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輝
新媒體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析
□孟曉輝
摘要: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全社會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數字化的技術語境下,不斷更新與發展的新興媒介為廉政文化建設拓展了傳播渠道,豐富了文化內容,改變了傳播模式,推動了制度建設。各大高校必須抓住這一機遇,構建和完善廉政文化新媒體陣地,強化廉政文化制度建設,實現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新發展和新高度。
關鍵詞:高校廉政文化;新媒體;積極作用
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們關于廉政的知識、信仰、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社會評價等內容的總和,其內涵包括了精神層、制度層以及物質層的建設。高校作為廉政文化建設、宣傳及教育的主陣地,一方面要以黨風廉政建設強化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觀念和黨紀國法意識,以師風師德建設增強教師“傳業、授道、解惑”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高校肩負著傳承文化、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要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高校廉政文化的宣傳一般是通過課堂言傳身教、校報、廣播站、校園環境布置等傳統方式實現的。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人們的生存空間被極大顛覆,網絡無聲地侵潤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也以新技術的融合創新模糊了傳統媒介樣態區隔,為廉政文化的傳播拓展了渠道。
據《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互聯網與日常生活應用的不斷滲透等因素影響,我國網民的規模仍呈現出上升趨勢。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8%①。互聯網強大的信息整合和搜索優勢促使龐大的網民群體已經習慣于通過網絡媒體獲取信息。鑒于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廉政文化的宣傳陣地也要向網絡媒體轉移,很多高校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打造了廉政文化建設的新模式。例如開封大學在學校網站上開辟了專門的黨風廉政建設、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板塊,并且在首頁上設置了明顯的鏈接,全校師生都可以點擊進入學習廉政文化建設的相關文件精神、了解學校的廉政制度建設等內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新搭建黨風廉政建設網絡教育測試平臺,通過網上學習和自我測試的方式不僅使得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教育形式更加生動、教育時間更加靈活,也改變了以往開開會、讀讀報的形式主義學習方式,使得廉政文化的學習能真正起到效果。一些院士、長江學者在學術任務非常繁重的情況下,也專門抽出時間參加學習測試,其中不少人獲得了高分甚至滿分②。
此外,伴隨著智能手機快速普及、電信運營商網絡資費下調和Wi-Fi逐漸全面覆蓋,個人電腦用戶在向移動新媒體遷移。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在全部網民中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移動的“個人媒體中心”正在演化形成。基于移動網絡興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以“碎片化”的傳播渠道和“裂變式”的傳播方式正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對于青年教師和廣大學子來說,微媒體的形式更容易消除他們的抵消情緒,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修養。如成都市開通了“蓉青清風”新浪微博和“蓉青廉政”微信平臺,及時推送廉政文化建設內容、建設情況,這種新形式可以進一步拉近廣大青年參與廉政文化建設的距離③;常州一高校通過微信方式向全校17000多名學生推送“作弊成本核算”提前預警,以學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加強學風建設,也實現了計算機等級考試“零作弊”的效果。
文化本身是無形的,它需要通過各種載體、渠道和終端實現傳承與傳播。在廉政文化建設方面主要體現為物質層面的建設,即主要指人的感官能夠感覺到的、體現廉政文化精神層面的、能影響反腐敗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各種物化載體,包括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文化作品、出版物等內容。
傳統意義的廉政文化作品形式大多表現為書畫攝影、平面藝術、雕刻、電影電視劇等,如《第一書記》《黨的好干部——牛玉儒》《永遠的焦裕祿》等影片,作品通過再現優秀共產黨人的先進事跡,讓人們在藝術熏陶中感受到那淡薄名利、大公無私的精神追求,鞠躬盡瘁、犧牲奉獻的人生價值,從而最終達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進入數字時代,廉政文化建設也要與科技互動融合,利用新媒體技術形式多元、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對廉政文化進行開發與“再創造”,如動漫、微電影、數字出版物、廉政游戲等網絡媒體作品能夠進一步豐富廉政文化內容,提升廉政文化的影響力。如由中紀委宣教處編劇,上海賀禧動漫有限公司負責制作的“微動漫踐行廉政文化建設系列劇”已經投入制作,以動漫作品形式參與廉政文化建設和踐行中國夢,扶正揚善、傳導正能量;由央視微電影社會頻道組織國內知名的作家、編劇以及學者創作的《大國廉政——中國廉政故事100部系列微電影》,以高立意、高質量、高水準的影視藝術精品形式充分展示古今廉政人物廉政勤政的精神風貌、先進事跡,揭露鞭撻腐敗和歪風邪氣。
對于高校而言,除了常見的以校園廣播、校報、校刊、校園宣傳欄、標語等形式宣傳廉政文化外,每年各大高校都會舉辦廉政文化作品大賽,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網絡新媒體類的組品征集。師生共同制作的新媒體視頻、新媒體平面作品不僅能夠寓教于樂,塑造生動活潑、積極健康的廉政文化形象,還可以改變單純的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激發師生們的創作熱情,增強對廉政文化的理解與思考。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師生對于微媒體的偏好,制作手機報、電子簡報、微短信、微博等微作品形式,推送權威信息、有關政策解讀,用簡短幽默的文字、圖片讓師生可以隨時隨地共享廉政文化建設信息,自主進行廉政文化查閱、學習、并參與討論,以正確的輿論引導構建更加風清廉潔的校園環境。
