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彧

摘 要:日常的感知中,一部分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速度很快,而另一些發達國家如英美德等卻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原因在于中等收入國家大多具有后發優勢,因為這些國家大多具有勞動力豐富、制度變革優勢,而這些優勢使得中等收入國家將資源稟賦更好地發揮出來,獲得相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發展速度。
關鍵詞: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索洛模型;劉易斯模型;Verdoorn定律
一、中等收入國家的定義
世界銀行是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通常把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但以上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合稱為中等收入國家。
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國民總收入低于97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于11,90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二、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事實及其原因
(一)一個特征化的事實。在我們日常的感知中似乎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有一部分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速度很快,如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一直保持8%以上的增速,而另一些發達國家如英美德等卻發展相對較慢。這讓人覺得是不是真的存在中等收入國家發展較快這一現象。本文就先從一個特征化的事實引發討論。
表1 1965年—1992年間各類國家經濟增長情況
注:增長率為1965年至1992年區間計算得出的平均值。
通過觀察表1我們發現,對于二、三、四組,這些國家勞均收入都達到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三組國家結合在一起差不多就構成了先進工業經濟。在這組國家內,生產率水平有強烈的趨同傾向:收入最低的第二組增長得最快,收入最高的第四組增長得最慢。這就表明在高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國家組中,增長與收入水平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是存在的。
再考慮一、五、六、七組,它們都是低于平均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增長最快的國家(一組)有最高的收入。這里增長與收入水平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消失了,各國的人均收入差異不斷擴大。
在整個樣本中缺乏趨同或趨異的強烈趨勢,是因為增長加速發生在中等收入水平國家。結果是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之間趨異,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之間趨同。中等收入水平上的增長加速由一、二組的增長績效表示。第一組主要包括東亞經濟體,平均起來可以歸類于中上等收入。第二組包括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家,它們一開始就處在中等收入水平。
中等收入水平上的增長率加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英國經濟學家卡爾多提出一種觀點即中等收入水平上的高速增長描述了向工業化經濟過渡時期的特點,在工業化過程之前和之后增長率都比較緩慢。“卡爾多定律”指出,工業化速度越快,整個經濟的生產增長率就越高。增長最快的兩組國家的一個共同性質其實就是在增長初期它們就處在工業化中期水平。而且,第一組國家在這一時期工業化進程是最快的。第三、第四組高度工業化國家的勞均產出增長較之第一組慢,因為在這一時期,這一組國家正在經歷脫工業化(deindustrialized)過程,而五、六、七組國家還處在工業化起步時期,所以,它們的增長率也較三、四組慢。
以上這個特征化的事實告訴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種現象即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
(二)理論解釋。通過以上的特征化事實,我們可以發現在現實世界中確實存在著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較快這一現象。對此,筆者給出以下三點的解釋:(1)基于索洛模型的解釋。從標準的索洛模型開始,得到一些關于各國收入水平和增長率的意義。這種模型中假定:所有國家都有同樣的技術;只有兩種生產要素——物質資本與勞動;儲蓄率是不變的。索羅模型考慮的經濟只生產一種產品,它可以用作消費,也可以用作投資。生產是由競爭性利潤最大化廠商在規模報酬不變條件下從事的。投資與儲蓄相等,即薩伊定律存在。沒有有效需求問題。勞動市場由于實際工資的變化可以在充分就業下出清,即達到供求均衡。但是,即使存在一個不變的失業率(即實際工資高于市場出清水平),這個模型的性質仍然存在。技術進步是外生的且是勞動擴大型的(也叫哈羅德中性),即技術進步增加勞均產出但不改變資本-產出比。
對于中等收入國家,由于其經濟處于不發達階段,因此其一般具有勞動力密集但是資金相對較少的情形,也就是資本-勞動比低于其穩態值。在這個資本-勞動比向穩態值調整的階段,經濟體的增長率將會高于穩態的增長率,這也就意味著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更快。即在非穩態上,資本-勞動比相對于穩態值越低,該經濟體的增長率就越高。
索洛模型所暗含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相對于穩態的位置的國際差別,而不是勞均產出的穩態值的差別。窮國之所以比富國窮,主要是因為它們比富國離穩態更遠。如我們所知,這種觀點的意義是很清楚的,窮國應該增長得比富國快。
(2)基于劉易斯模型的理論解釋。劉易斯模型把發展中國家經濟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資本主義部門,劉易斯把工業部門作為代表,該部門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市場是完善的,滿足新古典主義的市場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和邊際報酬遞減的假定。另一個部門是非資本主義部門,劉易斯把農業部門作為代表,該部門的特點是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因此,為資本主義部門提供有彈性的勞動供給,劉易斯認為剩余勞動大到甚至于于可以看作是無限的,即在一個固定工資水平上,可以為資本主義部門提供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即勞動供給彈性是無限大。
在剩余勞動消失之前,資本主義部門在向穩態過渡時,是以不變速率增長,而不是像索洛模型那樣呈現遞減速率增長,因此,資本主義部門的經濟增長率也不變。在剩余勞動消失之后,即在成熟階段,資本積累象索洛模型那樣以遞減的比例增長。現在需要說明的是,為什么在剩余勞動階段增長率是不變的,這是因為在存在剩余勞動的情形下,工業部門在一個不變的工資水平上,能夠雇傭到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因此,利潤率不會下降,從而,增長率可以保持不變;而在達到轉折點之后,因為沒有剩余勞動了,工業部門的工資就開始上升,利潤率就得下降,從而,增長率就開始下降。這個理論分析也就意味著,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由不發達向發達轉變的時候,其增長率會降低。這也就表明了中等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較快。
(3)基于Verdoorn定律的解釋。經濟學家P.L.Verdoorn在1949年一項經驗研究中發現工業部門產出增長與工業部門生產率增長具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Verdoorn關系使我們聯想到工業部門就業的增長與工業部門生產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否則,制造業產出的高增長不會導致勞動力再配置。這可能是卡爾多在解釋Verdoorn定律時特別強調生產率增長對產出增長的回歸系數(Verdoorn系數)是正數且小于一的原因。這是因為在這個值域范圍內,Verdoorn系數意味著工業部門生產率增長與就業增長的正向聯系。
卡爾多在1967年對12個發達國家的經驗分析中,估計的
Verdoorn關系是:gp=1.035+0.484gM
上式中gp表示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gM表示該部門產出增長。Verdoorn系數接近0.5意味著,制造業生產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該部門就業和生產率增長各自提高0.5個百分點。
Verdoorn定律的證據為中等收入水平增長加速的觀點提供了另外一個支持,該觀點建立在報酬遞增和有彈性勞動供給的相互作用基礎上的。正是這一機制表明總量增長率與工業化速率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解釋了為什么在工業品需求彈性和勞動供給彈性都很高的情形下,工業化的生產率效應在過渡的中期階段是上升的。這便是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速度較快的解釋。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確實存在中等收入國家發展較快這一現象,并通過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給出解釋。中等收入國家大多具有后發優勢,因為這些國家大多具有勞動力豐富、制度變革優勢,且大力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學習管理經驗、積極發展進出口業務,而這些優勢使得中等收入國家將資源稟賦更好地發揮出來,獲得相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發展速度。例如,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奇跡,在長達30余年的時間里中國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這不得不讓人們嘆服中等收入國家增長的潛力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 戴維·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3]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4] Kaldor.N,Causes of the Slow Rate of Economic Groth of the United Kingd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6.
[5] Kaldor.N,Strategic Factor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Ithaca: New York St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Cornell University,1967.
[6] R. E. Rowthorn. A Note on Verdoorn's Law[J].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89, No. 353,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