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智全
(宜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四川 宜賓 644000)
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經濟形勢對跨國公司對FDI區位選擇以及政府引進外資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對FDI區位理論的發展與應用提出挑戰。從1960年海默提出廠商壟斷優勢理論開始,西方經濟學家先后提出了市場內部化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等經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區位思想,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專門研究FDI區位的系統理論體系。而綜合動因理論是繼承上述理論的基礎上對于FDI地域綜合結構的動因機制構建的理論模型,既吸收了傳統直接投資區位理論的精華,又涵蓋了經濟形勢新變化下FDI區位選擇動因機制,但實際應用范例較少。2010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196億美元,居世界首位。對外直接投資1029億美元,與利用外資并駕齊驅。2015我國政府提出了要降低外資準入條件和推進“走出去”戰略。但是我國國內外資區位分布和對外投資區位分布都存在許多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本文從綜合動因理論的基礎上對FDI區位分布的研究,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對我國跨國公司對外FDI和外商在華FDI的區位分布研究既具有創新意義,又具有現實意義。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區位并非狹義的地理區位,而是指廣義上的區位,既包括地理區位,又包括空間區位。
綜合動因論主要觀點是FDI是在東道國引資目標與跨國公司投資目標基本協調的前提下的跨國流動。[2]FDI區位選擇應當從兩個因素來確定——東道國ESP系統和投資主體OIL特征。其中東道國EPS系統是指東道國的經濟因素(E)、體制因素(S)、政策因素(P);而投資者主體OIL是指所有權優勢(O)、內部優勢(I)、區位優勢(L)。所以,無論對于資本需求方還是資本輸出方而言,只有當兩個因素相協調的區位,才是FDI的首選之地。筆者基于此模型,選取恰當的評價指標,對外商在華FDI和中國對外FDI兩個方向的區位分布進行研究。
2.2.1 經濟因素
東道國影響FDI區位選擇的經濟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環境和經濟發展潛力三個方面。
對經濟發展水平而言,英國經濟學家鄧寧提出一國吸引FDI的數量是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函數,并且世界經濟發展過程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與引進FDI和流出FDI均為正相關。因此,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吸引FDI。
對市場環境而言,穩定性、廣闊性、均衡性、開放性是市場環境優良的重要條件,因此,也是FDI區位選擇的重要考察條件,市場環境越優,吸引FDI的能力就越強。
對經濟發展潛力而言,這是由東道國的資源結構表現的,東道國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生產技術等要素是跨國公司發展的基礎,因此,經濟發展潛力大,也是東道國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之一。
2.2.2 體制因素
體制因素主要是指東道國與母國體制的相似度,從表1可知FDI具有在發達國家(地區)內部相互投資的顯著特征,而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東道國的私有化體制模式,這與跨國公司自身的逐利屬性密切相關。因此東道國的體制對FDI區位選擇也具有重要影響。

表1 2013年全球7大FDI流入國(地區)與流出國(地區) 單位:億美元
2.2.3 政策因素
政策是東道國對本國經濟發展進行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而FDI的分布情況與東道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所以不同的外資政策對資本的流向有不同的影響。尤其是稅收政策與外匯政策,直接影響到跨國公司的經營成本和投資收益。因而也是衡量FDI區位選擇的指標之一。
2.3.1 所有權優勢
企業投資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不論跨國公司采取何種進入東道國的方式,所有權優勢都是投資主體與東道國企業競爭的必備條件。只有具有所有權優勢的投資區位,才能對獲取收益做出最基本的保證,具體衡量指標采取投資主體的組織管理優勢、技術優勢、企業規模優勢、金融貨幣優勢。
2.3.2 內部化優勢
跨國公司為了減少交易成本、生產成本進入東道國以后,又會受到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環境的約束或者母國政府的干涉。而內部化優勢可以使得跨國公司在母子公司之間進行產品或技術的轉移,從而減少投資成本和經營限制。但許多國家為了保證稅收和本國企業的競爭地位,都會采取對國際轉移價格的制定進行管制等措施對跨國公司的經營進行限制。所以能夠讓投資主體有發揮內部化優勢的條件的國家或地區,是衡量FDI區位的一個重要指標。
2.3.3 區位優勢
從本質上講,FDI是利用東道國的各種利己資源來促進投資主體利益目標的實現。如果沒必要利用東道國資源或者投資收益小于投資成本,那么FDI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投資主體完全可以采用間接投資的方式達到目標。因此,區位優勢是FDI的充分條件,具體衡量指標采用直接區位優勢(東道國的有利因素)和間接區位優勢(投資主體的不利因素)。
總的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對華FDI的規模不斷增加。其在中國的區位分布呈現出高度集聚且不平衡的形態,具體現狀從來源地、在華地區、在華行業的區位分布進行了研究。
3.1.1 FDI來源區位分布的現狀
