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晶
創造盈利新模式
——基于2014年度專業養老保險公司信息披露報告
文‖徐晶
隨著2004年企業年金制度的確立及一系列配套法規政策的出臺,企業年金市場在中國開始逐步發展成熟。應企業年金管理需要,5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在中國保監會批準下先后成立,分別是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國壽養老、長江養老、泰康養老(以下簡稱“5家公司”或“5家養老保險公司”,2013年成立的安邦養老由于尚未開始經營企業年金業務,暫未列入統計范圍)。
基于5家養老保險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可簡要回顧2014年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
由于養老金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鮮有先例可循,5家公司業務模式和發展路徑仍然處于各自探索的階段,企業年金業務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定型,經營結構也呈現較大區別。
——業務結構
5家養老保險公司當前的主要業務包括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業務、非年金信托養老保險業務和團險業務等。根據2014年各家養老保險公司披露的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國壽養老和長江養老兩家公司尚未開展契約型商業保險業務,主要為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業務和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和泰康養老除開展企業年金、養老保障業務之外,同時還經營團險、意外傷害險等商業保險業務。
企業年金業務。企業年金是5家養老保險公司的主營業務。目前企業年金計劃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針對基金規模較大的狀況設立單一計劃,另一種是針對基金規模有限的情況設立集合型計劃,2014年底全國企業年金基金規模達到7689億元,市場已有50余款集合計劃產品。年金市場集中化趨勢也較為明顯,養老保險公司在受托人業務和投資管理業務規模上均占據了主要地位。
非年金信托型養老保險。主要是由養老保險公司發起的團體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個人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等。如長江養老的盛世系列養老保障產品,國壽養老的福壽系列養老保障產品等,皆屬于此類。由于在投資范圍以及投資收益保障等方面有著靈活的設計,這類產品對外企和民營企業有著較高的吸引力。
團險業務。為謀求盈利,平安、太平和泰康三家公司也將視角轉向了團險業務。2007年初,平安養老開始轉型,通過設立分支機構同時開展傳統壽險業務和企業年金業務。2009年,太平養老整體移接太平人壽的團險業務。2011年,泰康養老增加團體壽險業務的申請獲保監會批準,整體移接泰康人壽團體事業部,開展團險業務。而在成立之初便獲批團險業務資格的國壽養老和長江養老,目前依然專心聚焦于信托型養老金業務的經營,尚未開展團險業務。
其他養老保險性質資金業務。證監會及保監會近期出臺的新政不斷,如職業年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養老金財富管理產品等都有較大突破,為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的業務創新和發展打開了道路。可以預見,養老保險資產管理新政的推出,將有利于養老保險公司推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養老金產品,并成為金融機構資源聚焦的一大領域。
——主體結構
根據監管規定,養老保險公司在經營企業年金業務時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展業,不受分支機構的限制。按照養老保險公司的主體結構劃分,目前全國5家養老保險公司主要有兩種經營發展模式,一種是“分公司”模式,以平安養老等為代表,即設立分公司,除企業年金外,還經營其他業務。另一種是“區域中心”模式,以長江養老為典型,即設立企業年金中心或者養老保險中心,拓展企業年金業務。
——區域結構
根據監管部門公布的企業年金數據公報顯示,2014企業年金基金規模排名前15的省市年金規模積累2746億元,從地域特征來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年金市場規模相對較為突出。其中,上海、北京、江蘇地區的年金市場規模位列前三,深圳地區年金規模增速高達116%,排名躍至全國第九,上海地區雖然年金制度建立相對較早,但年金市場規模同比增長依然達到30%,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此外,2014年陜西、河南、山東等省份發展較為迅速。對于目前全國市場布局以及資源分配方面,具有較大的指向意義。
——平安養老。平安養老2014年資產總計225.94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加30.97億元;2014年凈利潤4.95億元,較2013年增加1.13億元。
——泰康養老。泰康養老2014年資產總計38.47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加9.39億元;2014年凈利潤0.49億元,較2013年增加0.44億元。
——長江養老。長江養老2014年資產總計9.51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加1.65億元;2014年凈利潤0.60億元,較2013年增加0.87億元。
——太平養老。太平養老2014年資產總計56.29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加16.23億元;2014年凈利潤0.44億元,較2013年增加0.15億元。
——國壽養老。國壽養老2014年資產總計32.08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加17.67億元;2014年凈虧損1.61億元,較2013年減少虧損0.72億元。
單一信托型養老金保險公司。2014年,長江養老憑借專業化、規模化、多元化資產管理服務能力,成為行業內首家實現年金業務盈利的養老金管理機構,且凈利潤在5家養老保險公司中排名第二。
2014年國壽養老仍然面臨虧損問題,但是較2013年減虧幅度接近31%,減虧額度達7000多萬,若未來保持減虧額度,則有望在近兩年實現年金業務盈利。
綜合經營型養老保險公司。平安養老依托其強大的團險業務和企業年金業務等綜合業務能力,利潤總額在5家養老保險公司中排名第一,遠高于其他4家公司。
泰康養老2013年整體移接泰康人壽的團險業務后,已實現當年盈利。2014,泰康養老的凈利潤達到0.49億,較2013年利潤總額翻了近10倍。
太平養老也在2014年實現了較好對經營成果,凈利潤在5家養老保險公司中排名第四。
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國內5家養老保險公司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三種發展和盈利模式:一是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和泰康養老的“信托業務+團險壽險”模式,即在同一主體內既有信托型養老金業務,又有契約型養老保險業務,并且通過團險業務盈利來彌補企業年金虧損;二是國壽養老的“集團綜合開拓”模式,不直接經營契約型團險業務,主要借助集團的銷售資源、渠道網絡以及戰略投入等迅速做大企業年金業務規模;三是長江養老“信托型資產管理”模式,即定位于信托型專業化養老保險公司,在能力建設和資源配置的方面,重點是以后端的產品、投資配套為主,對前端的市場開拓主要以直銷為主,并借助集團和銀行等合作機構的銷售資源和渠道網絡。上述三種模式中,企業年金業務和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展業,不受分支機構的限制,而團險業務的全國拓展必須在業務開展區域設立分支機構。
結合注冊資本規模及盈利模式來看,以平安養老為代表的綜合性養老保險公司,得益于其多元化的業務模式、廣泛的網點布局和規模化的銷售隊伍,較早實現了業務盈利。長期壽險利潤較為穩定,從經營實踐來看也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年金業務虧損或利潤底的問題,然而,這一模式攤子大成本高,其他養老保險公司較難復制。
以國壽養老為代表的“集團綜合開拓”模式的關鍵在于集團母公司如何充分利用集團內部資源,并以養老保險公司定位為產品發起方,整合集團其他子公司的銷售能力,通過規模的快速擴張實現中長期贏利。
長江養老年金業務的注冊資金在同業中最少,是唯一一家注冊資金低于10億的養老保險公司。通過將自身定位為專業養老金資產管理公司,長江養老專項從事于信托型的企業年金業務、養老保障委托業務以及其他養老金資產的受托管理業務,通過打造投資管理能力和穩健業績獲取批量性、具規模效應的委托資產,以差異化、低成本經營模式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
綜上,2015年養老保險公司在不斷探索盈利模式中積累了較好的經驗,通過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費用減少等實現對虧損狀況的改善,正在走出不同的盈利新模式。
作者單位:(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