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陳敏
摘 要:基于旅游法治環境內涵的闡述,及當前寧波市旅游法治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以貫徹實施《旅游法》為牽引,提出了寧波市旅游法治環境軟硬件“協同共建”機制建議:既抓好“硬性”旅游執法環境建設,又抓好“軟性”旅游法治文化環境建設,突破了單一依賴立法、執法等硬件機制的傳統模式。
關鍵詞:旅游法;旅游法治環境;協同共建
一、旅游法治環境建設的內涵和意義
(一)旅游法治環境的內涵。(1)旅游法治應區別于旅游法制。前者是有法必依,體現行動性;后者是有法可依,體現規范性。旅游法治包含旅游法制,旅游法制是旅游法治的前提,但不是目的。(2)旅游法治既是“治官”,也是“治民”。理由有二:一是,法治是“治官”,法治能保障公民法人正當權益,這一目的的實現需要依法約束公權力,也就是通過行政法治來保障公民權益,從這個角度來看,法治是為民“治官”;二是,法治也是“治民”, 法治也能保障社會的合法秩序,這一目的的實現需要依法約束私權利,引導公民法人依法維權,增強公民自身法治思維和素養,營造合法文明和諧社會環境,從這個角度來看,法治是為民“治民”。所以,旅游法治既要加強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依法行政,也要加強旅游經營者依法辦旅、旅游者依法文明旅游。(3)旅游法治環境不僅僅指“硬性”旅游執法環境,還在于“軟性”旅游法治文化環境。有學者認為,構建旅游法治環境的問題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三個層面。但是筆者認為,旅游法治環境不僅僅局限在立法、執法、司法這三個層面,還應著眼于包括旅游法治思維、旅游法治素養的“軟性”旅游法治文化環境。
(二)旅游法治環境建設的意義。(1)加強旅游法治環境建設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為增加國民收入、稅收和提供就業崗位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據統計,2014年寧波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06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加強旅游法治環境建設,對保障旅游法治行政、養成旅游法治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實現我國旅游業“兩大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2)加強旅游法治環境建設是貫徹《旅游法》的內在要求。《旅游法》是我國旅游法制和法治建設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為旅游法治環境建設提供了制度依據。社會主義法專家伯爾曼曾言:“法律必須被信奉,否則就不會運作;這不僅涉及理性和意志,而且涉及感情、直覺和信仰,涉及整個社會的信奉。”所以,《旅游法》的實施只是旅游法治建設中“萬里長征第一步”, 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從“紙上的法律”變成內化于心的“思想中的法律”、外化于行的“行動中的法律”,如何讓法律被信奉、被有效適用,關鍵是要加大旅游法治環境建設的有效性。
二、當前寧波市旅游法治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根據文獻調研、實證調研分析,當前寧波市旅游法治環境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旅游法適用困擾多,地方旅游立法完善機制缺失。其一,《旅游法》實施過程中,旅游業界對《旅游法》有種種誤讀,比如曾誤解認為《旅游法》規定禁止購物和自費項目。法律的本義和對法律的理解存在差距,亟需立法部門予以明確和更正。缺乏地方旅游立法完善機制,法律與實務的沖突和困惑得不到及時化解。其二,2014年寧波市“在線旅游電商”等新興旅游中介業態快速發展,“在線旅游”旅游虛假廣告、低價團、超范圍經營等違法行為游走于法律邊緣,違法執法效果差、違法投機性強,給寧波傳統旅行社造成了強烈沖擊。急需加強在線旅游電商等新興旅游中介業態的旅游經營立法,引導在線旅游電商健康合法經營,提高旅游環境的公平和正義,以避免旅游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二)旅游執法效果差,旅游綜合執法機制缺失。旅游執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其一地方旅游執法模式單一;其二旅游執法主體的法治意識淡薄;其三地方旅游執法力量薄弱;其四是地方旅游行政執法職能缺乏社會監督和內部考核評價機制。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根據《旅游法》規定,及時健全地方旅游綜合執法機制。
(三)旅游投訴解決不暢,旅游便捷司法機制缺失。旅游糾紛投訴渠道單一、旅游糾紛投訴機構不健全,使得旅游糾紛投訴處理效率低下,旅游者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維護,旅游經不法經營得不到有效遏制,使得旅游法治環境缺乏效率和正義。旅游司法也存在效率低的問題:其一司法機關缺乏必要的審判新領域、新類型旅游糾紛案件的審判依據;其二以司法方式解決旅游糾紛案件的成本過高,缺乏靈活快捷的案件審判機制。
(四)旅游法治意識弱,旅游法治教育和培訓機制缺失。當前旅游執法中依然欠缺“依法治旅”的法治意識,存在執法不依法、地方保護等現象。《旅游法》宣講雖有開展,但旅游法治教育沒有形成體系化,旅游相關主體的“旅游法治思維和法治素養”沒有得到有效提升,缺乏系統性、有效性的旅游法治分類教育和培訓機制。
(五)旅游法治文化弱,旅游法治信息化宣傳機制缺失。據調查,2014年寧波市在公務旅游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家庭休閑旅游在游客中的比例達到70%以上,成為市場新主力軍。家庭休閑旅游多采取自助游形式,因沒有專職導游人員的提示和服務,旅游不文明、維權不理性現象尤為突出。人人共建旅游法治文化也是旅游法治環境建設的重要一環,新媒體時代通過旅游法治信息化宣傳機制,以“文”化人,營造全民自助旅游時代的旅游法治環境。