從流量來看,2013年外商在華FDI達1239.11億美元,比2012年增加了28.38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中國的引資能力不斷加強。FDI的來源地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日本、英屬維爾京群島、韓國等等區位。
3.1.2 FDI在華地區的區位分布的現狀
從地域來看,FDI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2013年東中西部三大地區 FDI存量占全國比重為84.36%、10.52%、4.92%;與十年前對比相差不大。而在三大地區內部,東部地區分布差異較大,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分布較均衡。
3.1.3 FDI在華行業的區位分布的現狀
從行業結構來看,FDI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遞進。截止2013年底,FDI在華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58.54%和第二產業40%。其中制造業所占比重又達到56.33%、房地產業占15.75%。
3.2.1 FDI來源地區位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由前述的數據表明,中國外資的來源地明顯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FDI主要來源于發達的經濟體;二是主要來源于中國周邊國家或地區;三是各來源地的FDI流量具有顯著差異,主要集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四是各來源地與中國存在著密切的進出口貿易關系。
其原因可以由綜合動因論來解釋,一是由于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地理位置較近,與中國社會文化的相似度較高。二是由于這些發達的經濟體擁有領先中國企業的雄厚資本和先進技術,并且可以利用中國豐富與廉價的勞動力,有利于發揮組織管理優勢、技術優勢等所有權優勢。三是,人民幣對FDI來源地的匯率長期處于劣勢,有利于投資主體發揮金融貨幣優勢。四是中國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策優惠以及維爾京群島自由港的條件,使得許多企業在香港和維爾京群島注冊后,再對華投資,所以香港對內地的FDI流量比重最大。四是中國與主要FDI來源地存在著密切的雙邊經濟關系促進了FDI向中國流入。
3.2.2 FDI在華地區區位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通過前面對外商FDI在中國不同地區區位分布的現狀研究,可以得出FDI在中國地區分布的特點。一是區域間高度的不平衡,具體表現在東多西少,南多北少。二是區域內的不平衡,具體表現在東部地區內部差異較大,中西部地區內部差異較小。
形成區位分布不平衡格局的原因取決于中國的ESP系統。就經濟因素而言,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勞動力質量、市場的購買能力等方面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就政策因素而言,眾所周知,中國對外開放是從東至西分階段依次進行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提出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后,從創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江及內陸及沿邊城市,涉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東部地區。就體制因素而言,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都是首先在東部地區開展,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廠長經理制以及外資企業稅制等。這就使得東部地區,尤其是對外開放程度高的城市成為FDI的聚集地。但是,三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才是FDI區位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
3.2.3 FDI在華行業區位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后,可以得出FDI在行業上具有結構上的不平衡性和層次的差異性的特點。結構的不平衡性體現在FDI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中的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層次的差異性體現在FDI的分布是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運動的。
FDI集聚在制造業和房地產業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直接相關。首先,改革開發以來,伴隨著人口和經濟的迅速增長,消費者對基本生活物資的需求巨大,政府和企業立足于滿足市場需求,引進外資和生產產品都忽視了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其次,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房價的飛升和電子商品市場的繁榮,并且資本總是投向資源稀缺而利潤豐厚的行業,而外商憑借雄厚的資本和先進技術易在這兩大領域保持優勢地位。最后,經濟的附加值不同導致FDI在不同產業的運動,現實生活中,第二產業的經濟附加值一般高于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經濟附加值一般高于第二產業[4]。
在“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的情況下中國對外FDI的規模不斷增加,截止2013年中國對外FDI存量為6604.8億美元,名列全球第11位。整體格局具有高度不平衡但又集聚、政治特征鮮明、各地區存量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但流量高速增長的特征。本部分將具體從投資主體、對外投資地區、對外投資行業的區位分布進行研究。
4.1.1 中國對外FDI主體的區位分布現狀
