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空軍航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 吉林 長春 130022)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理念、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等已經深深地積淀在民族大眾的心理結構中,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文化是無法割舍的,也是傳承創新的。中國傳統文化是驅動中華文明延續、發展和自新的內在動力,對于構建信息時代高校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與人類文明史相始終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領域的奇珍異寶,具有獨特的內容、嚴密的體系和自身的終極關懷。近代,喪權辱國、亡國滅種背景下的救亡情結深入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而以軍事力量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成為評價文化先進性的重要標準,部分知識分子喪失文化自信,倡導社會發展建設應追隨仿效西方。時至今日,這種文化自信缺失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然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基脈和強大的傳承力量,文化自信的短暫迷失后,必然是更大程度上的文化自覺。因此,新形勢下,對于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建設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全面系統認識,加強頂層設計,將傳統文化的源流、發展、沖突、融合等作為有機整體,打牢文化傳承的歷史基礎。同時,結合現當代情況,以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現代學科分類歸納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從而形成便于人們學習、評價和繼承的傳統文化體系。
科學準確地評價傳統文化,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在全面認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區分精華和糟粕,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科學正確的評價,才能準確把握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立足國情,既要防止以西方價值觀為評價標準帶來的盲目否定而產生的全盤西化思想,又要避免極端保守的全面復古思想,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因機械理解馬克思主義而產生的教條傾向。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角度出發,為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既要警惕唯物質科技發展思想,防止片面追求物質享受對人性道德帶來的傷害;又要避免純粹的精神決定論和絕對平均主義思想,以共享發展成果應對日益復雜的各種矛盾。
傳統意味著歷史,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絕不能被歷史所局限,而是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定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歷史告訴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并使其實現與外來文化的共存、共同發展。應當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辯證分析、區別對待,批判繼承、綜合創新,努力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確保文化傳承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發展性和前瞻性。既要注重把握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觀念,尤其是能夠指導當前國家現代化建設,解決當前發展中出現問題的思想,又要拋棄封建等級、權力本位、愚孝愚忠、迷信鬼神等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發揮文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促進作用。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同思考,在繼承中發展傳統文化,在發展中繼承傳統文化,持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文化強國戰略要求我們立足于現有的歷史條件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實際,面對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依托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強國之“強”,不僅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要有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共識、攻堅克難的當代精神的指導,也要有對中華民族歷史傳統的理性認識。中國共產黨自創立起,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繼承者和創新性發展者。我們建設文化強國應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于,尊重歷史而不能割斷歷史,創造性繼承歷史和創新歷史而不能盲目否定歷史。因此,文化強國應當自覺地尋找并構建歷史傳統的支撐,而這個支撐,從價值觀層面來講,就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具有正面價值的傳統文化,不僅在歷史發展中產生過積極的作用,也將在當今社會發揮其價值引領的功能,起到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整合價值觀念、構建精神家園的作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典型地反映了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所謂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其精神價值源自于并貫穿于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有其深厚綿長的歷史底蘊。文化強國,必然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而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價值資源。
從古至今,文化是一種心理依托,是理想的追求,是心靈的慰藉,是精神的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理性和智慧的積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代言和最好詮釋,是蘊育和發展中國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豐厚土壤、堅固盾牌和不竭動力。
1.“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人本主義”、“天人合一”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內涵。儒家認為“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作為宇宙萬物的核心,人民作為國家的根本,一切法律制度、經濟制度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更好地實現人民的利益。同時,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關注,也是中國文化“人本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它使中國人更為重視人生、關注現世,努力做“立德、立功、立言”,從而實現自身的人格理想和社會價值。
2.“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的運行生生不息,律動不已,人也應該效法天,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寶貴精神,它與儒家提倡的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合二為一,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激勵著無數華夏兒女奮勇向前、百折不撓。作為當代大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鮮明、矢志不移,絕不妥協和屈服,永遠忠誠于黨和人民;在困難險阻面前,為了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鞠躬盡瘁,百折不撓;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以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為理想,自強不息,奮發進取,正如孔子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改革開放、信息化變革的今天,剛健有為的思想勢必激勵無數優秀的當代大學生勇于開拓進取。
3.“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
《易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寬廣厚重,承載和孕育了萬物;人也應當像大地那樣以寬廣博大的胸襟擁抱萬物、承載一切負荷。還有《中庸》的“萬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老子》的“上善若水”等等,這些思想都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無比寬闊的襟懷。一個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只有不斷地從自身和外來文化中吸收、借鑒積極的營養,才能使自身不斷地發展、壯大。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傳承深深地植根于中華優秀文化的沃土,億萬勞動者是它不竭的力量與智慧之源;同樣,其職責就是保衛廣大人民的利益、保衛國家的安全。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負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華夏兒女的生活方式,彰顯著整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而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本之木,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之有著密切深遠的聯系。
1.中國統文化對核心價值觀培育起到源頭活水的作用
歷史賦予了中國文化深厚的內涵,中國傳統文化堅持道德本位,崇尚價值判斷,注重靈魂塑造,講究歷史擔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到的愛國、民主、文明、誠信、友善等詞語都體現了鮮明的道德色彩,都蘊含著一種有價值的人生追求,可以說是高度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舍生取義、鐵肩擔道義等人生要義和基準。將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價值觀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相承接,是當代中國提升文化軟實力要完成的重要課題。
2.中國傳統文化對核心價值觀培育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當前在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多元文化相互激蕩交鋒的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須緊緊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所在,通過理性積淀、感性凝聚和意志錘煉,內化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精神血脈,扎實做到為廣大人民謀福利,忠誠于黨,面對各種價值觀的左右、各種利益的誘惑不動搖、不迷失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發揮舉旗鑄魂的導向動能、知榮明恥的修德功能、審美陶情的凈化功能,為筑牢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有力保障。
培育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構建、發展和完善也必將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洗禮和潤澤。
1.中國傳統文化為構建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精神紐帶
中國傳統文化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構筑了獨立于其他民族的中國人所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世界觀和價值觀體系。這種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己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遺傳密碼,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它為構建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淵源。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繼承和吸收其優秀思想,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中國傳統文化為構建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永恒價值
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必須緊貼實際,融入世界潮流,取長補短,在借鑒中求發展。中國古代“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告訴我們:事物的豐富性是發展的前提,傳統文化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始終指向人類自身以及自然宇宙的存在境遇,其蘊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品格,始終指向個體發展的精神高地,這種終極意義和永恒價值,使高校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不斷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同時,也要學會借鑒和揚棄,才能永葆青春與活力。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它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也為筑牢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培育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是提高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確保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方向的客觀需求,也是當代大學生勇于擔當的重要保證。只有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育當代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才能使高校人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肩負起使命責任,以實際行動去維護國家安全發展,用信仰和忠誠托起偉大的“中國夢”。
[1]顧友仁.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9).
[2]劉獻軍.文化素質教育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3]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8).
[4]馬明華,涂爭鳴.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8).
[5]鐘明善.中國傳統文化精義[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