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明
編輯/暖陽
《科學生活》:唐醫生,您好!現在,越來越多的焦點被放在醫生這個職業上,貌似光鮮,但事實上常常需要透支體力、三班輪轉,而且還時常需要搞科研、再學習。您的從醫經歷也是這樣的嗎?平時您的上班時間是如何安排的?
唐醫生:我現在還在看門診,并為學生講課、定期批閱、點評學生論文,博士后學生還有深度訪談工作,有不少題目需要老師來講解,有時在外講課,也和同行進行學術上的討論。這都是我平時工作的內容。65歲以前,指導全國招考的碩士與博士;65~70歲,同時指導傳承型博士和統考博士;目前,單單指導臨床傳承型博士,這也更符合中醫臨床師帶徒經驗傳承的規律,而對于老中醫的我也輕松不少。
《科學生活》:您是醫生,而且是中醫,那么,您與普通老百姓對于養生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呢?
唐醫生:生活要有規律。我現在一周須要上4~5個半天班,如特需門診應診、工作室的工作及指導和培養年輕醫生等,我將工作亦視為養生的內容之一。首先,工作可以讓人生活得有規律;其次,自己所愛好的工作能帶來快樂;然后,治愈患者更能帶來心理安慰和成就感;最后,在看病過程中發現新的疑難點可以給醫生帶來新的意識,鞭策自己攻難克堅。不上班、不接觸臨床、學生、病人,那就好像與世隔絕。所以,需要堅持工作,保持一定的工作量,在工作期間才能有很多新的看法,才能保有生命活力,與時代接軌。
在50多年的工作中,不斷有新的發現,中醫里認為“五十方知醫”,現在恐怕要改為“七十方知醫”。現在,病人和我講他的癥狀,我就能理解他所描述的問題,這也是和病人接觸累積的結果,與病人更有共同語言,治療病人也就更到點子上去。由于52年工作經驗,所以,能做到既有理論又能與臨床相結合,也能解決一些病人的問題。在和學生交流時,氣氛融洽,也是一件樂事。有一件開心的工作能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種養生。不要“被”工作,而是“要”工作。
《科學生活》:人生七十古來稀,您在高齡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您是如何保持青春的心態和年輕的活力呢?
唐醫生:在高齡依舊工作就是因為上述原因—不斷有活力涌入生活。活力來自于哪里呢?活力來自于病人,活力來自于工作,活力來自于學生。為什么說活力來自于學生呢?學生寫了文章,我點評,我不是馬虎地簽了名了事。學生每每把文章交給我,我都要看3遍以上,才指出文章的不足需要改寫的地方和文章的亮點、可以拓展的高度等,有些文章不僅做了評價,還參閱文獻或結合臨床經驗或結合學術動向進行深度點評。如此不僅對學生,對我亦是一種提高,是一種鼓勵,師生雙贏其樂融融,這就是工作當中的樂趣與活力。
對病人也是這樣。很多來就診的病人情況比較復雜,我就將病例謄抄在隨身的小紙條上,詳細記錄下病人的病情要點,以便下次就醫時調整藥方,遇到患有疑難雜癥的病人就抽時間反復思考。除此之外,我還將疑難病癥病人的情況札記在自己的日記中,提示不時思考下次臨床的治療方案,如何幫助病人控制病情發展。對工作也好、對病人也好、對學生也好,它們都是促進我的動力,我常說“醫生是我的老師,病人是我的老師,書本是我的老師,學生也是我的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活力,總是要想辦法幫別人做一些事,而且盡可能做得好一些。
《科學生活》:醫生一天常常會面對很多個病人,聽病人訴說不適,體力的消耗尚且不計,心理上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情,保持自己的生活輕松愉快呢?
唐醫生:很多病人來看病的時候都很難過,但是,醫生要以誠相待,要為病人動腦筋、想辦法,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這很重要。據我多年的經驗,我覺得對于病人有困惑的地方,就一定要對病人進行詳細的指導。現在中醫也要學習西醫的知識,而且要有相當的水平,光掌握中醫的知識是不夠的。現在,上海中醫與西醫之比大概是1︰9,10個醫生里面9個是西醫,如果病人一開始接觸的都是西醫,那么,他所問的問題就不局限于氣虛血虛,所以,一定要把病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考慮,那病人就會心存感激,就會覺得這個醫生是值得信任的。
我覺得,醫生對病人應該以空姐式的禮節對待,服務態度要好,然后要把病人當親人那樣,什么事都要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這樣醫患關系就會融洽,心情也就會好起來。
《科學生活》:中醫自古講究休養生息,在這點上,您有怎樣的認識和體會。能不能給我們的讀者朋友推薦一些科學飲食、健康作息的方法呢?