從對外投資主體的地理區位來看,截止2013年,東部對外FDI存量為79.3%,中部和西部分別為9.0%和11.7%。而東部地區又主要集中在沿海經濟發達的各省市,如廣東、上海、山東、北京等沿海省市。從對外投資主體的企業性質而言,國有企業占據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半壁江山,占對外FDI存量的55.2%(非國有企業所占比例不斷擴大。從對外投資主體行業分布來看,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倉儲和郵政業分別以37.5%和32.4%的比例占據主要地位)。
4.1.2 中國對外FDI地區的區位分布現狀
2013年底,中國有2.54萬家境外企業分布在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區位覆蓋率達79%,其中發達經濟體占14.2%,發展經濟體占83.2%,轉型經濟體占2.6%。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在亞洲的比例為拉丁美洲、歐洲。就東道國或地區類型而言,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和避稅地區。其中對亞洲香港地區的投資比較成熟,但中國對拉美地區的投資仍處于較初級的探索階段[5]。
4.1.3 中國對外FDI行業的區位分布現狀
中國對外FDI的行業已經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其中主要的行業比重有批發和零售業29.2%,制造業22.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3.2%,建筑業7.6%,采礦業5.5%。第二、第三產業是國內投資主體的主要目標,并且在各大洲的東道國中涉及的主要行業差異性較小,已經形成了普遍的行業投資結構(如表2)。

表2 中國對各州FDI存量前五位的行業
4.2.1 中國對外FDI主體區位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研究表明,國內投資主體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投資主體來源區位的不平衡,東多西少;二是投資主體結構的不平衡,國有企業處于主導地位,非國有企業對外投資比例較小。
形成上述特點的原因從投資主體的OIL特征分析有如下幾點,一是中國東部地區的跨國公司處在國內經濟較發達和交通方便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政府長期對這些區域的對外開放政策是跨國公司的間接區位優勢。二是東部地區是外資在華活躍地區,區域內的中國企業往往與這些外資存在貿易往來關系,也使得本國企業在關聯方東道國設立機構以減少交易成本。三是國有企業相對于私營企業而言,資本雄厚,擁有更多的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四是中國政府為了推進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長期利用出口拉動內需,采取政策依靠國有企業增加對外投資,實現“走出去”。
4.2.2 中國對外FDI地區區位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而言,中國對外投資地區區位分布都具有不平衡性,這體現在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并且,在存量具體分分布上還具有高度的集聚性,亞洲和拉丁美洲是中國對外FDI主要活躍地區,而亞洲香港和英屬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以及拉美第三世界東道國更具有關鍵地位,政策因素明顯。
通過對東道國EPS和投資主體OIL的分析可以發現,使中國對外FDI形成上述地區區位分布特點的原因在于,首先,從經濟因素而言,拉美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潛力比較大,擴張市場是中國對外投資最主要的目標[6];從體制因素而言,發達國家更傾向于私有性質的投資主體,而中國投資主體更多的是國有投資者,這就增加了中國對發達國家投資的難度。從政策因素而言,拉美的許多國家同中國一樣都是發展中國家,不僅在行業結構上具有互補性,而且在對待外資的政策上也具有相似性。其次,有研究表明,中國對外投資區位選擇的內在原因是中國與其直接投資東道國緊密的政治、社會、經濟關系[7]。而中國同拉美許多國家長期保持良好的經貿合作關系,這讓政府有意識的引導并提供條件讓本國企業到拉美投資。大陸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促進,以及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經濟為國內投資主體提供了各種區位優勢,這也是中國對香港直接投資最多的主要原因。最后,許多中國跨國公司為了獲取避稅效應,因此傾向于向維爾京群島等避稅天堂投資。
4.2.3 中國對外FDI行業區位分布的特點及原因
中國對外投資行業區位分布與其他國家對外投資相差不多,基本形成了全面投資的格局。但也有自己的特點,一是行業分布健全,但比例分布不均衡;二是行業間投資規模差異大,資本密集行業流量大,數量少,而市場型行業流量小,數量多。三是各區域行業結構趨同,主要分布在采礦業、金融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行業區位分布的原因在于投資主體自身的OIL特征。中國與其他發達投資主體相比,在技術型行業上競爭優勢較小,而制造業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是中國較為成熟的行業,這方面中國投資者更容易取得優勢。此外,中國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這些行業的跨國公司對自然資源等原材料的需求量大,所以國內企業為了擴大生產更傾向于在東道國這些領域投資。最后,很多“中國制造”的產品在目前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占到了50%以上[8],廣闊的國際市場,使得本國跨國公司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也考慮降低成本,這也促進了中國投資者到東道國直接設立企業或生產基地,從而利用區位優勢發揮和內部化優勢,充分發揮所有權優勢。
5.1.1 政策性因素太強,FDI得不到有效配置。無論是中國作為東道國還是投資主體,國家的政策對FDI的流動性和增值性有引導和限制的作用,使我國在FDI活動中不能提供良好的東道國環境與充分發揮投資主體的OIL優勢。這直接反映在大陸和香港的相互投資以及中國在拉美地區的對外投資的區位分布,使得外資來源渠道與對外投資目標可選擇性減小。而在政府控制下的投資,不能調動企業的投資的積極性,也很難測量投資的收益性。