在哈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中,公眾、公共空間以及公共輿論是公共領域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以其開放性、便利性、互動性等特質,它打破了以往媒體自上而下的控制狀態,為廣大民眾開辟了一個新的意見平臺,打開了一條新的情感釋放的渠道,從而催生了網絡公共領域。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代言人,以低廉的成本發布、傳播和接收信息,任何人都可以就某一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跟進事件發展的進程,并進行交互式的討論,展開多對多的傳播。
基于新媒體互動式的傳播方式,廉政文化建設也不再是傳統意義的“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模式,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去中心化的本質激發了人們對于廉政文化建設自我意見的充分表達。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可以借助新媒體的互動傳播特性,一方面主動積極地引導正確輿論,消除不良情緒;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收集廣大師生對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了解師生的思想動態,激發大家參與學校管理的主人翁精神。就在2014年自治區高校黨風廉政教育月啟動儀式上,承辦單位就利用新疆農業大學官方的微信平臺,發布黨風廉政教育活動的相關資訊,并在啟動儀式當天進行互動交流。各高校參會人員可以通過關注微信平臺,進行內容轉發、朋友圈分享、現場參與微信墻互動等,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教育面和影響力。
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設層是要通過各種規章制度、監督機制確保長期維持廉政局面,并能有效及時地揭露腐敗行為。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阿克頓勛爵曾經說過“權利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當前,高校的權利運作主要集中在學校內部的行政管理和學術自治兩個領域,而高校腐敗也主要體現在行政權力的濫用和學術腐敗。據統計,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處教育領域職務犯罪案件68件97人,其中大專及以上院校案件為46件65人,案件數和涉案人數占比均超過67%。這些高校腐敗案件高發于招生錄取、基建修繕、物資采購、財務管理、科研經費、校辦企業、學術誠信七大領域④。
高校預防腐敗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監督機制,形成權利制衡。互聯網在建立高校反腐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可以通過網絡公開平臺推動權利行使的公開化,自覺接受社會的監督;二是可以建立行政審批電子監察機制,實施權力運行的透明度;三是構建網絡廉政監督機制,增強群眾的監督意識。尤其是新媒體的匿名性,可以很好地消解人們因舉報而被打擊報復的隱憂,加上其大眾化、快捷性、聚合性等特點,省去了民眾因揭露腐敗現象而耗費的大量時間、金錢,并能一言激起千層浪,引發轟動效應和輿論攻勢,這使得新媒體迅速成為反腐利器,公眾以“大眾審判”的視角來尋求正當的權力維護和社會公平。例如“黃慶抄襲案”就是由一名網友匿名發帖指認,西南交通大學原副校長黃慶在知名刊物上公開發表的兩篇論文涉嫌抄襲,引起網絡上的軒然大波,海量的跟帖和轉帖,聯動了傳統媒體,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西南交大成立學術道德委員會,在長達7個月的調查中,不斷有網友提供線索直至最后事件的定性。由此可見,發揮網絡監督的關鍵是要暢通網絡舉報渠道,在網絡意見的表達空間中,民眾高漲的參與熱情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暢所欲言的民意推動了網絡輿論的發展,設置了議程,甚至改變了傳統的政治邏輯。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廉政論壇、設置舉報郵箱、開通微媒體舉報平臺等形式收集線索、察覺事件端倪,并建立有效的研判制度,以網上監督與網下監督有機結合的方式,形成監督合力,為廉政文化建設奠定更為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監督機制。
當然,新媒體是運用是一把雙刃劍,其開放性、匿名性也帶來了監管的復雜性。不排除一些人居心叵測地利用校園網絡平臺、移動媒體制造謠言、惡意炒作、發布煽動性言論,借此發泄內心的不滿與抱怨,利用學生不成熟、盲目跟從的心理,形成各種攻擊性、圍觀性的推動效應,使的師生失去分辨黑白是非的能力,引發網絡甚至顯示的震蕩。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既要抓住機遇,構建新媒體網絡陣地,弘揚廉政文化主旋律;又要面對挑戰,加強頂層設計,培養專業人才,健全網絡監管機制,推動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為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注釋:
①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l
②沈蓮.南航建立網上黨風廉政教育新平臺.江蘇教育報, 2011年6月13日,第A2版
③鄒紅,廉潔文化走進校園,人民網-四川頻道,2014年05月13日
④研究稱高校腐敗集中七大領域,深圳新聞網,2014年07月22日
參考文獻:
1.李洪濤,趙書慧.論新媒體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廉政文化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4(6)
2.賴政兵.網絡傳播環境下加強我國廉政文化建設的思考[J].編輯文化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優秀文集,2009
3.任學兵,唐賢健.淺述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J].考試周刊,2010(5)
4.魏曉文,田志闖.新時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06)
5.沈蓮.南航建立網上黨風廉政教育新平臺.江蘇教育報, 2011年6月13日,第A2版
該論文為河南省2014年科技發展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媒介融合下地方政府引導網絡輿情研究》(編號: 142400410214)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開封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