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臣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 鞍山 114044)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載體和途徑,它是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具有動態性和隱匿性等特征的方法,多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致不同的教育目的,因此必須把它整合優化才能更好的發揮網絡育人功能,傳播先進的網絡文化和理念,切實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互動性
網絡思政方法的互動性是指網絡教育主體間互相提供和接受信息,并即刻對對方的信息作出相應的反應。互動性是網絡思政方法最鮮明的特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傳統媒介進行的,如報紙、廣播、電視等,這些傳媒只具有單向交流性,即信息是由信息的發布者單方面提供的,不能根據受教育者的需要來提供,受教育者只能被動接受。網絡思政教育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變單向為多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自主發布,從而極大提高主體性。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隱匿性
網絡思政方法的隱匿性是指教育者通過將網絡信息滲透到互聯網上其他信息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自覺或不自覺接受信息,從而達到教育目的。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受教育者在網絡中處于匿名狀態,因此他不再具有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與困惑。這時,受教育者的需求與他在物理世界的需求會發生一定的偏離,他們會更追求在現實世界得不到的東西。網絡思政的隱匿性就是這樣一種含而不露的非“標簽”式教育方法,它把教育的意向與目的隱藏起來,使富有教育意義的信息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悄悄潤入人的心田,在其心靈深處積淀下來,使他們在陶醉、愉悅中獲得熏陶,不知不覺達到教育目的。[1]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體交互性
網絡思政方法的交互性,從技術層面上講,主要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板、電子新聞組、實時聊天系統、博客等交互工具來實現。這種跨地域性改變了傳統的交往方式和互動關系,使得互動范圍無限制擴大,打破現實社會人際活動隊“場合”的要求,使主體間在思想上交流溝通、價值道德觀念逐漸同化。
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多層面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學體系的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網民需求的變化而發展。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方法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優化現實的方法是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可能建立起網絡思政方法的科學體系。
二是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絡思想政教育方法,方法得當,就能調動教育對象參與思想政治活動的積極性,使之自覺接受教育信息,效果往往就好,反之,效果就差。現在互聯網的功能較多,開展網絡思政的方法也較多,但網絡思政的效果卻不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當。特別是哪些是網絡思政主導的方法,哪些是輔助方法,如何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使用不同的方法,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網絡思政就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網絡思政方法的創新是推動其向縱深發展的強大動力。[2]但是,網絡思政方法的創新,同其他創新一樣,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方向性。那么,網絡思政的方向在哪里?這是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網絡思政方法的創新方向,從根本上說是要符合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它是以現有方法為基礎的,即通過對現有方法優化來實現創新。
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堅持正確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包括主體性原則、技術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時效性原則。
一是主體性原則。網絡思政方法優化的主體性原則是指在優化方法時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揮。堅持這一原則,是網絡思政教育的本質決定的。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因而在優化方法時,應把主體性原則放在第一位。
二是技術性原則。網絡思政方法優化的技術性原則是指從技術上入手,努力提高技術含量。網絡思政方法本質上就是網絡技術及其相關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的應用,技術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網路思政的效果,因此,優化網絡思政方法,必須注重技術的改進提高。
三是系統性原則。網絡思政方法優化的系統性原則是指要從系統出發,整體設計。互聯網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具有多面的功能,且這些功能具有互補性。網絡思政方法就是互聯網功能的運用,只有從系統出發,做到優勢互補,網絡思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
四是時效性原則。網絡思政方法優化的時效性原則是指在優化網絡思政方法時要以追求實際效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網絡思政方法是實施網絡思政教育活動的手段,是為網絡思政目的服務的。因此,優化網絡思政方法,只能從教育效果出發,并以成效作為檢驗方法優劣的標準。
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通過正確的途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優化網絡思政方法的基本途徑是提高方法的技術含量、整合方法的優勢、完善方法的科學體系。
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最初提供單一服務逐步發展到提供多種服務,特別是基于IPV6 的新一代互聯網與基于IPV4 的第一代互聯網比較,在服務質量上有了極大的提高。這主要是因為它增加了字段“業務級別”和“ 流標志”。在傳輸過程中,中間的各節點可以識別和分開處理任何IP 地址流。在其他服務方面,它也有較大的改進。這主要表現在可以支持實時在線鏈接,防止服務中斷以及提高網絡性能等方面。[4]只有提高網絡技術水平,才能提高服務水平。我們應著眼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特別是網絡思政生活化的發展趨勢,努力開發網絡新技術,為網絡思政方法提供更多的支撐。
網絡技術的多樣性帶來了網絡思政方法的多樣性,一般來說,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網絡思政的效果一方面取決于每種方法作用的發揮,另一方面又往往取決于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特別是網絡的虛擬性,使得教育對象自主選擇教育信息,如果使用單一的思政方法,就不一定能收到滿意的效果。網絡思政方法的整合,首先要正確把握各種方法的特點和優勢,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法的優化組合,使之形成方法系列,最后通過開發相關的軟件來實現。
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5]網絡思政方法受多個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一是受網絡技術的影響和制約,有什么樣的網絡技術,就有什么樣的網絡思政方法;二是受網絡思政內容的影響和制約,一般來講,網絡思政方法與內容相適應;三是受網絡思政對象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受教育者應有不同的方法;四是受網絡思政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等特征,決定了它的復雜性。從這幾個方面來考察,只有建立科學的網絡思政方法體系,才可能適應實際需要,進而提高整體水平。建立完善科學的體系,要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來指導,不同的內容和教育對象用不同的方法,在實際運用中根據需要,可以把上述方法結合起來。
網絡思政方法體系中必須建立先進文化的網絡服務體系,建立先進的文化網絡服務體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起先進文化的網絡傳播平臺。文化傳播是文化價值實現的基礎,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價值、對多元文化的主導價值和新文化的創造價值都是在傳播中實現的。建立先進文化的傳播平臺,從內容上看,應考慮內容的全面性,即包括先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從方法上看,既要考慮顯性化,又要考慮隱性化。所謂顯性化,就是指通過建立專題網站或綜合網站,在網上傳播;隱性化,就是將文化及其理念融入到網絡信息資源之中,通過其他信息資源的傳播而得以傳播。二是建立先進文化的網絡參與平臺。這是為廣大網民提供參與先進文化傳播和創造的平臺。要根據網民的實際需要,提供多樣化的網絡工具和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從而實現網絡思政方法的文化價值。
[1]張小秋,李斌熊.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潘云意.現代傳播技術[M].科學出版社,2012.
[3]鐘應.網絡倫理傳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王紹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J].2013(12).
[5]宋元林.網絡文化與人的發展[M].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