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琴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活動的日趨頻繁,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也成為會計界關注的焦點。在簡單闡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含義的基礎上,分析了國際趨同的影響因素和趨同表現,淺議了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國際會計準則
一、影響因素
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指我國的會計準則在資本市場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日趨頻繁的基礎上,在與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中,趨于接近,甚至趨于一致的現象,其表現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制定和實施國內會計準則的過程中,會計準則的共同性內容不斷增加。由此可見,我國會計準則的修訂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相互學習、博弈中不斷共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影響因素有多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資本市場全球化。隨著區域和國際間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各國已不是單獨的經濟體,無法與其他國家劃清經濟界限。經濟的全球化促使資本的全球化,資本在世界各國流動,投融資行為也不局限于某一經濟體內單獨進行,更多公司的投資和籌資視角逐步放眼世界。我國一些企業也不例外,也逐漸進入海外市場進行資本的運作。與此相應,海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我國進行投資和籌資活動。這就要求企業信息的披露和財務報告的編制能夠按照其所在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行。然而,各國會計準則制度各異,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我國會計準則也與海外國家會計準則存在不同。如果我國會計準則不與國際接軌,那么那些在海外資本市場運作的本國企業所做出的財務報告和披露的信息不能很好的與所在資本市場的其他企業進行比較。同樣,其他國家的企業在我國也會遇到類似尷尬的問題。因此,為了降低國內企業重復進行信息披露的成本,為了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能夠為主要資本市場的國家所接受,必須縮小與其他主流國家會計準則的差異而逐步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國際貿易的需要。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貿易活動也日趨頻繁。在貿易活動中,雙方都需要了解對方的經濟實力、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和信用水平等。而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和編制的財務報告是貿易雙方進行評估、比較、選擇并最后達成貿易協定的重要依據。因此,為了克服與減少國際貿易中會計準則差異帶來的障礙和不利影響,為了與國際間企業順利交流、減少摩擦與爭端,必須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順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或者修訂會計準則從而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也積極參與到制定科學合理的國際會計準則的行列中。而隨著這種大趨勢的存在,美歐主導國際會計準則制定的格局也正在打破。各國為了國家利益,以不同方式影響著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與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存在較大差別,因此不能被動接受國際會計準則的改變,不能照搬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而應順應趨勢并積極參與到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中。
二、趨同表現
我國財政部為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推廣應用,分別于2005年制定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2006年建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準則的實施與頒布同時也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認可。2010年,財政部發布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財會[2010]10 號)指出,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保持同步,堅持在國際互動基礎上持續趨同。2011年,國家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和修訂了公允價值計量、合并財務報表等準則,這是國際會計準則的新一輪變革。為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2012年,財政部先后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等多項會計準則制修訂意見稿,并于2014年正式修訂了五項(第2號、9號、30號、33號、37號)、新增了三項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40號、41號)、發布了一項準則解釋(第6號)。財政部所做的努力使得作為商業通用語言的會計更加國際化,有利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同并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有利于幫助我國企業更好的走出去,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提供制度保障。
三、存在問題
(1)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的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市場經濟體制仍不成熟,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經濟水平尚有差距。(2)國際市場參與度較低。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等一系列舉措促使我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國際貿易活動日趨頻繁。即便如此,我國大部分企業還是以國內業務為主,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國際市場參與力度依然不高,這就會使得企業只關注國內企業會計準則而對國際會計準則不了解。(3)法律環境不完善。事物總是變化發展的,法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法律的制定是存在滯后性的。會計工作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必須依靠嚴謹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度和環境,會計準則作為其理論依據也需在完善的法律環境下制定實施。我國雖然對會計準則不斷進行修訂,但其實施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法律體系的配合,影響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4)會計人員素質仍需提高。我國不缺乏會計從業人員,大部分會計工作者學習的都是國內企業會計制度和準則,缺乏國際視野,對國際會計準則不精通甚至不熟悉。很多企業業務都是在國內,因此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是做好內部工作,不重視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斷博弈、持續接受挑戰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國有精通國際會計準則的專業人才,要求會計從業人員不斷學習充電、掌握新知識以面對國際經濟貿易活動,維護我國企業的經濟利益。
四、應對策略
(1)積極參與國際趨同,維護我國利益。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只有積極參與到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修訂過程中才能更具發言權,也只有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的維護我國的利益。我國應該增強與他國的互動,加強交流,加強合作,使我國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機制更符合自身特點。另外,作為經濟活動的微觀單位,企業也不應固步自封,不應僅學習本國的會計準則,還應主動了解學習國際會計準則,維護本企業利益的同時為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建言獻策。(2)優化法律環境。新會計準則雖然制定并實施,但其仍缺乏相應的法律文件與之配套,新會計準則與一些法律法規無法保持口徑一致和協調,使得新會計準則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因此,在修訂新會計準則的同時應該完善其他法律文件,使之能夠匹配協調。只有不斷優化法律環境,完善各種法律制度,才能使會計準則的更快得到實施與執行,才能推動加快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才能更好的維護我國利益。(3)加強會計人員培訓。面對不斷變化、不斷修訂的會計準則,一些會計人員尤其是一些老會計無法很快的消化和掌握這些新準則,這不僅不利于維護企業的利益,也不利于推動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而會計人才在推動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完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級會計專業人員。針對我國會計人員的情況,我們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切實提高其專業素養。企業應引進人才鼓勵機制和考評機制,激勵會計工作者自覺主動的不斷學習新知識、應對新變化。
參考文獻:
[1] 王子朔.芻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探討.經營管理者[J],2014(9):188—189
[2] 朱星文.會計國際趨同研究的中國視角.當代財經[J],2009(2):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