唐醫生:中醫認為:“上古之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人養生要符合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也就是說吃東西要有節制,早睡早起要有規律。“不妄作勞”,不要過分勞作,但需要保持做一定的工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樣精神與肉體兩方面才能雙全,這樣才能長壽。
放到如今來講,該如何養生呢?首先要“順應四時,天人相應”,也就是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來相應調整。通常來說,春天主生發,可以多做一些活動;到了夏天繁華的時候,衣服可以略微少穿一點;秋冬以后,秋收冬藏,相對需要調補一下身體。根據中醫的理論,養生應按四時季節的變化,和大自然保持同步,不要逆自然,如今西醫也越來越重視這一點。其次要“疏調情志”,也就是將“七情六欲”疏調一下,不能過分抑制情緒,也不能過分發脾氣,任何事情都應該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這樣使得精、氣、神能守在身體里面,精神內收。不能太爭強好勝,盡力做到淡泊名利。過度的貪欲,也是要傷身體的,精、氣、神也就散了。然后要“飲食有節”,這是現在大部分專家都認可、大部分老百姓都能接受的觀點。注意葷素搭配,以蔬菜水果為主,葷腥要少吃,以白肉為主。精糧和雜糧要搭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們中醫還主張茶飲,多喝一些水、淡茶也對身體很有好處。再者就是“健身體鍛”,適當的活動,堅持每天有個把小時的體育鍛煉。最后是要做好“常見病預防”,能“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春季注意不要感冒,記得加衣;暑熱天氣注意不要中暑。
對于我個人來說有幾點是特別重要的。
1.進食
除了之前講到的飲食要點外,進食還有三個要點。第一,要吃得慢一點,充分咀嚼,定定心心吃飯。第二,要注意適量,也就是吃得少一點,給自己飯量打個九折甚至八折,不要過飽。第三,吃東西要快樂一點,不要把吃飯變成完成任務,急忙吃完就去忙碌了,適當地和別人聊聊天,保持愉快的心情。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調理得好,吃東西很舒暢的話,一天的精神就能保持愉快,這就是三大要點。
年紀輕時可以適當多吃些動物性的肉類;年紀大了,尤其是中老年以后,可以多吃一些素菜,減少肉類的攝入。
2.處事
處事也有要點。首先,要寬以待人,就是和社會接觸時,不要總看別人的短處,要發現別人好的一面。不要總是只看到少了半杯水,要看到自己還有的半杯水。其次,遇事要達觀一點,要有良好的心態。遇事比較糾結,那就向好的方面解決。同樣一件事,如果消極對待,那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積極面對、豁達心態才能在逆境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最后,要保持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問題。要感恩社會,不要因為有了一些成績而洋洋得意,其中當然有自己的努力,但也離不開社會的培養,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3.飲水
我這個人喜歡喝水,喝水有養生的好處。清晨起來我就要喝兩杯清水,600~800毫升,一般人可能早上起來空腹狀態喝不了那么多水,我“道行”比較深,怎么這么說呢?我從1970年開始,早起就空腹先飲水,這是當時很風行的日本飲水療法,從那時起,每天先喝一點點,100毫升,然后慢慢累積,45年過去了,現在早起能喝2杯水。早上2杯水,可以沖洗腸胃表面的絨毛黏膜,幫助清腸,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上午10點左右就要再喝一點水,下午2點以后更要喝的多一點水。與人不同的是,晚上我也喝水,我主張中老年人,尤其是60歲以后的老年人晚上喝一點水,因為老年人晚上休息時血液容易凝固,甚至容易引發中風等問題,喝點水讓血液淡一些。這樣的話,中老年人可能晚上會起夜,我鼓勵老年朋友晚上起夜一次,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是有利的,起夜活動下有利于血液循環,尤其有利于血瘀、血凝的人。一天總飲水量在6~8杯水,下午可以適當喝些淡茶,水是生命之源,一定要注意補充。
4.運動
我喜歡運動,每天都能堅持一個小時的運動。因為一直要工作,所以,并不是清晨鍛煉,當然現在由于空氣的原因也不提倡清晨鍛煉。我一般在4點半之后進行鍛煉,一直到6點左右,比如,說門診結束大約是下午5點,這時我就換上運動鞋到公園去走30~40分鐘,加上來回的時間,一個小時總是有的,這樣保證每天有一個小時活動。冬季天黑得早,運動就會提早一個小時。運動總體保持放松的狀態,保持心情愉快,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過激烈,當然跑得動的同志跑兩步也是可以的。對于中老年人主張慢、微運動,這更適合中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一邊散步的同時,一邊雙手可以做做體操,也可以用干凈的雙手按摩眼睛、耳朵等五官,因為五官腦中神經分布集中,常常按摩可以減輕衰老。推薦雙手抱頭,兩大拇指按壓頸部凹陷處,然后抬頭向上,看一側手肘同時也能看樹,然后再換另一側,可以鍛煉頸部。值得注意的是,要在公園綠地進行鍛煉。
5.食粥
晚上,我常煲一些粥來吃,這個習慣我保持了10余年。常吃一些雜糧粥,可放一些芡實、米仁、紅棗、核桃肉等和大米同煮,冬天加一些赤豆,夏天加一把綠豆。可以佐食一些饅頭、餅,這樣可以保護腸胃。
6.“發呆”
我有時常常發發呆,借“發呆”來思考人生,大概每周有1~2次。10年前,家庭旅游前往印度尼西亞時,發現當地人常常發發呆,回來后,我也常常借著“發呆”來反思自己,思考一下近段時間的工作學習,待人接物,思考一下人生……這也是對自己一種思想上的梳理,對自身精、氣、神的一種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