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思偉
摘要:隨著高中化學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在高中化學教學方式中更側重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深入生活掌握化學知識,并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主要圍繞高中化學教學,對如何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如何將生活與教學相結合,提出幾點合理性建議,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與熱情,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高中化學 生活化 教學策略
化學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隱藏著很多化學知識。大部分高中生會很好奇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并主動研究。但是卻無法完全投入到化學課堂學習中來。這種現象就暗示了化學教師需要把生活中的化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用生活中化學實例來代替傳統枯燥的實驗現象,以此激發高中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感受化學的無處不在,促使其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一、將生活現象巧妙引入高中化學教學中
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高中化學教師在授課時往往站在學科角度。而這種方式既影響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又降低了課堂授課效率。因此,為了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化學教師需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發問,授課,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所傳授的內容。在成為學生之前,學生都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經歷,為了突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巧妙地引入化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化學知識與自己緊密相關,并不是課本上僵硬的化學公式所能代替的。
教師將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引入課堂教學中能夠促使高中生有效地構建所學知識,并讓其在真切感受化學知識的同時有選擇、有規律的記憶與背誦,而不是單純地停留在抽象水平上。例如,在農村生活過的孩子肯定會知道農家肥在被塑料布覆蓋,曬過一段時間再打開后會冒出熱氣,這就是化學課本上常提的緩慢氧化放熱現象。而這種化學現象確實存在在學生的生活中。教師可以把該事例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與課本知識相聯系,不做“空談者”。
當然,教師還應該注重引入的方式,單純地解說并不能完全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與興趣。教師需要借助較為直觀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來放映一些生活中化學現象的視頻。以此抓住高中生眼球,促使其以積極的態度認真、仔細觀察和學習化學知識。
二、創設生活化的高中化學教學情境
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至關重要,學生只有真正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中才能感同身受。學生在學習之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歷,已經在日常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對高中化學教師而言,教學活動并不單純是知識的傳遞與接受,更重要的是延續學生在生活中的理解,糾正其錯誤的認識。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從生活過渡到課堂上,保留學生在生活中對待事物積極的態度,讓其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錯誤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需要為高中生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借鑒課本上的內容,在營造生活化情境時認真分析教材,讓學生學有情趣、學有所得。
例如,教師在講授《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之前,可以以發問的形式來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博物館中存放的大多數是銅器而不是鐵器?”“在生活中你們是否觀察過略帶淺綠色,并伴有酸味的井水,該如何解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帶著問題思考。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對生活的疑問步入新的課程。這種方式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生活化情境,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為接下來教師的教學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讓高中生由被動回答到主動發問,提高其學習效率與質量。
三、促使高中化學實驗生活化
化學實驗是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實驗課授課的形式,以及傳統的講解方式,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能在實踐中感受實驗課的樂趣,并從中感受生活化的化學實驗。在進行化學實驗選擇素材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學生再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例如,蠟燭、酒精等。這些隨處可見,如果采用這些既可以降低實驗的神秘感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氣息。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指導以及幫助學生解決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既鍛煉了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培養了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而且還讓學生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也能成為化學實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生活化的實驗可以讓學生知道,化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會自然地聯想到自己曾經做過的實驗和經歷過的化學現象。通過這種方式既能激發學生參加化學實驗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以熱情飽滿的態度投入到化學學習過程中。
四、布置生活化的高中化學課后作業
課堂是高中化學教學的主陣地,而課后作業則是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助推器”。高中化學教師不單單需要重視課堂授課的作用,還應該重視課后作業的重要性,以布置課后作業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在構建生活化高中化學教學課堂的要求下,化學教師需要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讓作業不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為了知識點和考試而做題。而是需要在貼合高中生生活實際、生活經驗的前提下由傳統的“封閉”到“開放”,由“獨立完成”到“協同合作”。
布置生活化的化學課后作業不應該局限在形式上,而應該側重在內容上,不再是以書面呈現為主,而是側重于學生的接受程度。例如,教師在講授完糖類、油脂與蛋白質之后,就可以不以書面形式讓學生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用的實物進行分類,并讓學生拓寬途徑收集有關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盡量減少課后學生獨立做作業的時間,以小實驗的方式促使學生協同合作。讓學生圍繞相關內容設計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嘗試來找到實驗失敗或者成功的原因。
布置生活化的高中化學課后作業是構建生活化高中化學課堂的必要途徑,教師在此過程中既需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又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賦予學生主動實驗,主動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高中化學教學,并主動接受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不再把課后作業當作自身的學習負擔,而是當作一種樂趣,主動積極地完成。
總而言之,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的酸奶發酵、水果解酒等現象都與化學知識緊密相關。所以為了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與水平,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化學教師需要將化學現象與日常教學相聯系,讓學生真正感受生活化的化學知識,從主觀上理解和接受生活化教學方式,從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楊艷紅.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歸于生活——高中化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2014,(7).
[2]陳春芳.實施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1).
[3]何雙安.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J].化學教育,2013,(4).
[4]楊林璋.淺談實施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