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 沈曉明
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扎實推進首批企業改革重組
支持上市公司走市場化競爭的道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辟市場,支持上市公司培育發展符合浦東產業導向的新產業
文‖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 沈曉明
國資國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浦東開發開放全局的一件大事。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浦東的國資國企改革十分關注,專題聽取匯報并作出重要指示。區委、區政府從去年起著手調研,期間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建議,認真論證,反復權衡。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實施意見和總體方案。
這次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基本遵循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國資國企改革20條意見,改革的目的是以深化國資改革帶動國企發展,釋放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改革把握的重點是問題導向,就是要針對多年來制約國資國企發展、影響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問題,使國資國企更好地適應改革發展的大局,更好地為自貿試驗區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服務。在設計具體改革方案時,我們堅持統一管理和分類指導相結合,堅持一體設計和分步實施相結合。概括起來講,本次改革要著力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結構方面的問題。
一是產權結構單一的問題。浦東的國資國企絕大多數是全資國有或國資絕對控股,產權結構單一,對社會資本的撬動作用很小。要通過改革,推動國企的開放性、市場性重組,鼓勵浦東國企與央企、市國企、外省市國企、知名外企、大型民企開展跨區域、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具備條件的國企要發展混合所有制,引入新鮮血液,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二是產業結構雷同的問題。浦東國資的大部分集中在房地產開發上,業務雷同的問題很突出。
國資以房地產為主,與形態開發階段的任務有關,為一次創業迅速樹立形象、打開局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推進浦東二次創業,功能開發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國資繼續以房地產為主已不適應轉型升級的需要。比如,張江高科一定要從房地產開發和房產出租向高科技投資轉變,這是適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需要。當然,高水平的房地產開發建設,仍然是需要的,我們還有不少區域亟待開發,但今后必須在新產業的培育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下更大的功夫。
三是空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浦東國資在空間上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的國企在資本實力、開發經驗和能力上,與北部的幾個主要公司相比存在差距。一方面,北部的開發區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中南部地區亟待引入高能級的開發主體,加大開發投入,加快開發節奏。前年四大開發公司南下臨港只是第一步,我們要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國資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
第二,體制方面的問題。在浦東開發開放歷史上,先有開發集團,再有上市公司,然后才有開發區管委會。根據浦東發展的階段特點,按照生產關系要不斷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理順幾方面的關系,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命題。重點是理順3個關系:
一是政企關系。歷史上我們采取了整片注入、土地實轉、資金空轉的開發模式,開發公司既承擔基礎設施、環境配套建設的任務,又負責經營性的開發項目,在成片土地開發中自求平衡。現在情況不同了,土地成片注入的方法行不通,國有開發公司獲得土地也要市場化招拍掛,再讓國企承擔低產出或零產出的項目,就很困難。為了保障企業可持續經營發展,今后要逐步建立政府與企業的契約化機制,形成與市場接軌的核算和結算方式,建立市場化平衡機制,這樣國有開發公司才能與其他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二是三駕馬車的關系。開發區管委會、開發公司、上市公司,是浦東開發區的三駕馬車。管委會掌握政策,負責規劃建設審批;開發公司負責區域開發,項目引進;上市公司既是開發融資的工具,又持有區域大量建成的優質物業。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管委會和開發公司之間職責交叉重疊,推諉扯皮時有發生,難以形成合力。上市公司對開發公司的依賴比較嚴重,自主發展、自我開拓的能力較差。這次改革,要在開發區形成以管委會為主導的體制格局,管委會作為政府派出機構,統籌開發區經濟發展。而隨著國資空間布局的調整,一些開發公司離開原來的開發區,開辟新的戰場,發展的舞臺更大,重要性更高。今后我們要形成這種局面:一個管委會服務多個開發主體,一個開發公司參與多個園區開發,這樣才有競爭、有活力。調整開發公司和上市公司的關系,關鍵是支持上市公司走市場化競爭的道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辟市場,支持上市公司培育發展符合浦東產業導向的新產業。三是國有企業去行政化。國企員工講行政級別,一定會造成人才使用論資排輩,造成干部能上不能下,絕不能再在國有企業中讓這種風氣生根蔓延。這次改革要堅決推進去行政化。
