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蘭賴飛
導游:陪你看細水長流
文/蔡蘭賴飛
王菲的《紅豆》中有這么經典一句“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事實上,對許多喜歡獨自旅行的旅行者來說,旅途中,陪他們看細水長流的人往往不是另一半,而是導游。
山美水美全靠導游一張嘴。即使在自由行大行其道的今天,導游依然是旅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各種爭議,繼續前行。
我們先將時光回溯到遙遠的奴隸社會。那時身為統治者的奴隸主,只需要挖空心思享樂度日。不過,那年月的娛樂項目實在有限,哪像今天的“城會玩”?于是,奴隸主們“身未動,心已遠”,外出巡游成為了一大嗜好。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史上第一旅游達人周穆王,《穆天子傳》中甚至吹噓他有次出游來回達3.5萬里,見到了傳說中的西王母。
奴隸主們負責游山玩水,至于做攻略選路線安排食宿這樣的活路自然就交給了下人。這些負責讓奴隸主在旅途中吃好睡好耍好的“三好學生”,算得上是導游的前身:一類是家奴、仆從等,當主人出門遠游時,他們要全程陪同,照料主人的生活起居。另一類就是向導。向導原是古代軍隊中的專有名詞,專指為軍隊引路的人,后來逐漸泛指帶路的人。
到了封建社會,沿途邂逅的車夫、當地居民、店小二等都可以成為向導。雙方不存在雇傭關系,純粹“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向導一邊引路,一邊介紹沿途美景和風俗民情,談笑間,客人賞賜的“小費”落袋,也是美事一件。
當時間來到唐代,隨著國家繁榮強盛,人民生活富足,游山玩水的人也越來越多。于是,一個新鮮事物橫空出世:導游圖。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南遷過韶州時,就曾向友人張公使君借地理圖經,并即興作詩:“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愿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當然,這時的圖經,多為類似“手抄本”的私人珍藏,難以廣泛傳播使用。
到了南宋時期,真正具有商品屬性的導游圖在都城臨安(今杭州)誕生,其名為《地經》。臨安商業經濟繁榮,是當時的世界級大都市,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再加上雕版印刷的興盛,《地經》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作為我國官方認可的最早導游圖,它的形態與今天的導游圖非常相似——以杭州為中心,將南宋皇室所屬的地域各城通向杭州的道路、里程以及沿途提供歇息的旅館、飯店等一一標明。由于其通俗易懂,服務性極強,很快成為熱門暢銷書,當時就有詩描繪《地經》熱賣的場景:“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相傳直到元代,馬可·波羅到杭州游覽時,都曾購買此書作為攻略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旅游景區開設的店鋪里,還有專門從事導游工作的人。他們負責向游人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習俗等。雖然和現代導游完全沒有承接關系,但所具備的功能已經相當接近了。
時光流轉。18世紀中期,當處于康乾盛世的中國沉迷在自己的天地中時,不覺外面的世界已悄然發生劇變。
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新的交通工具火車、汽船先后出現。同時,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的錢包越來越鼓,對外出游玩的需求也就越來越高。有一個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潛在的巨大市場。他就是英國人托馬斯·庫克。
庫克出身貧寒,10歲就輟學從業,先后做過幫工和木工學徒,16歲時成為了一名傳教士。由于傳教,他時常云游四方,從而對旅游有了深刻理解,并發現了其中蘊含的經濟效益。
1841年7月初,庫克覺得時機成熟,果斷出資租了一輛火車,組織游客出游。7月5日,劃時代的一幕出現了——這輛火車載著570位游客從萊斯特出發,前往拉巴夫勒參加禁酒大會。庫克象征性向每人收費1先令,提供帶火腿肉的午餐和小吃,同時,他還安排了一個唱贊美詩的樂隊隨行。吃喝玩樂樣樣齊全,還不進店強制購物,按現在的標準,簡直是五星純玩團。隨著這輛滿載歡聲笑語的火車順利返程,庫克一炮打響,讓當時的英國人忍不住驚呼:原來出游還可以這樣玩!