5.1.2 區位分布的集聚,FDI整體結構的失衡。一方面,外商在華投資的集聚會造成國內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中國對外投資區位分布的集聚,不利于構建整體FDI結構,降低了中國投資主體抵御投資風險的能力,也不利于使投資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對外投資主體主要分布在國有企業,雖然這有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但是也加大了進入發達經濟體的難度并且對非國有企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5.1.3 過分關注FDI數量,忽略FDI的質量。長期以來的外向型經濟,使FDI在拉動中國經濟的作用中被放大。因此在引進FDI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為吸引外資低價出售土地使用權以及企業不承擔環境污染等外部成本,使得中國政府背上了高壞賬、高耗能、高污染等成本[9],此外,一些外商為了維護本企業的技術等壟斷優勢,并不愿意將研發等機構設在中國。在對外FDI過程中,絕大多數的中國投資主體采用的是綠地投資而非并購或收購,這就很難吸收東道國的現金技術,充分發揮區位優勢。
5.1.4 中國雙向FDI的空間仍然很大。中西部地區的對外資的需求逐漸凸顯以及新舊產業的交替,中國引進外資的空間仍然有相當大的空間。而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投資主體進入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甚至是發達國家都是必然的。
5.2.1 改善中西部地區的ESP因素,制定特色區域引資和投資策略。一方面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提高中西部地區的開放程度,并且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市場情況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外資政策,將各地區的環境優勢展現出來,才會提高引資能力。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起來了,才會有更多的企業有能力走出去,反過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最終促進區域平衡發展。
5.2.2 對內調整行業開放結構,對外強調匹配投資和規模效應。在國內,對FDI在國內活躍的行業進行一定的限制,而對需要利用外資發展的行業降低門檻。在國外,中國企業應根據不同東道國ESP系統和本企業的特征相匹配進行投資,而不是盲目的為了擴張市場進行投資,在投資過程中還要加強企業與企業合作和注重規模效應,這樣可以建立全球地域投資結構和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
5.2.3 完善中國雙向FDI的法律體系,樹立中國友好形象。中國政府和企業應堅持“綠色外資”的觀念,對外資經營要制定法律保護中國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同時在對外FDT中不干涉東道國內政,不破壞東道國社會環境。這可以在無形之中減少中國的引資和投資成本。
5.2.4 促進非國有企業的對外FDI,注重國有企業的投資效益。這樣可以調動不同類型的境內投資者的積極性,在非國有企業對外FDI過程中,中國政府應保護其合法權益,而對于國有企業的投資一般都伴隨著政治協議,所以在維護雙邊利益的同時,應該注重投資效益。
5.2.5 企業和國家應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引進FDI和對外FDI,將外資配置到需要發展的且不成熟的行業,并鼓勵成熟行業對外投資,發揮優勢,以免生產過?;蛸Y本貶值。這樣就能將雙向FDI相結合,最大可能的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本文對綜合動因理論進行了實證檢驗,FDI的區位分布是東道國ESP系統和投資主體OIL特征相協調的結果。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在進行雙向FDI的過程中,沒有將東道國的ESP系統和投資主體的OIL有效結合起來,形成了雙向投資區位分布都不平衡的格局。其次,中國雙向FDI高速增長的同時,對外資的需求量和對外投資流量仍然有很大潛力。最后,由于國內區域經濟短時間難以提高,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總體很快,可以預測,中國在很快將會成為對外凈投資國,并且增長點將會從拉美轉向東南亞地區。
[1]江心英,路正南.國際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與政策調整[M].科學出版社,2009.9-14.
[2]江心英.國際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綜合動因假說[J].國際貿易問題,2004(6):66-69.
[3]王建英,支曉強,袁淳.國際財務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36-237.
[4]丁明智.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產業分布非均衡結構探析[J].特區經濟,2005(6):337-338.
[5]李輝,侯志銘,張榮.中國對拉美直接投資的現狀及發展問題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13(6):50-51.
[6]朱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階段、決定因素與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36-37.
[7]賀燦飛,郭琪,鄒沛思.基于關系視角的中國對外投資區位[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4):3-4.
[8]王清.“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探析[J].生產力研究,2011(6):129-130.
[9]竇菲菲.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雙向直接投資發展[J].財經科學,201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