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持股價格、持有比例、持有期限、退出機制等方面設計得當,才有可能產生效果,使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長遠發展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9月26日,停牌3天的張江高科(股票代碼600895)公告復牌。其將以股份劃轉方式引入上海浦東科創集團為戰略投資者,將控股股東張江集團持有的10%股份劃轉至科創集團。此外,將推動公司轉型發展,擬打造成戰略目標明確、治理結構規范、激勵約束機制完善、競爭優勢突出的高科技產業投資商與科技園區集成服務商。
“此項改革方案是根據浦東新區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總體部署,借助科創中心建設的良好機遇,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標,優化公司資本結構與管理體制?!睆埥呖瓶偨浝砀鹋嘟Α渡虾Y》表示。
此前的9月13日,中共中央剛剛發布《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落地。
作為上市國企,未來的作為空間將極為寬闊。
“對改革落地深表期待?!备鹋嘟”硎?。
《上海國資》:在《指導意見》中,提到員工持股將試點先行,您怎么看待這項措施?您認為員工持股如何設計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葛培健:關于員工持股,這是市場一直期待的地方,一旦員工持股做到了把有效價值分配到有價值的員工手中,通過價值創造的疊加效應和累加功能,那員工持股對國企混改將會起到倍增的推動作用,關鍵看如何設計和把握。
《指導意見》表示,將在推進混合所有制的過程中引入員工持股制度,這一方面有利于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員工中長期激勵機制,使員工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真正讓經營者、科技骨干、業務骨干為主的核心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但如何落地非常關鍵。員工持股制度能否有效發揮增強激勵約束與改善公司治理的雙重效應,取決于員工持股的具體方案設計。
《上海國資》:您覺得方案應該如何更合理科學地設計?張江高科是否會試點?
葛培健:需要把握的原則是:一,“激勵平衡”原則。這要求員工持股方案在保證員工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公司整體價值的最大化。只有在持股價格、持有比例、持有期限、退出機制等方面設計得當,才有可能產生這種“激勵平衡”的效果,使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長遠發展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否則會造成激勵過度或激勵無效的問題,從長遠看,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例如持股期限和退出機制設計不當,員工在項目上市前持有大量股份,待公司上市后立刻大量拋售股票以獲取股票溢價收入,從而無法達到激勵長期化;又如,“人人都持股”的平均主義,或普通員工持股比例過低,會造成新“大鍋飯”和“搭便車”的激勵不足現象。二,“增量放開”原則。實行員工持股制度,調動員工積極性去發掘和投資新的投資項目,將這部分新增項目向員工開放持股。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損害國有存量資產的利益,又有利于激勵員工勤勉工作,提升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進一步做優做強做大國有資產總量。三,“長期導向”原則。在大力發展混和所有制的背景下實行員工持股制度,應該仔細考慮如何將長期導向原則植入職工持股制度之中。在制度設計中,不僅要對持股員工的工作年限提出要求,還要規定員工持股時間,適當延長員工持股時間。
今年上半年,張江高科浩成創投公司已獲批浦東新區國資委風險投資類企業探索實施項目跟投等激勵約束機制試點單位。我們也正對國有創投公司的員工跟投激勵實踐進行探索。
《上海國資》:《指導意見》對于員工持股要求是從增量入手,您如何評價?
葛培健:堅持試點先行,穩妥有序推進,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提到做增量,主要是為了減少推進阻力、避免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輸送。員工持股后,只分享增量部分的收益,而原先投資的項目所產生的收益不分享。其實能夠把員工持股公開提出來,本身就是一次改革和進步,至于存量和增量的區分,并不會影響到此次員工持股提法所帶來的積極意義,應當充分予以鼓勵,將重點放在如何落實增量項目員工持股的問題上。
《上海國資》:《指導意見》明確國資監管部門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做這種改變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什么影響?
葛培健:管理方式轉變的目的是讓政府“有形的手”歸位,讓市場“無形的手”到位,是《指導意見》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的一個亮點,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沿著市場化方向持續深入的標志。
其一,體現戰略要求。管資本有利于做優做強做大國有企業,通過資本手段實現戰略性重組,也利于增強國企活力、提升運作效率。二,體現法治要求。監管模式轉變是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資企分開,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落實企業自主經營權,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企的要求。
我對此次“管資本”轉變的落實深度,表示期待。
《上海國資》:根據《指導意見》,將成立和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公司,國資監管部門授權這些公司履行股東職責,您認為未來將如何具體運作更為切合實際情況?
葛培健: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投資公司,是要求政府或出資人從原來的行政化、直接干預式管理變為通過專業的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公司來管理。
這類公司的設立應該是為了實現資本管理與企業經營的分離,以市場化的方式層層傳導,規避了政府的直接干預,在政府與市場之間設立“隔離帶”,由國資投資、運營公司對所授權的國企履行出資人權利,通過科學管理,使其成為國有股權高效流轉的橋梁和平臺。新的平臺對于企業而言是股東身份,是市場化出資人的機構,它將承受股東回報的壓力,成為管控上市公司的平臺。
但是成敗的關鍵在于改革能否真正去行政化。對于上市公司而言,特別希望這樣的市場化、專業化和法治化平臺發揮作用。
此外,市場化的運作也能由過去多元化目標,即兼顧行政和市場,轉變為市場化的單純目標為主。在這樣的規則下,充分競爭性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才能有效開展市值管理的工作。
《上海國資》:做為上市公司,您期待“管資本”的方式或者模式是什么?
葛培健:所謂的“管資本”應該是多維的、動態的、立體的,也就是要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把國有資產從“實物形態”轉變為“價值形態”,從而實現資本的價值發現、價值驅動和價值創造功能。
我期待的“管資本”的模式是建立在規范的董事會制度基礎上的監管機制。既要強調國資監管部門作為實際出資人,但其意見要通過派出的董事來依法規范地表達,而不是通過當下直接管理企業經營層來實現。政府要有合理合法合規地履行國有企業實際出資人權利的方式。
搭建國資投資和運營公司是通過國資改革驅動國企改革的重要引擎,也是改革的重要抓手,企業應當可以借此釋放出活力和競爭力。“平臺+規范董事會”的建設,這輪改革才有可能不輕易反復。
就上海而言,未來可能會形成的方式是,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平臺公司負責資本運作,企業負責日常經營的國資監管格局。
那么國資流動平臺將著重發揮3項功能:一是在上海的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發揮作用;二是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改革、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中發揮作用;三是在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推動經營性國資證券化方面發揮作用。同時,以資本運作為主的企業集團,國有資本流動平臺將逐步劃入部分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對國有上市公司股權和非上市公司股權進行統一管理,通過國有資本流動平臺,使部分高度市場化和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公開、透明、有序地實現國有資本的并購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