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 許麗建
摘要:從學科性質和教學內容方面介紹了新時期高職院校開展《學前衛生學》標準法教學的課程內容,指出課程標準化教學的教育現狀存在專業意識不規范、學生基礎薄弱、缺乏實踐性等問題,并在制定完善教學內容、建立合理評價體系、強化實踐操作技能三個方面給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前衛生學 標準化
《學前衛生學》是一門研究保護和增進學齡前兒童,特別是3-6歲幼兒健康的一門學科。在許多高職院校,《學前衛生學》是學前教育領域中的一門主干理論課程,它與學前教育專業的整體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特點緊密相關。幼兒教師職業的專業化,主要體現為學生在對不同學科知識的組織、傳遞、整合和評價等方面,以及處理這些知識和理論的專門化能力上。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職業實際技能和綜合素質訓練應當占據十分突出的地位。大力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提高課堂教學的多元性和綜合性,是《學前衛生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課程標準是對各門學科教學作綱要性規定的指令性文件,其中包括學校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要點和范圍,教學時間分配,教材教具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等。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理念在教材編寫、教師培訓、教學指導、教學評估方面的綜合反映?!秾W前衛生學》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應該怎樣認識該門課程?在《學前衛生學》課程標準建設中存在什么問題新課程的啟動對體育教學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多年來高職院校開設《學前衛生學》的一些共性的情況進行總結,探討其在課程標準建設中的重點發展方向。
一、《學前衛生學》課程的認識
《學前衛生學》課程始終以兒童保健為工作的中心,幫助幼兒師范的學生學校了解從身體上和心理上保護兒童健康發展。該課程常見的實施方式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通常從以下兩個方面界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前衛生學》的課程內容:
1.學科性質
從學科性質看,《學前衛生學》是學前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基礎,它是以衛生學原理為基礎,主要研究如何保護、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健康問題的一門學問。其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研究,使得它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多面性和綜合性特點越來越突出,涉及的學科越來越復雜,需要生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甚至全社會的通力合作來解決。所以,《學前衛生學》既具有自然學科的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它是學前教育專業中具有邊緣學科性質的主干課程。
2.教學內容
從內容方面,《學前衛生學》既包含理論學科中的一般理論知識、技能和基本原理,又有合作表達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方面的訓練內容。為了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得到全面的進步和發展,《學前衛生學》的教學通常包括素質、知識和能力三個方面。重點讓學生樹立學生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科學素質和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掌握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保健制度、營養衛生、安全教育及常見意外的處理、傳染病及常見疾病的預防和處理,學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等方面的知識和內容;并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做好幼兒園或早教機構的保育保教工作打好基礎
二、《學前衛生學》教學現狀
以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營養學、醫學等學科的理論為依據的《學前衛生學》,是一門偏重應用型的課程?!秾W前衛生學》的傳統教學中存在許多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意識不規范
長期以來,大家對幼兒園老師的定義為“幼兒園阿姨”“多才多藝的美女”“其他教師都可以代替的教師”,社會對幼兒園老師的關注重點是藝術特長等方面,而學前衛生學相關的內容則是通常被處于社會忽視的階段。因此,現行的《學前衛生學》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也通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學前衛生學》的教學仍普遍以讓小孩吃飽穿暖為主,而心理健康、衛生保健、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學則沒有相應的標準進行規范。
2.學生基礎薄弱
《學前衛生學》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包括生理衛生知識,身心健康分析,屬于理科性質的知識范疇。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學生一方面學習基礎薄弱,并且多出自文科的背景,在理科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夠。大部分學生僅在初中接觸過生物學,對于衛生學認識不夠深刻和全面,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將會感到相當有難度。
3.缺乏實踐性
從《學前衛生學》的學習內容分析,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在課外還需要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機會,以便在走上工作崗位以后能熟練地解決學前兒童的具體問題。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課時設置、教學場地等因素均對課程實踐教學造成限制,使得老師在教學中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論上面,學生也只能被動的學習理論,缺少足夠的實際訓練的機會,職業素質得不到提升。
三、《學前衛生學》課程標準化的注意事項
在教學課程標準化的過程中,《學前衛生學》的課程建設應當結合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目標,重點培養具備一定的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專業能力,能勝任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幼兒園師資力量。在教學過程中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實踐,讓學生充滿熱情的掌握課程相關內容。
1.制定完善教學內容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學前教育專業已經對《學前衛生學》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要求。因此,《學前衛生學》的教學目標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具體說來,《學前衛生學》可以分五大模塊構成學科框架:幼兒生理發育特點及生長發育評價、幼兒心理衛生、幼兒營養與良好飲食衛生習慣的培養、幼兒常見疾病及意外事故的處理、幼兒環境衛生等。標準化的《學前衛生學》的教學可在在模塊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需要劃分相應的學習項目,使之更具有教學的基礎性、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并以小組教學的形式準備材料,采取相應的教學和評價模式實現教學目標。
2.建立合理評價體系
《學前衛生學》的教學評價應當轉變成理論與實踐并重,重點考核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形成的能力變成真實的實踐技能的能力。傳統的“一卷定學生成績”不能很好地滿足《學前衛生學》的教學評價,難以真實考查出學生應具有的知識能力和學科水平。在《學前衛生學》的教學評價標準化過程中,可以將評價體系從單一考試轉到多層次考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操作技巧,在此評價過程中增強評價的實效性和真實性。具體的評價形式可以包括課堂提問、作業考查、章節測試、能力應用測試等內容,重點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檢測其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知識靈活和運用的自主性,檢查學生潛在能力的發展程度,是達到真正形成技能目標的測試。
3.強化實踐操作技能
受到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高職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常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弱。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在《學前衛生學》的教學應當加強學生實踐操作的技能培訓。針對實踐培訓的內容,《學前衛生學》的教學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來豐富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課程的教學內容。具體的《學前衛生學》課程標準化建設中,可以在課程實踐、活動實踐和社會實踐等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的良好結合,更好地掌握不同教學內容的目的和實施方法,讓學生在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更好的發展。
四、小結
總之,在《學前衛生學》的課程教學中,我們應當借課程標準化建設的東風,彌補傳統的《學前衛生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讓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有效教學的理論,對完善《學前衛生學》的教學進行一定思考和探索,逐漸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使學生得到相應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端云.后現代主義視野下高職學前衛生學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154-155.
[2]宋靜,劉迎接.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14):127-129.
[3]張建波.新《綱要》背景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09,(05):58-60.
[4]段偉紅.五年制學前教育專科課程內容的職業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26):140-141.
[5]王曉麗.新建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21):105-106.
[6]屈玉霞,張曙光.高職院校專業理論課過程性評價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03):107-110.
[7]賁春明.高職“學前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18):134-135.
[8]孟清牧.對幼師專業《學前衛生學》課程建設的思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6):193-194.
[9]范敏.關于學前衛生學有效教學的思考和探索[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04):81-82+92.
[10]秦金亮.《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的功能定位——兼談幼兒園教師專業覺醒[J].學前教育研究,2012,(08):7-10.
[11]杜燕紅.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3,(0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