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瀟瀟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阜新 123000)
轉類法是英語構成新詞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把一個詞從原來的詞類轉化為另一種詞類,從而使該詞具有新的意義和作用,成為一種新詞。轉類構成的新詞,不是詞形(Morphology)的變化,而是詞性(Parts of speech)的變化。從英語的發展史角度來看,轉類法在擴充英語詞匯內涵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世紀期間,由于社會的變革,語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到了中世紀英語的末期,大部分曲折詞綴不再被使用,促進了動詞與名詞、動詞與形容詞之間的相互轉化。“轉類詞約占現代英語總量的10.5%,轉類詞構詞法是英語新詞詞匯的主要來源之一,時時為英語的不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
名詞轉類是英語轉類詞的主體。一是名詞數量大,轉化的機會也最多。名詞約占現代英語詞匯總量的73.6%,形容詞為17%,動詞為8.6%,三者總體約占現代英語詞匯的99.2%,名詞、動詞、形容詞三者之間發生相互轉類的情形也必然最多[1]。二是創造新詞時,大多先創造出名詞,再由名詞向別類擴展。對名詞轉類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反映英語語言的詞語轉類現象的全貌。
事實上,名詞轉類是對轉類詞研究的起點。在國內外語界,20 世紀80、90 年代,Adams[2](1973),Quirk[3](1972,1985),徐盛桓[4](1981)等學者對名詞轉類進行了探討,主要是將人或動物及其身體部位名稱的轉動用法進行簡單的羅列。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突破了語義視角,開始從語用、修辭角度,進而深入到認知、隱喻視角對名詞轉類詞展開研究。名詞轉類的研究帶動了動詞、形容詞等詞類轉類的研究,形成了轉類詞研究的體系化。
首先,英語名詞轉類是語言經濟原則的體現。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自我調節與重組的體系,它會通過自我調節來滿足語言發展的需要。名詞,是人們為具體事物都創造的一個語言符號,語言現有資源的高效利用,首先就是名詞向前其他詞類的轉化。當現有的動詞或其他方式不能適當地表達一個動作意味時,人們就會采用名動轉類詞來實現自由表達的目的。另一方面,英語中名詞的主體地位和特殊作用,保證人們可以自由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又能保證文字順暢達意,具有能夠吸引受話人的注意力、凸顯說話人的獨特視角等認知功效。
其次,名詞轉類體現了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人們一般會以已知的事物為參照點去認識與其鄰近的事物和現象,人類認知遵循從低級到高級、從靜態到動態的原則。事物及其靜態屬性要比運動及動態屬性容易把握。名詞是對事物的說明和對事物靜態屬性的一種描述,是人們認知事物的主要參照點。從英語詞類與事物的對照看,名詞、動詞對應事物和動作,形容詞、副詞對應性狀,介詞對應關系。語言中名詞、形容詞向動詞轉換的要比其他類型的轉換更普遍,數量上也顯優勢。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名詞是詞類轉換中的原型詞類,其他詞類為邊緣詞類。
最后,名詞轉類的基礎在于其語意基。如果說話人有充分的理由認定聽話人有足夠的共享知識,則某一名詞或其他詞詞義能夠被聽話人推導來,就有了詞類轉化的基礎。因此,轉類詞一般經歷了“偶用→常用→固定”這種發展路徑。在現代英語中,名詞轉化成動詞是極為普遍的現象,正如門肯(H.J.Mencleen)所說:“一旦某事物獲取名稱,我們就可能得其動體詞”。事實上也正是這樣,越是流行的事物,其代表詞(主要是名詞)的動化可能性就越大。一些網絡名詞的動詞化和科技領域的名詞用作動詞體現了這一規律,如,email、fax、Google 等。
名詞轉化為動詞是名詞轉類的主要方向,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分類。如,Eve V Clark&Herbert H Clark[5]按照轉化動詞與原生名詞間的語意關系,將名動詞分成了放置動詞、處所動詞、延時動詞、施事動詞、體驗動詞等九類。筆者從名詞轉類動詞體現的修辭特點和人們認知特點出發,將名詞轉類歸納為以下四類,更便宜于讀者把握:
(一)人們對某些事物相對熟悉,對其某一方面特點形成共識,此類名詞轉化為具有其形象特點的行為動詞,轉化后,大多采用引申義或比喻義。主要包括自然現象的名詞、動物名詞、人體部位和動植物組成部分的名詞。如:
They stormed the speaker with questions. 他們猛烈質問演講者。Storm 一詞十分形象生動。
“The road snakes through the mountains”一句中山間公路環繞的樣子,用snake 一詞就讓讀者如臨其境。
The boat nosed its way through the fog.船在霧中小心地前進。句中的nose 原為名詞“鼻子”,轉為動詞后意為“ 用鼻子觸碰”,句子引申為“ 向前移動”、“推進”的意思。
(二)人們對社會關系的名詞進行抽象,轉化為以其性質為特征的動作動詞,表示其關系體現的內涵意義或社會語言學價值。主要包括親屬稱謂和職業名稱這一類詞。在名詞轉化成動詞的過程中,詞義的核心,即該詞無論是作為名詞,還是動詞的主要詞義特征未變。這就有利于作者的表達和讀者的理解。
以護士為例,一提到這個詞,我們腦海里自然會浮現出護士如何細心照料病人的情景,而這一點正是nurse 轉換成動詞后所想要表達的。
再 如,Stop mothering her,she’s 30 years old and can take care of herself perfectly wel1.別再溺愛她了,她已經30 歲了,可以很好地照顧自己了。(mother'‘ 母親”帶著“ 撫愛、親切、體貼”等內涵意義。)
(三)一些英語名詞在人們的認知中形成了一個在事件認知框,在該認知框中包括各種參與者,如施事、受事、工具、地點、動作方式、時間、動作結果等。名詞的轉類使人們自然而然在認知框內理解其轉化后的意義。典型的名詞包括工具名詞,其動詞化表與之相關的施事、受事、地點、動作方式、時間、動作結果等。
如To bottle 指盛在瓶中, 更形象一點的To corner 表入化隅,to pocket the coin 中,pocket 既表示了硬幣最后放入的地方,也表示了put 這個動作。
又如,He 747ed to Paris last weekend. 他上周末坐747 飛機到了巴黎。
(四)一些名詞是動作的間接對象,人們經過演繹推理,理解其轉類為動詞后的結果、后果之意。如orphan 的本義是無父親,Orphaned by war 告訴我們的信息是His parents are killed by war。而the death of one’s patents 正是orphan 的含義。
在英語運用中,名詞起修飾作用有三種途徑:
一是通過派生的方法,即在某些名詞后加上反映形容詞詞性的后綴而構成形容詞。如suburban是由suburb 派生的,medical 是由medicine 派生的。
二是名詞定語。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相應的派生形容詞,原則上可直接用名詞作定語,或與之構成合成詞。作定語的名詞往往是說明中心名詞的材料、用途、時間、地點、內容、類別等。英語中,有的名詞要可以直接用作定語修飾另一個名詞,既不需要加形容詞詞尾,也不需要任何格的變化。這樣的定語就是名詞定語,如danger money(危險工作的額外報酬),depth interview(對顧客需要的深入查詢),trouble recorder(故障紀錄器)
三是名詞轉化為形容詞。同一名詞既可派生又可轉類出意義相同(近)或不同的形容詞,只有當一名詞既可用作定語,又可用于補語,且無數、格的形態變化時,該名詞才可視為轉類成了形容詞,如:prestige(n.名聲、名氣)一prestige(adj.有名的)。
總之,在語言的不斷演變過程中,它不可避免地要經歷詞匯的創新和詞性的相互轉化。英語名詞轉類是語言經濟原則的體現和要求,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并大量發展的。而且實踐證明, 這種創新與轉變更加豐富了語言也增強了表達效果,使英語這種國際性語言更有生機與活力,對推動英語詞匯的發展方面是很有意義和價值。另外,英語詞類轉換和漢語詞類轉換的認知對比研究也會幫助我們理解英漢語言的各自認知特點,這些都將是我們以后的研究方向。
[1]張韻斐.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91.
[2]Adams,V.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Word-formation[M].London:Longman,1973:220~240.
[3]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vik.A Grammar of the Endx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5:1558~1566.
[4]徐盛桓.論英語名一動詞的轉化[J].山東外語教學,l981.
[5]Clark,E.V,Clark,H.H.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Language.1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