三、基于《旅游法》框架下的寧波市旅游法治環境協同共建機制研究
(一)旅游法治環境協同共建“硬”機制。(1)建立地方旅游立法完善機制,實現有法可依。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寧波市作為計劃單列市,具有地方立法權,為建立旅游立法完善機制奠定了基礎。根據《旅游法》法律制度和立法精神,著重開展兩方面地方旅游立法:其一是,加強《旅游法》后續立法,對普遍性誤讀的條款,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司法解釋及地方行政規章,使旅游法實施能有效落地,使旅游法與現有政策法規、行業規則能有效銜接,解決法律適用上的困擾,樹立法律權威。其二是加強在線旅游電商等新興旅游中介業態的立法,將“在線旅游”經營裝入法律籠子,及時懲罰“在線旅游”普遍存在的旅游虛假廣告、低價團、超范圍經營等違法行為,彌補旅游立法的這塊短板,促進旅游法治環境的公平。(2)建立旅游綜合協調和監管機制,實現執法必嚴。圍繞旅游市場秩序的突出問題,建立旅游綜合協調和監管機制,加大對不法經營者執法力度,營造市場有序、管理有序、出游有序的旅游法治環境。1)建立協同機制,明確執法職責。堅持“協同共建”理念,建立政府牽頭的綜合監管機制,統籌協調本轄區的旅游業發展和監管。一是健全由政府牽頭、部門分工負責的監管機制,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籌協調旅游業發展和管理職能,明確旅游局、教育局等部門在旅游發展事業上的職責;二是健全旅游聯合執法機制,整合旅游、公安、工商等旅游執法職能,消除多頭執法,也避免真空執法; 三是建立社會監督機制,通過網絡平臺定期對旅游法治行政履職情況進行評議,將評議結構進行公示并納入行政考核體系。2)建立執法機制,維護法律威嚴。其一,加強執法隊伍,確保執法力量。從執法隊伍數量上,增加旅游執法人數,確保執法力量;從執法能力上,通過培訓加強法治能力和素養;從執法成效上,建立激勵考核機制。其二,創新執法渠道,確保違法必究。一是建立旅游投訴統一受理機制,通過旅游投訴發現旅游違法、懲治旅游違法,同時解決旅游投訴無門和旅游投訴解決效率低的問題。二是建立多元化、信息化的行政執法平臺,建立旅游網絡投訴中心、旅游違法網絡舉報中心、旅游經營服務不良信用公示平臺,使監管常態化、信息化、有效化。重點聯合電信、網絡運營商查處在線旅游電商惡性低價競爭、“黑網站”發布虛假旅游廣告等違法經營行為,規范在線旅游經營和服務。三是建立跨地區協同執法機制,旅游具有跨區域性,組團社和地接社因為利益取向不同,常出現地接社違反旅游合同、“買團賣團”等違法行為,需建立跨區域聯動協同執法機制,確保組團社和地接社在旅游服務上的一致性和合法性。(3)建立旅游便捷司法機制,提高維權效率。司法機關在旅游法治環境建設中具有后期保障作用。針對旅游司法效率低的問題,提出兩方面建議:其一,加強新類型旅游糾紛案件的司法研究,提出司法建議,為基層法院審判提供司法建議;其二,建立旅游快捷司法機制,在重點旅游區或旅游黃金季節設置專門的旅游糾紛審判庭,即時受理和審理,采用速裁程序處理旅游糾紛,降低維權成本,提高維權效率。如海南省各級法院已在全省設置27個旅游訴訟服務中心和27個旅游法庭,以審判旅游糾紛案件,為破解這一難題作了大膽的的探索與嘗試。
(二)旅游法治環境協同共建“軟”機制。(1)建立旅游法治分類教育和培訓機制,養成旅游法治思維和法治素養。根據旅游法治既是“治官”,也是“治民”的內涵,旅游法治要加強旅游行政部門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維,但絕不僅僅是旅游行政法治,也要加強旅游經營者依法辦旅、旅游從業人員依法履職、旅游者依法文明旅游的法治素養。全民旅游時代應建立全民旅游法治理念,建立旅游法治“分類分層”教育和培訓機制:其一,加大旅游院校的旅游法治教育,提高旅游專業學生的旅游法律素養;其二,完善旅游法律實務培訓體系,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法律思維和法務能力,養成依法經營、依法履職、依法解決旅游糾紛的職業習慣;其三,建立旅游行政部門的旅游法律服務與執法培訓體系,提高旅游行政執法的法治思維;其四,建立旅游法律知識宣講教育機制,提高廣大旅游者的維權自覺性和法治素養。(2)推進旅游智慧信息化建設,養成旅游法治文化。旅游法治環境建設,從法律制度層面來講,《旅游法》使旅游業有法可依,具有里程碑意義;但從法治文化層面而言,任重道遠。所謂法治文化,是包含公平、正義、合法等價值內化為人的思維習慣、行為規則、自覺行為。人人營造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影響人人,從而深化旅游法治環境建設。那么,如何有效提升旅游法治文化建設呢?國家旅游局提出,爭取十年時間,初步實現信息技術的“智慧旅游”。結合新媒體時代信息傳遞網絡互連化的特點,開展智慧旅游建設,通過微信、微博、網站搭建智慧旅游網絡,推廣智慧旅游應用,包括智慧旅游資源、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接待、智慧旅游營銷、智慧旅游投訴,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提升旅游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文化氛圍,增強弘揚法治、厲行法治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 宋強.我國構建旅游法治環境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J],法治研究,2013年第6期.
[2] 楊福斌、侯作前.旅游法論叢[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12月.
[3] 李林、馮軍.依法治國與法治文化建設[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