第三,監管方面的問題。完善國資監管,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內容。核心是兩條,一條是解決“管什么”的問題。目前國資監管的問題是,管的領域太寬,管的事情太多,監管的手伸得太長。這次改革就是要從管國企為主變為管國資為主。要按照韓正同志講的,做到管多、管少、不管。管多,就是凡是與管資本有關的、與出資人有關的事情,要多管。管少,就是對于企業的經營者要少管。不管,就是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企業的內部事務,要放手讓企業自主決定,政府不能去管。另一條是解決“怎么管”的問題。過去的國資監管基本上是對所有企業采取一樣的標準,這是不科學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企業。對房地產企業的監管要求,不能簡單套用到高科技投資企業上。這次改革把新區國企分為市場競爭類、功能開發類和公共服務類三類,每類企業確定不同的發展目標、考核制度、治理結構和薪酬制度,這有利于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當然,分類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市場競爭類企業也要講社會責任;公共服務類、功能開發類企業也要按市場規律辦事,講成本控制和企業效益。
目前,首批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這是新區國資國企改革的第一槍,打好第一槍關系后續改革舉措能否順利推進。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確保成功。
第一,改革涉及的企業要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行動。首批改革,既有企業合并,又有股權劃轉;既撤并企業,又新設企業;既涉及集團公司,又涉及上市公司,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廣,我們必須扎實推進。這里的關鍵是,要認清新區國資國企改革的重大意義。比如,推動金橋集團和南匯工業園區合并,目的是改變國資空間布局不合理的狀況,帶動中部地區加快發展。金橋已經基本成熟了,雖然還有一些二次開發的任務要做,但金橋集團作為有品牌、有實力、有經驗的開發公司,再呆在原地意義已經不大了,只會造成資源閑置和能力荒廢。而惠南等中部地區的發展,僅僅靠南匯工業園區單打獨斗是不行的,我們希望通過兩家合并,把先進的產業、優質的項目、產城融合的開發理念帶到中部去,徹底彌補中部地區的產業短板。比如,浦發集團和南發集團的合并,目的不是簡單地減少企業數量,而是要攥緊拳頭,把資產集中起來,放大融資能力,更好地為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府投融資服務。比如,把集團持有一部分上市公司股份劃轉出來,是為了理順兩者之間的關系。上市公司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否則永遠長不大。上市公司股權劃轉后,也不是輕輕松松過日子,相反,經營的壓力會更大,對上市公司收益率、增長率的要求會比以前更高。
第二,新成立的國資運營公司要切實把握好目標定位。我們準備設立浦東投資控股公司作為全區統一的國資運營平臺。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舉措。平臺成立后,市場競爭類國企股權,包括上市公司股權都要統一劃轉到這個平臺上。國資運營平臺的設立和運行,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制度設計要始終立足于管資本。股權劃轉到平臺公司以后,平臺公司不能成為新的婆婆,和集團公司一樣,不能去管企業日常經營,不能要求下屬企業事事都請示匯報。平臺公司就是只管資本,不管企業的日常經營,這一點要始終堅持。
二是依托平臺實現國資的進退流轉。比如,對不符合新區產業導向的國資,要通過平臺實現穩步退出;對于關系浦東長遠發展的戰略產業、先導產業、基礎產業,要通過平臺加大投入;對于目前新區各家國企的非主業資產,要通過平臺加大整合,盤活存量資產。
三是平臺要為浦東開發開放大局服務。國資國企是浦東發展最大的存量資源,開發建設、轉型升級,都要最大限度地用好國資、依靠國資。平臺公司所產生的收益和資金不能在平臺內部封閉循環,要為新區發展大局做出貢獻。比如支持政府投融資,比如為像軌交公司這樣的新設企業籌措資本金。
四是平臺公司的戰略要長期化、管理要專業化、機構要輕型化。長期化就是,平臺公司對上市公司要實行市值管理,要在資本市場買進賣出,這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避免追逐短期利益、頻繁買賣、投機炒作。專業化就是,平臺公司進行資本運作,一定要有非常專業的管理人才。輕型化就是,平臺公司人員一定要精簡精干。同時要嚴格控制部門數量,控制機構層級,非經允許,平臺下面不能新設公司。
第三,要切實抓好改革的相關配套工作。
一是思想工作。首批改革涉及6家直屬企業,要分層分級地做好干部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改革的重要性和意義向大家講清楚,真正把大家的思想認識統一到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
二是干部工作。這次改革涉及一批企業干部的調整和選聘,組織部門要盡快跟進,拿出干部調配的系統方案。尤其對于市場競爭類企業需要新選拔的干部,一定要堅持市場化,與中介機構合作,放眼全球尋找合適的人才。
三是清產核資。產權劃轉涉及清產核資的要抓緊做,清產核資不是糾纏于歷史遺留問題,而是為了把賬算清楚,使新公司、新體制盡快運轉起來。
四是后續改革。我們要把握好改革節奏,能快則快,第一批改革試點啟動后,第二批要抓緊研究,盡快啟動。今年改革發展任務很重,尤其是自貿試驗區建設和科技創新建設等中心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每一項都不能有任何中斷和延宕,我們要最大限度減少改革震動,確保各項工作不斷不亂。
國資國企改革任務艱巨。我們要按照韓正同志的要求,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勇于拆除籬笆圍欄,敢于破除阻礙改革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大膽試、勇敢闖,爭當改革的促進派!
(本文根據作者在6月11日會議上講話整理,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