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芳+張宇鵬
摘 要: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國家,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權力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擴張。為了使國家政局保持穩定,保障人民權利,對行政權力進行監督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這一方面,西方國家的行政監督體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這與其遵循的原則密切相關。適當借鑒西方國家的合理經驗,完善我國行政監督體制將有助于早日實現我國的行政改革。
關鍵詞:行政監督;原則;法治化;制度化
一、西方國家行政監督的基本原則
(一)民主性原則。人民主權思想是西方行政監督體系的重要理論基礎。現代國家所奉行的主權在民原則,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為了使國家行政管理體現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都強調發揚民主,只不過各自標榜的民主的實質不一樣罷了。[1]西方國家的民主性與其政治制度密切相連,這種民主性不僅保證了行政監督體系的合法性,而且由于民眾的廣泛性而使得行政機關及其人員時時刻刻處于監督之中,行政監督因而效果顯著。
(二)法制性原則。西方的行政監督體系是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法制經濟,經濟主體的獨立運營必然要對政府權力擴張作出限制,必然要在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之間設置界線,以防政府“越位”;同時,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要求有憲政保障。市場經濟的法制內涵和民主政治的憲政保障就使行政監督成了必然,同時也把行政權力監督納入到了法制化的軌道。[2]所以,當代國家強調依法行政,一般都力爭把國家行政權力監督納入法制的軌道。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有關行政權力監督的一切問題,都要逐步實現法制化,要由一個國家的行政監督法來作出明確規定;二是行政權力監督主體在對政府及其行政管理活動實行監督時,要堅持依法辦事。首先要堅持依照一個國家的行政監督法來進行監督,其次要堅持依照其他有關的法律規范辦事。由此,西方國家都普遍強調建章立法。
(三)獨立性原則。行政權力監督是一種權力對另一種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如果監督主體的經費來源、人事任免權等掌握在行政客體手中,對行政客體有很強的依附性,如果監督的主客體錯位,或監督主客體是兩位一體,那么行政監督就會如同虛設。西方的三權分立政治架構為立法行政監督、司法行政監督等監督機構的獨立性提供了憲政保證,即便是行政監察機構也給予了很大主動權和獨立性。監督只有具有了獨立性,才能產生權威性,對監督客體起到有效的制約作用。
(四)公開性原則。現代西方國家政府一般都注重提高行政權力行使的開放程度。如要求行政管理活動的重大問題要由人民群眾討論決定、行政權力行使情況要讓廣大人民知曉,并要求人民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等等。人們把這種公開性看做當代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公開性原則具體表現為監督主體的公開性和監督客體的公開性。對于監督客體來說,就是要政務公開,使監督主體能夠掌握詳細充足的信息。對于監督主體來說,就是要公正公開地進行監督檢查。
二、西方國家行政監督的啟示
(一)監督權法治化。現代社會的法治理念不是指統治者用法律來統治人民,而是指法居于國家和社會的統治地位。法治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用法來監督行政權力的行使。在法治化的監督權力下,人民的監督權除了受法的統治之外,不接受國家權力的非法干涉。監督權法治化的基礎是市民社會的相對獨立,與國家形成相互依賴而又彼此制約的關系。首先,應當培養社會組織相對獨立的自治能力,使各社會體系能真正實現自治。其次,社會組織及公民應逐步形成具有權力的社會利益集團,發展壯大本身該有的權力,從而以自身權力制約國家權力。只有人民群眾自身的權力明確化、法治化了,國家權力對社會和公民的管理就有了范圍,超出這一范圍,國家就無權干涉。最后,應明確政府與公民的關系。公民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是為了服務人民,捍衛人民的權利。政府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應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保持并維護這一關系。
(二)監督權制度化。西方國家監督權制度化在權力制衡理論實踐中得到了體現。孟德斯鳩指出:“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線的地方才休止。”權力本身無罪,如果具有有效的監督,權力就會正確行使。當權力失衡、失監,異化為謀私的權力時,才會導致腐敗。將監督權制度化,才能制約和監督權力的行使。監督權的制度化是實現制衡的重要手段。我國應當將監督理論具體化,制度化,并應用到日常的具體事務之中。監督體制只有具有了制度化和可操作化時,監督權力才能真正變成權力,民眾才能在發現政府侵權時,很快利用監督制度去對抗政府,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否則,監督權力就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尚鷟.行政監督概論[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年.第14頁.
[2] 陳奇星、羅峰.略論西方國家的行政監督機制[J].政治與法律.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