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的印發,對“走出去”發展處在全國工業行業前列的有色金屬工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必將對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是世界有色金屬工業大國。經過持續自主技術創新,目前中國的有色金屬礦山、冶煉技術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銅鉛冶煉、電解鋁、精密銅管、鋁型材等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技術,實現對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成套輸出。特別是最近兩年,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有色金屬冶煉、加工產能國際合作的步伐明顯加快,實施了一批重要項目,并且已經取得成效。
對有色金屬工業企業來說,推進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關鍵是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獲得國際分工的比較利益,關鍵在于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項目,在境外能否實現現金流的正循環。那種靠國內政策和金融支持的理念,顯然對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無益。眾所周知,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門檻比較高,初始投資也比較大,但一旦進入這個門檻,那么融資成本就會遠低于國內資本市場,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費用。因此,能否實現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可以作為衡量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項目成功的一個標準。

經過多年實踐,我國有色金屬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一條重要的經驗是,必須依靠國際化的管理團隊,才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不同,價值觀念也存在很大差異。這樣,要成功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就必須破除上述障礙。而要破除上述障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實現管理團隊“本土化”。從我國有色金屬企業“走出去”發展的實踐看,即使在最欠發達國家,也有從世界一流大學畢業,并在倫敦、紐約實踐的博士和碩士,所以關鍵在于如何做好人才為我所用工作。
當前,我國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最薄弱的環節是,服務支撐體系嚴重不足。特別是開展境外項目的盡職調查活動,主要還是依靠國外的會計、律師、咨詢等服務機構,不但費用高,而且不利于國內企業的商業活動的保密。因此,加快培育國內具有國際化經營能力,高水平的會計、律師、咨詢等服務機構,對推進中國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保證。
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對建設世界有色金屬工業強國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所有有條件的企業,對此應給予高度關注,創造條件,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