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 要:因社會環境與法律保障的缺失與不足,使得 “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件頻頻發生。本文通過闡述見義勇為的法律性質,結合我國關于見義勇為的法律規定,分析了見義勇為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為保護見義勇為者權益提供了有效途徑,并就如何完善我國見義勇為立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見義勇為;無因管理;正當防衛;權益保護;立法思考
一、見義勇為的定義及其法律性質
(一)見義勇為的定義。見義勇為,從字面上看,就是看見正義的事,就勇敢去做的行為。最早出現在《論語﹒為政》中,其意思為“見義不為,無勇也。”意思就是看到合乎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這是怯弱的表現。見義勇為的含義中包含了“義”和“勇”兩個方面的問題。在后期的文獻中也頻頻出現過這一詞。雖然古典中對見義勇為的論述不盡相同,但都體現出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即面對“義”,有“勇”而為之。從見義勇為的本意出發,筆者認為,見義勇為是指不負有法定或約定義務的自然人,在非職責范圍內,為避免或者減少國家、集體、他人的財產和公民人身安全利益的損害,行為人不顧個人安危而積極實施的危難救助行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或搶險救災的行為。
(二)見義勇為的法律性質。關于見義勇為的法律性質,眾說紛紜。因為見義勇為行為涉及到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對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往往伴隨著侵權關系或者賠償關系,決定了其擁有民法屬性。而同時見義勇為行為還具有刑法屬性,因為見義勇為在面對違法犯罪行為時,往往會因為保護他人或者國家、集體的利益,而對犯罪行為人實行類似于正當防衛的行為。當防衛過當時,也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二、完善我國見義勇為立法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全國性的見義勇為法律保障體系。倡導見義勇為,僅靠有限的獎勵基金是遠遠不夠的,僅局限于物質獎勵的思路也是有問題的。事實上,重視對倡導見義勇為軟環境的建設,比純粹的提高獎金額度要重要得多。由國家統一制定對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的保護規定,保障見義勇為者失有所補,功有所獎,殘有所養,絕對不因見義勇為而吃虧,而且還可得到適當的獎勵。只有真正做到義利相濟,解決后顧之憂,才能激發和引導人們去匡扶正義,見義勇為。
(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見義勇為保障機制。在全國統一立法的基礎上,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但其獎勵、救助標準應不低于全國性立法。對于因見義勇為引發的致傷、致殘、死亡等,應當制定相應的救治、康復、撫恤措施,明確規定見義勇為權益保障的對象、標準、方式、資金來源等內容。當加害者或受益者沒有能力賠償或者補償時,政府應當承擔相應的救助幫扶義務,為見義勇為者支付醫療等相關費用,對其進行補償。同時對見義勇為的保障對象不能局限于見義勇為者本人,無論其是否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只要影響了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其家屬都應同時被列入保障對象的范圍。要通過明確政府責任承擔,以及政府的組織、協調、督辦職責,全方位地解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實行問責制度,強化相關職能部門的行政與法律責任。有專門的職能部門負責見義勇為保護獎勵工作,公安、衛生、民政、勞動與社會保障等部門與之協調。對行政“不作為”、“慢作為”、“濫作為”的,要嚴格追究責任。
(三)設立見義勇為基金和保險,加強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見義勇為的扶持和保護力度。首先,要設立各級見義勇為基金,從法律上明確社會各界、各行業都有責任和義務扶持見義勇為,從而使基金來源有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其次,建立健全各級見義勇為基金會組織,明確各級政府保護和獎勵見義勇為者的責任,設立具體辦事機構。第三,政府應專門為見義勇為人員設立保險,以解決因見義勇為行為負傷人員的醫藥費、誤工費問題,因見義勇為行為負傷、致殘、死亡人員的待遇問題,因見義勇為行為負傷、致殘人員的養老問題。
(四)多措并舉,擴大資金來源,在社會上弘揚社會正氣。要通過大幅提高獎勵慰問金,解決見義勇為者就醫、就業、子女教育、住房、入戶等多方面問題,鼓勵見義勇為者,以此引導向上的社會風氣。對于見義勇為者,既要有社會輿論的褒獎,還要有個人、企業、社會組織、團體等的自愿贊助,更要有制度保障,法定獎勵和救助是底線,還應輔以保險、單位救濟等其他手段。僅靠政府撥款不足以表達整個社會對見義勇為行為的表彰之意,只有社會捐助則無法保障基金的來源穩定并可持續,應當明確政府有相應的預算,形成專門的見義勇為基金。此外,還應當在確保保障對象得到相應保障的同時,追究責任方的責任。
結語: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義勇為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在全社會進一步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倡導崇尚正義、追求崇高的良好社會風尚,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崇尚見義勇為精神的良好氛圍,真誠關心、關愛、幫助見義勇為人員;不斷健全激勵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為見義勇為者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和保護,讓他們有地位、有待遇、有保障,不讓英雄們既“流血”又“流淚”。要讓見義勇為精神在全社會不斷發揚光大,著力匯聚起建設平安中國的強大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第 2 版。
[2] 方世榮:《見義勇為及其行政法規制》,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