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勇++劉琳++孫明建
摘 要:本文就當前燕趙文化與京津文化協調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對進一步加強燕趙文化與京津文化協調發展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京津冀;文化;協調發展
一、燕趙文化與京津文化協調發展現狀
(一)三地文化各有特色,但由于缺乏整合沒有形成京津冀統一的文化名片。京津冀地區存在著三種文化: 北京的“皇城文化”、天津的“漕運文化”和河北的“直隸文化”。這三種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京津冀文化一體化建設的進程。北京是典型的“皇城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京派文化的霸氣,這種特質衍生出的自大心理,使得北京的“老大”思想嚴重,無形中阻礙了北京人與外界聯系,導致京津冀區域獨有的不同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黑洞空吸”現象;天津的“漕運文化”既賦予天津人創新的精神和開放氣質,同時也帶給天津人小富即安的封閉心態,使天津文化具有相對保守的特點;河北的燕趙文化曾擁有文明起源最早的天時,懷抱京津的地利,但也正是由于這個環繞京畿之地的利,使河北近代以來衍生了太多的直隸情結和“直隸文化"。這種文化不僅漸漸消解了自身的特點,使文化體系變得復雜多樣,成為了阻礙京津冀區域文化建設的“短板”。
(二)文化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相互脫節,沒有形成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格局。京津冀三地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紛紛制定出臺了區域性文化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法規,但是,每個地方都有從上而下的文化管理體系,各自為政,缺乏京津冀三地統一的系統性的文化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運作機制上也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協調組織。雖有文化部門、文化企業間的合作,但僅限于一次性或短期行為,缺乏長期、規范、穩定、深入的聯系,區域內未形成在資本、人才、管理、運作、品牌等方面聯系密切的連鎖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巨大的合作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二、燕趙文化與京津文化協調發展的路徑
(一)深入研究,率先倡導以燕趙文化引領“京三角”統一文化品牌的形成。從歷史上看,河北、北京、天津是一家人,在古代都屬于燕趙之地。千百年來形成的個性獨特的燕趙文化,在歷史上獲得了深厚的積累、繁榮和進步,并逐漸衍生出了具有近現代標識和特色、充滿張力和活力的北京文化、天津文化和河北文化。在歷史進展中,北京文化、天津文化和河北文化雖然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但同根同源,血肉相連,總體上體現的都是是燕趙文化的累積與裂變。京津冀三地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相連的地域人緣,同習俗的文化認同感和鄉土情懷,深厚且多元的燕趙文化的粗獷和渾厚,剛烈與豪放,深深地潛藏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與人的氣質之中,是其他地域既無法照搬,也難以模仿的寶貴資源。京津冀雖在行政區劃上分為一省兩市,但在地理、文化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河北要率先組織力量深入挖掘研究三地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煉京津冀區域共有的文化基因,要率先倡導以燕趙文化廣博、厚重、包容的特質引領“京三角”統一文化品牌的形成。這種文化對內應該是豐富多元的、相互借鑒學習而又各具特色的,對外是開放包容但又與眾不同的,是有京津冀氣派的,是與傳統不可分割的但卻是閃耀鮮明時代精神的。她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京津冀特有的地域文化。
(二)培育跨京津冀的文化產業群,以產業融合促文化協調統一。京津冀三地各有一些優勢的文化產業,但也都有一定的區域局限,改變各自為政的狀態,培育跨京津冀的文化產業群勢在必行。但目前來看,河北的文化產業基礎較薄弱,與京津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河北應著力夯實產業基礎,減小與京津的發展差距,為培育跨京津冀的文化產業群,提升三地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做足準備。一要逐步加強臨近京津,瀕臨渤海的唐山、滄州、秦皇島等城市承接京津輻射的能力。打破各城市條塊分割,逐步減小與京津的發展差距,不斷提升其黏合力和輻射力。二要進一步優化河北的旅游資源、教育資源、出版資源、科學文化資源、演出文化資源、影視文化資源等文化資源,以此為依托,吸引京津相關資源與河北實現強強聯合,力爭把涿州、北戴河等影視基地打造成立足國內、輻射亞洲、面向國際的國家級影視基地、動漫創作基地,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一批具有集群效應的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的創意文化產業群落,實現文化產品的鏈條化與規模化。三河北要深入挖掘河北區域內的歷史人物、民間傳說、民風民俗、手工技藝、地方戲曲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將這些資源與當代社會時尚、科技元素相結合,在老資源與現代生活互融互通,和諧互動方面趕超京津,為將來打造京津冀綜合性文化旅游休閑中心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佟貴銀,弘揚燕趙優秀文化傳統 提高河北文化軟實力[J]. 河北大學學報.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