這次非盈利性質的牛刀小試,讓庫克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1945年,他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同年夏天,庫克組織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團體消遣旅游,行程依然是從萊斯特前往利物浦。途中,庫克還將自己編寫的《利物浦之行手冊》發給游客,這也是近代旅游業第一本旅游指南。這次旅游的組織方式具備了現代包價旅游的特點,開創了旅行社業務的基本模式。
此后,庫克又組織了多次到法國等地的旅游活動,并一度將業務拓展到北美洲,使英國人民“想到旅游,就想到庫克”。他這一系列大膽的創新,拉開了近代旅游業的先河,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稱為“近代旅游業之父”。
庫克的成功,引得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以及日本紛紛仿效,先后組建了旅行社或類似旅游組織,并招募導游帶團。就這樣,導游這一職業在世界范圍得以形成。
現代旅行社和導游在中國出現,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關于它的誕生,卻有一個讓人五味雜陳的故事。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旅行社都是洋商所辦,中國人要出國,辦理旅游手續都要經過他們之手。洋商不僅收費高,而且態度傲慢,根本看不起中國人。著名銀行家、上海商業儲備銀行總經理陳光甫時常出國。一次,他與洋商辦事人員發生爭執,對方冷笑著說:“你不滿意,你們中國人為什么不自己辦一個呢?”陳光甫一怒之下立誓,一定要成立中國人自己的旅行社。
陳光甫說到做到,1923年8月,他在銀行創設了旅游部,成為中國現代旅游業誕生的標志。1927年6月1日,陳光甫又將旅游部遷出,更名為“中國旅行社”,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旅行社就此誕生。
陳光甫認為,旅游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激發國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于是,除了編輯出版書籍宣傳介紹,他最看重的就是導游的講解作用。也因此,他對導游的要求極高,不僅要求大學畢業、有相當的口頭表達能力,入職前后還要不斷接受各種專業培訓。為了提高導游素質,他甚至邀請國外專家授課,或是將優秀導游送往英美等國深造。
如此大投入,加上當時辦理車船票手續繁瑣,導致旅行社最初年年虧本。許多同仁都勸他別干了,他卻說:“這個旅行社雖說年年虧本,但為國家挽回了不少的利權,不然又多送外國入許多錢了。”正是在他“人爭近利,我圖遠功,人嫌細微,我寧繁瑣”理念的堅持下,旅游社在與洋商的競爭中站穩了腳跟,扭虧為盈,并在上世紀30年代達到頂峰,直到抗日戰爭爆發。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旅游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力的強盛、經濟的高速發展,旅游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越來越多的旅行社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中華大地,以中旅、國旅、青旅為主干框架的旅行社服務體系也逐漸成型。
建國初,導游作為外事接待工作人員而存在,被稱為翻譯導游人員,社會地位較高。而隨著時代變遷,普通人組團出游越來越多,導游也逐漸走向大眾化。上世紀8、90年代,導游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一根小棍、一面小旗、腰間一只“小蜜蜂”——導游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成了旅行社最給力的賺錢機器。
然而,導游行業在瘋狂擴張的同時,各種問題也日漸凸顯。由于導游工作本身的“三無”:無底薪、無保障、無規律,導致魚龍混雜。加之早期旅游市場不規范,一些“黑心”導游開始借低價團為餌,欺騙、威脅甚至用武力強迫游客購物來創收。
由于各種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曾經“高大上”的導游一度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以致有導游哀嘆,他們是“四無”——“三無”之外還要加上個“無尊嚴”。
“四無”,對導游個體而言確實是大問題。但對導游行業來說,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才是他們最致命的危機。
今天,隨著互聯網浪潮帶來的各種便利,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選擇“花錢買罪受”的跟團游,轉而熱衷“說走就走”的自由行。不僅如此,層出不窮的新技術讓導游的存在感越來越低,比如“谷歌眼鏡”推出景區導游運用、“丸子地球”聚合全球資源,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導游……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導游這一行業真的會消失,但或許也會轉化為新的形態。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