特別是腦外傷后外周血中膠原纖維酸性蛋白濃度顯著升高[2]。腦卒中(stoke),也稱為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odent)或者中風,是一類突發性急性腦血管疾病,多數是由于缺少局灶性神經功能而引起的,包括腦梗塞、蛛網膜下腦出血、腦出血三類。腦卒中是全球范圍內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它是我們國家男性第3位死因和女性第2位死因[3]的疾病,每年有100多萬人死于腦卒中,是死于缺血性心臟病人數的3倍多[4]。在老年人中,腦卒中是一類易致殘或死亡的疾病,現今人口逐漸老齡化,腦卒中對人口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因此,防治腦卒中就成為醫院的一個重要工作,也引起社會的重視,所以探討GFAP的水平與腦卒中關系密切,對臨床有指導腦卒中的類型及其預后有重要價值。現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間住院的缺鐵性腦卒中以及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中,選擇住院的缺血性腦卒中以及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共80例。所有的患者都滿足在全國第4屆腦血管學術會議上所制定的診斷標準,且均通過顱腦CT的檢查進行確診。80例患者中沒有繼發性腦出血等基礎性疾病。其中出血性腦卒中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8~79歲。缺血性腦卒中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5~82歲。正常對照組40例,均為來該院健康體檢者,男20例,女20例;年齡22~70歲。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GFAP檢測的ELISA試劑盒為美國Milipore公司生產;采集患者外周血5 mL,用3 000 r/min離心進行15 min,讓血清分離,在-80 ℃的冰箱中保存以待檢測。采用瑞士奧斯邦酶免之星全自動酶免分析儀。
1.3 方法
ELISA檢測血漿GFAP水平。腦卒中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外周血,正常對照組為健康體檢時抽取5 mL靜脈血,血液標本置于抗凝管中,在室溫下,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漿置-80 ℃保存待檢。采用ELISA檢測血漿GFAP濃度,用伯樂酶標儀BIO-RAD Model 680檢測樣品的吸光度值,并參照試劑盒說明書計算出血漿膠原纖維酸性蛋白標準曲線和濃度,結果以ng/L表示。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和出血性腦卒中患者GFAP表達相關性分析
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外周血GFAP表達明顯高于缺血性腦卒中組,同時大量出血組明顯高于少量出血組,且高于正常對照組,見表1。
表1 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組GFA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ng/L,(x±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缺血性腦卒中組相比,□P<0.05。
2.2 GFAP水平與出血量關系
影像學顯示出血量越大,血腫體積越大,血清GFAP的水平越高(52.35±5.06)ng/L,比少量出血組的(41.10±7.02)ng/L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Speman等級進行相關分析,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出血量與外周血GFAP水平成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912 3,P<0.01)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腦卒中的診斷主要依靠醫師的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技術(CT 或MRI)進一步地證實。目前,GFAP作為腦卒中的生物標志物的研究有很大進展,這在急診環境中對于腦卒中的診斷、分型或甚至預后有重要的價值。
GFAP是一類酸性蛋白,其分子量在50~52 kDa之間。GFAP作為直徑8~10 μm的星形膠質細胞的中間絲,存在于細胞質和核周之間,是星形膠質細胞的特異性分子標記物之一,對神經元起支持和營養作用。GFAP不僅明顯的影響神經系統功能的康復、突起的再生和受損神經元的存活,而且對于星形細胞對損傷的反應程度有決定性作用。如果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會使得突起增長且增多、細胞體積增大以及星形細胞的活化增加,GFAP的合成速度大大提高,因此GFAP的含量增加,是判斷星形膠質細胞激活的主要標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斷腦損傷的程度[5~7]。通過臨床研究知道,腦梗死患者在發病6 h后,GFAP在血清中的含量增加[8],2~6 d時,達到最高值,腦梗死體積和神經缺失癥狀也與GFAP水平是正相關的,而且還可以判斷癱瘓肢體神經功能在3個月后的恢復情況[9]。此外,也有研究表明GFAP作為星形細胞的特異性蛋白,在急性腦損傷時均有異常表達,細胞破壞后其大量釋放,它們在外周血中的升高程度與多種急性腦損傷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目前被認為是判定腦損傷嚴重水平的實驗室標準[10]。endprint
通過臨床研究可知,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后,GFAP在血清中的含量明顯增加,且患者的癥狀和GFAP水平明顯相關,且與預后密切相關;缺血性腦卒中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升高,但沒有出血性腦卒中組升高顯著,與之相對應的是出血性腦卒中組的預后和后遺癥情況較缺血性腦卒中組更為嚴重,原因可能與出血性腦卒中組神經元壞死和腦水腫更為嚴重,增大了星形膠質細胞的活性,引起星形膠質細胞壞死,大大增加了血腦屏障通透性,從而明顯的提高了GFAP在血漿中的含量。所以,對于腦卒中患者,應該檢查其GFAP在血清中的變化情況,不單單是有利于急性期腦損傷程度的判斷,還可以很好的評估腦卒中的預后。此外,有報道稱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血漿GFAP濃度明顯升高,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神經元壞死及神經功能預后不良顯著相關[11]。也有報道稱,腦外傷后,血漿GFAP水平顯著升高[2],明顯高于健康人群。
GFAP作為診治腦卒中的重要實驗室指標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助于鑒別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12];腦梗塞后能早期釋放且穩定,可迅速定量測定而且價廉,有助于臨床醫生診斷和評估腦卒中進展情況,改善病人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Zhu H,Dahlstr m A.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expressing cellsin the neurogenic regions in normal and injured adult brains[J].J Neu-rosci Res,2007,85(12):2783-2792.
[2] Honda M,Tsuruta R,Kaneko T,et al. Serum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is a highly specific biomarker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humans compared with S-100B and neuron- specific enolase[J].J Trauma,2010,69(1):104-109.
[3] He J,Gu D,Wu X,et al.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5,353(11):1124-1134.
[4] WHO.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2:Deaths by age,sex and cause for the year 2002[R].Geneva 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
[5] Schiff L,Hadker N,Weiser S,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easibility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 a biomarker for strok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Mol Diagn Ther,2012,16:79-92.
[6] Ennen CS, Huisman TA,Savage WJ,et al.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 a biomarker for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treated with whole- body cooling[J].Am J Obstet Gynecol,2011,205:251.
[7] Middeldorp J,Hol EM.GFAP in health and disease[J].Prog Neurobiol,2011,93: 421-443.
[8] 賈楠,張國軍,康熙雄.GFAP對急性腦卒中早期鑒別診斷意義的初步探討[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1,27(4):368-370.
[9] Cheung WM,Wang CK,Kuo JS,et al.Changes in the level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after mild and severe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Chin J Physiol,1999,42:227-235.
[10] Nylén K,Csajbok LZ,Ost M,et al. Serum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is related to focal brain injury and outcome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Stroke,2007,38(5):1489-1494.
[11] Song ZW, Wang D, Zhang N, et al. Association of vitamin B12, folic acid and homocysteine with depression[J].J Clin Res,2010,27(11): 2001-2003.
[12] Foerch C,Niessner M,Back T,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lasma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for differentiat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acute stroke[J].Clin Chem,2012,58(1):237-245.
(收稿日期:2014-08-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