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素捷
德育是教育之根,但具體教育實施中還存在許多思想誤區。德育從反思中跳出誤區,在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認識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和要求。
小學德育誤區層次模式德育是教育之根,是學校一切工作之首。“加強德育工作”這句口號,自上到下,每年都在強調,可在不少學校,德育實效非常差,顯得蒼白無力。主要原因在于德育工作還存在諸多思想誤區,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走出誤區,對小學德育重新定位,才能創新思路和方法。
一、小學德育誤區
(一)德育成為裝點門面的軟柿子
雨果說過,世界上高智商的人在兩個地方最多,一個是大學,一個是監獄。此言旨在強調德育對于樹人的重要性。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德育永遠處于龍頭老大的地位,這是育人的基本原則。但是在實際教育實踐中,與教學工作“硬碰硬”相比,德育往往成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軟柿子,成了裝點門面的工程。這是對教育實質的認識誤區。知識與品德是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的。一個道德素養高的學生,能從自身找到努力學習的驅動力;同樣,一個正在豐富自己知識的人,他的道德修養也會逐漸提高。反之,一個品德差的學生,他不僅不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往往四處招惹是非。所以,抓好德育其實是從更本質的層面抓教學質量。
(二)德育在家、校中的受力點失衡
德育工作要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但三者在強調“一體”的同時,不能沒有主次的區分。“三位一體”并不是“三者平分”。“養不教,父之過”,但是讓家庭承擔小學生的德育責任有許多先天不足。特別是獨生子女居多的今天,四個祖輩、兩個父輩共同守著一根獨苗,不管是緣自于長輩的誤導,還是客觀環境所致,溺愛問題普遍存在,以致家庭德育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學校是小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教師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責任人。在這一點上,廣大教師別無選擇,要承擔起義不容辭責任。
(三)偏離學生年齡特點成為空洞教育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對大而不當的成人理論,缺乏認識基礎。所以德育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所設置的內容、目標和要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年齡和認識程度加以劃分。但是,當前不少學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偏離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晨會課上,老師或者學生代表,拿著一份現成的報紙或講稿,毫無表情地照本宣科;在思品課上,師生一問一答,表面上熱鬧非凡,但教師猶如法官在審問學生,而學生卻猶如犯人,對所問內容一團霧水而不知所云。
二、系統設置,分層教育
德育要取得實效,就應遵循德育自身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認識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和要求。根據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培養總目標,在具體實施時要分層次設計。
第一層次,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提出“做一個誠實、守紀、熱愛勞動的好孩子”,這是德育的第一個目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層次,對中年級學生,重點是學習目的性教育,要求他們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第三層次,對高年級學生,要側重于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人生的志向,爭取將來做一個“大有作為人”。
以上三個層次的目標設計,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分階段實施,逐步提高,切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具體實施時,可根據不同的年級段,樹立不同的學習“榜樣”。“榜樣”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歷史偉人,也可以是各條戰線上的先進人物,更應該以本校本班的優秀學生為榜樣。通過宣傳“榜樣”,學習“榜樣”,使“榜樣”成為學生做人的標準,行為的“尺子”。
三、圍繞德育宗旨,構建德育模式
不同學校,因學校設施和學生類型各自不同,德育的具體實施可因條件不同而設計不同方案。筆者根據任教學校的實際條件,從七個不同緯度,構建出具體可行的德育模式,現分別簡述如下:
(一)一個精神,即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并以此為準繩,保證學校德育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實施。
(二)兩個重點,即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學生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視為德育工作的重點。兩個重點的教育必須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和認識程度劃分不同的層次,各個年級都有不同的主題。
(三)三個轉變,即由統一教育轉變為分層教育,由空洞教育轉變為實在教育,由封閉教育轉變為開放教育。
(四)四個做起,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實施“四個做起”,即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當然具體實施時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不同年級可有不同內容。
(五)五條渠道,即“四線一面”,社會實踐一條線,班主任一條線,少先隊工作一條線,思想品德課、晨會課、班會課一條線,各學科的德育滲透一個面。特別是社會實踐一條線,注重要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在接受社會信息過程中進行思想教育,目的“使兒童體會到在運用已有認知水平解決道德問題時產生的各種經驗”
(六)“六好”常規,“六好”是指“掃好地、走好路、做好操、唱好歌、讀好書、寫好字”。各年級要根據學生自身水平,確定具體要求。總目標就是規范學生日常行為,促進養成教育。
(七)“七小”活動,要求學生做學習的“小能手”,做生活的“小主人”,做教師的“小助手”,做父母的“小幫手”,做文明的“小使者”,做宣傳好人好事的“小記者”,做校園環境的“小衛士”。具體開展活動時,也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和認識程度劃分不同的層次,分階段進行。
德育實施中有誤區并不可怕,意識到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在教育德育面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不能缺位。德育要從年齡特征出發,讓學生從小做起,從身邊的人和事學起,學校德育工作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彭進清.妨礙學生自主選擇性道德人格培養的德育誤區與成因探析\[J\].長沙:湖南社會科學,2005,(6).
\[2\]劉彭芝.走出德育五誤區.人民網\[EB/O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