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煥宇 劉樹楊 陳紅燕 高萬峰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死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12 年,全世界約有5600 萬人死亡,而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的人數就高達740 萬。認真審視對冠心病發病機制的認識,能進一步優化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治療策略,降低其死亡率。而人類對這一機制的認識經歷了不同的階段。200 年前,人們認為心外膜冠脈阻塞病變是心絞痛的發病機制,100 年前認為血栓急性阻塞心外膜冠脈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機制,近20 年來,冠脈微循環功能障礙對于心肌缺血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
目前有很多胸痛經常會發生在沒有明顯的冠脈粥樣硬化的病人中,或者發生在冠脈粥樣斑塊病變較輕的病人中,還有些心肌梗死病人在成功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病變血管沒有發現殘余狹窄,但仍出現慢血流現象或持續的胸痛等缺血癥狀。目前認為這些癥狀與冠脈微血管病變有關。冠脈微循環是指由直徑<200μm 的微動脈、毛細血管和微靜脈組成的微循環系統。與大中型冠脈相比,占冠狀循環95%的冠脈微小血管不能被冠脈造影所檢測,因此,冠脈微血管病變可以說是海面下的冰山,是一種不可見的潛在危險。冠脈微血管作為冠脈循環的末端,對于冠脈的血流量有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直接影響心肌灌注。目前臨床實踐中,始終把冠狀動脈造影結果作為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即冠狀動脈≥50%狹窄診斷為冠心病,≥70%狹窄進行PCI 治療,可見臨床中治療冠心病是以冠狀動脈狹窄為中心展開的,未能充分考慮到冠狀動脈微循環在冠心病發病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已逐漸認識到微血管功能障礙也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機制。
急性冠脈綜合征(無明顯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冠狀動脈造影示冠脈正常或接近正常,而有明顯的胸痛癥狀的病人,尤其是損傷內皮功能的這組病人其預后不好。近來報告發作急性冠脈綜合征但沒有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1 年病死率較高,大約可達到1.0%,其發生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慢性穩定性心絞痛(造影示冠狀動脈血管光滑正常)X 綜合征的定義:勞力性心絞痛、典型運動試驗陽性、冠脈造影冠脈血管正常。這類病人有微血管功能失調,也被稱為微血管型心絞痛。微血管功能失調與高血壓、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有關,早期動脈粥樣硬化也與內皮功能失調有關,但微血管內皮功能失調僅可定義一部分病人,如心臟移植病人由于心臟微血管收縮功能異常也可以出現心絞痛。所以對于無冠脈狹窄的心絞痛要明確其病理生理,這樣有助于針對性治療。
成功血運重建后持續或反復心絞痛
與藥物治療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經過PCI 或CABG 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血運重建后,可以明顯緩解心絞痛,改善心功能。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病人血運重建后仍有持續的胸痛癥狀,甚至死亡。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微血管出現持續性缺血改變所致。
無復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成功血管重建后沒有足夠的血液灌注,與不利的心血管事件有關。有研究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做急診PCI 后,由于末梢大小栓塞形成,影響心肌灌注,出現無復流現象。
冠脈慢血流現象最初定義為X 綜合征的部分病人,冠脈造影示冠脈血管正常,但發現冠脈血流緩慢。一些研究已經證實這類病人冠脈微循環的結構和功能均異常。由于它與X 綜合征在臨床特征方面有明顯不同,所以考慮為另一種微血管病變。
微血管損傷一般發生于心肌壞死區域,故治療無復流現象可能不會使己壞死的心肌受益,但改善無復流后可將血流及其營養成分輸送至壞死區,從而加速愈合,減少心肌梗塞的擴展,延緩左室重構,及促進新生血管的生成。缺血時間越長則無復流越嚴重,因此應該積極并盡早促進血管再通。現在研究較多的是一些作為血管再通治療的輔助藥物,它們起到了很好的預防、減輕無復流現象的作用。藥物治療應該在無復流出現之前或尚不明顯時使用,否則藥物無法進入遠端微血管而發揮抗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
一直以來,冠心病的治療重點集中在冠狀動脈主干的病變,然而在冠脈血流調節方面起主要作用的卻是冠脈微循環。目前雖然有多種藥物和血管重建方案治療冠心病,但大多用來治療冠狀動脈大血管病變,針對微循環的治療方法卻非常有限。目前研究表明,冠脈微血管的擴張受代謝物質的調控,如ATP 等。KATP通道開放劑(如尼可地爾)對冠脈微血管有擴張作用,而且對微血管的擴張作用逐級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