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娟
摘要:培養跨世紀的人才,讓青少年實現個體目標,最終實現社會的根本目標,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萍蓟顒訉Πl展學生的個性和提高學生的素質,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科技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目的。
關鍵詞:科技活動課 學生 時代意識
科技活動課要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我認為還要注意時代意識的培養。所謂時代意識,就是時代對每一個個體的要求,是新世紀人才應具有的主體意識: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法制意識、奉獻意識、風險意識等。時代意識的培養,也是活動課程的社會功能的要求。
一、自主意識的培養
“活動——發展”教學模式作為活動課程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中心,突出自主性,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得、實際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為目標,更有利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因此,在科技活動課中,教師要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有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的權力,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自我體驗的機會。鼓勵學生有獨特的操作方法,獨特的構思、想象和思維方式,獨自的見解和看法。同時,還應提供足量的活動資料讓學生有良好的活動氛圍、充足的活動時間、開放的活動空間、靈活的活動方法、直觀的活動“物”象,允許學生有不相同的活動成果。這對學生來說,既有利于樹立主人翁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對自己參與活動的負責態度;既有利于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又有利于培養自律自制的精神。
二、創新意識的培養
信息社會時代的來臨,開拓了人們的思路,激發了人們的革新和創造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從小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萍蓟顒拥奶攸c就是要求學生參與科技作品的制作等實踐活動,同時更注重的是學生的科技作品要構思巧妙、新穎,具有獨到之處。因此,在科技活動課中,我們要做到:
1.提高自信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自信心是產生創新動機的基礎。在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鼓勵學生我能行,樹立完成活動任務的信心與興趣,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個性,克服從眾心理。通過制作作品,開展實驗活動,培養動手能力。讓學生相互欣賞、評價自己的作品(成果),交流經驗,在實踐中獲得滿意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
2.提供創新機會,激發學生創造精神。教師要啟發學生求知質疑,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如學生在制作潛望鏡時,提出為什么鏡片可以制作潛望鏡?玻璃片、金屬片也可以制成潛望鏡嗎?于是就萌發了改造、革新的思想,產生創新意識??萍蓟顒拥奶卣魇菍嵺`,科技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驟、制作材料等基本相同,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模仿嘗試。在這整體的同一性中,教師應創設“求異思維”的氛圍,讓學生思考“也可以怎么做”“也可使用什么材料,使用什么工具”,把小制作上升為更高層次的小創造、小發明活動。我們不應強求同一的結果,應教育學生不迷信、不教條、不唯書、不唯上,要有創新精神,讓學生在異(求異思維)中求新,想(“物”的假想)中求新,疑(質疑、解疑)中求新,破(破定勢、常規)中求新,尋找規律,進行操作嘗試。教師在鑒賞學生的作品中,對學生新的構想、新的發現、新的嘗試給予表揚肯定。
三、競爭意識的培養
優勝劣汰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永恒法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出現產品、價格、質量、技術、信息、人才、服務等競爭,激發著經濟主體的生機和活力,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活動的競爭性,要求人們應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因此,學生開展“小種植”“小制作”“小氣象”“小創造”等科技活動或競賽時,都應把學生爭強好勝的心態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使技能得到發揮,而且也得到競爭心理素質的訓練。具體體現在:
第一,情意領域。學生要有樂意接受科技啟蒙教育和有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學習中實際問題的心向和愿望以及完成任務的意志品格。這是競爭意識培養的前提。
第二,認知領域。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科技書刊,利用閉路電視進行科技知識傳播等活動,讓學生了解人類與自然關系方面的科學基礎知識,在實踐中初知植物、動物的形態、習性和生產過程,了解現代先進科技知識,擴大視野,增長知識,這是競爭意識培養的基礎。
第三,技能領域。通過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制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是競爭意識培養的核心。
四、法制意識的培養
我國正在不斷地完善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這些都要求人們要有自覺的法制意識。我們在科技活動課中要讓學生有憂患意識,即樹立起資源、生態等危機意識、保護意識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滲透社會法律的宣傳。例如,開展發明創造活動,讓學生了解《專利法》《商標法》《知識產權保護法》有關內容,一方面,不侵犯他人合法權利,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向學生宣傳能源知識,增強節能意識;對野生動物進行實驗,就要學習了解《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通過學習,學生的法制意識得到增強,在科技活動中能夠在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五、奉獻意識的培養
“活動——發展”教學模式理論認為,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某個活動對象的結果(作品),而是把活動作為發展學生個性特征,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有效手段。它將品德表現的考察列入其確定指標體系,重視整個課堂活動是否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萍蓟顒诱n的良好品德除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積極向上、文明禮貌外,還包括奉獻精神的培養。通過開展活動和教育,明確人生競爭達到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在于對人類進步的奉獻,只有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才能順利到達科學真理的彼岸。為此,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在濃厚的科技氛圍中受到熏陶、感染,并在創設和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增長才干,發展個性。培養學生敬業精神和責任感,讓學生弄懂做人的道理,立定生活和奮斗的信念、志向,追求崇高的理想,向往美好的一切。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即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求實精神。
六、風險意識的培養
市場競爭的風險,要求學生有風險意識。由于科技活動課高度的自主,學生的知識水平、動手能力、個性特長、興趣愛好上的差異,致使學生各自“產品”質量不同。風險意識的培養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心理品質。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情操,在實踐活動中明白成功和失敗總是并存的,這就要有重在參與的思想,讓學生經歷失敗的控折與體驗。
二是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堅毅的意志品質。
三是學會逆境中求生存圖發展。引導學生對復雜事情的利和弊進行全面分析,對失敗要做好預見性的思想準備,學會冷靜分析失敗原因,力爭轉機。讓學生懂得動機與目標、能力與期望永遠存在差距,思想上要有風險意識,要采取風險防范措施。學會自我調節情感、自我增加難度、自我調控行為,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以期取得良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