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規劃圍繞“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該區進行景觀規劃。運用現代化的景觀元素來打造具有中國特色而又不乏現代自然式的自然景觀。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繼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滿足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層次的綜合需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巧妙結合,達到景觀藝術性和功能性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中式特色;自然風格;功能性;藝術性;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 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3.069
1萊蕪市文化中心(二期)景觀概況
該項目位于山東省萊蕪市蒼龍泉大街以北、馬鞍山路以東、龍潭大街以南、鳳凰路以西。用地面積約24.3萬平方米。建筑有城市展示館、圖書館、群藝館(美術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博物館、大劇院、市工人文化宮七部分組成。無論是地理區位上的優勢,還是人文環境方面的優勢,都為文化中心的景觀設計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和人文建設基礎。
該項目設計場地(二期)綠化面積約17000平方米,水面面積約5960平方米,道路廣場面積約3400平方米。項目地塊北面呈現近規則長方形,地勢低緩起伏,擁有天然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地理優勢。最高處約2米。其中北面綠地東西面約長190米,南北面約長100米。
2規劃原則
以人為本,注重滿足舒適、安全、方便、私密等方面的要求,特別是提供高品質的辦公及休息交流空間;在景觀規劃設計中,體現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現代化的要求,做到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重視城市自然、人文特色的動態延續性。景觀規劃將當地自然環境與歷史文脈相結合,在體現現代景觀的同時,不忘展現古典園林的歷史風貌;加強空間領域限定,提高辦公安全性。充分考慮人車分流,消除人車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原則。著重進行綠地系統規劃,使群眾最大程度接近自然、享受自然。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時代特色與地方特色的有機結合。
3景觀規劃方案
3.1空間功能分析
本項目(二期)總體占地面積約17000平方米,由于原有場地的規劃面積過小,無法滿足大型游園設計的需求,而且周邊人文環境主要是針對辦公人員及附近小區居民,且離該綠地約300米的瀝青路終點已經有大型的公園建筑,而本項目整個區域位置處于主要交通干線旁邊,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本項目在綜合考慮了各方因素的前提條件下,設計定位為現代自然景觀的公共游園。
3.2設計定位:現代自然的生態游園
基于對生態景觀的理解,結合本次項目的具體特點,本次景觀設計以辦公綠地作為設計對象,整體設計思想和風格定位為“現代自然的生態游園”。在原有的地形地勢和水文優勢的基礎上,將古典園林的表現手法與現代景觀元素相結合,建設一個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景觀游園。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通過景觀規劃設計,建設一個生態型景觀游園。
3.3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景觀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愿望,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質感和樹型,來豐富和美化環境。運用對景、借景、透景、框景等造景手法,達到步移景異,曲徑通幽的景觀效果。植物規劃以鄉土樹種為主,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常綠樹種有雪松、黑松、油松、華山松、白皮松等;春季開花有白玉蘭、紅葉碧桃、紫葉李、櫻花、美人梅、白丁香、珍珠梅、榆葉梅、金山繡線菊等;夏秋開花有木槿、紫薇、紅王子錦帶等;觀葉樹種有銀杏、白蠟、欒樹、黃櫨、紫葉李等;觀果樹種有柿樹、烏桕、金銀木、火棘球等;觀干樹種有紅瑞木、白皮松、黃金槐、竹子等;地被植物有月季、小龍柏、金葉女貞、扶芳藤、紫葉小檗、瓜子黃楊、玉簪、鳶尾、萱草等。
該項目植物規劃既注重景觀效果,又營造了各具特色的園林四季景觀,植物設計既滿足了喬灌草的合理搭配,又符合常綠與落葉的比例關系,使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創造出優美的環境。
3.4照明設計
文化中心綠地在照明設計上遵循以人為本創造生態型的原則,根據照明的三大功能對綠地的照明設施進行布置和安排。在照明上,整個環境采用以每三個為一組共23個高壓鈉燈安裝在10米高的立柱上的形式來安排照明,同時在泰山石景石外部安裝LED燈帶,外部燈帶分為上下兩側,上層的白光LED與下層的黃光LED燈帶在色彩上產生對比,使泰山石成為視線的交匯點,這樣既形成了夜景景觀,也不會造成光污染。
3.5陳設設計
園林小品作為室外的陳設設計部分,它們體態輕巧,造型獨特,富含藝術氣息,以各種形式分布在游園綠地之中。其中有供休息的小品,包括泰山石文化廣場中的園椅、園凳、園桌等;有裝飾性小品,包括用扶芳藤、小龍柏、紫葉小檗、金葉女貞、繡線菊等創意構建的綠化景墻,泰山石雕塑、人工河道景觀水池、景石等;有結合照明的小品,包括各種各樣造型的園燈、彩燈、獨特創意的廣告發光箱等;有展示性小品,包括各種布告板、指路標牌和閱報欄、圖片畫廊等;有服務性小品,包括方便清潔環保的飲水泉、洗手池、廢物箱、垃圾桶、欄桿等。
3.6材料設計
材料使用主要集中在地面鋪裝上,所用的材料由入口處的花崗巖鋪裝、泰山石文化廣場的鵝卵石鋪裝、休閑平地的板巖鋪裝,園路鋪裝以大理石冰裂紋和彩色馬賽克鋪于草地中。
泰山石文化廣場作為文化中心的重點景觀之一,起著集散人流和疏導交通的作用,泰山石文化廣場邊緣用鵝卵石鋪裝,以點、線、面幾何式圖案為主,做流線型特色紋路的鋪裝,在視覺上引導人流。
4結語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也隨之上升,建筑行業中興起了游園景觀設計潮流。人們審美觀念的加強,游園的設計越來越影響人們日常的行為方式,我們應該加入更多的情感體驗因素,以滿足人們情感方面的需求。
作者簡介:張學濤,本科學歷,萊蕪市園林管理局,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