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童全 周君 曾祥聰 楊洋 李智 文軍
脛骨遠端指脛骨中下1/3以遠骨干及踝上區,包括兩大部分,即不經過踝關節的骨折和經踝關節的Pilon骨折。既住常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技術,該法手術廣泛剝離軟組織,破壞血供、創傷大、傷口感染率高,易發生鋼板外露、骨不愈合等并發癥。近年來,隨著AO原則的確立我科采用MIPPO技術加內側LCP治療脛骨遠端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脛骨遠端骨折患者62例。AO骨折分型A1型20例,A2型16例,A3型18例,B1型8例。男49例、女13例,年齡17~76歲,平均38.5歲。致傷原因:摔傷42例,交通事故20例。受傷距手術時間:8小時內的骨折急診手術;8小時后傷肢已腫,等腫脹消退皮膚起皺紋,一般7~10天。
手術方法:手術采用椎管內麻醉。患者平臥手術臺,大腿中段縛止血帶,先以手術彩筆標注出內踝形態,于內踝尖部標注手術切口;常規消毒鋪巾,于內踝尖部作長約4cm切口,沿內踝部骨膜下剝離,注意緊貼骨面剝離以免損傷大隱靜脈-和隱神經。牽引復位骨折,“C”型臂確認復位滿意后選取適當長度內側LCP板從內踝尖部緊貼骨面置板,先以普通皮質骨螺釘固定,再次“C”型臂確認復位、置板滿意后于遠近端分別經皮點狀置入鎖定螺釘。如閉合復位不滿意者則于骨折部沿脛骨脊作5cm左右切口,再用器械復位后置板。固定滿意后沖洗傷口縫合皮膚以彈力繃帶加壓包扎。麻醉誘導時預防陛使用抗菌素,術后24小時內再用1劑。第2天開始CPM機活動膝、踝關節,1周后下肢非負重行走,6周后根據X線顯示骨痂生長情況病員逐步負重行走。
結果
62例患者皆獲得6~18個月隨訪,骨折復位滿意、骨痂生長良好,無傷口感染、骨不連等并發癥。
討論
骨折治療目標是盡早使肢體功能恢復到受傷前的水平和減少并發癥。傳統切開治療骨折遵循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AO)倡導的AO原則,強調解剖重建,同時施行加壓固定,以堅強內固定保證骨折絕對穩定,骨的生物學因素常被忽視。通常手術切口大、暴露范圍廣、骨折端血供破壞嚴重。廣泛切口固定的同時,難以避免加重軟組織的損傷,破壞靜脈回流,使術后腫脹加重,消腫延遲,加重創傷反應,減緩全身情況恢復;同時長切口也破壞殘存血供易引起軟組織壞死、骨外露或者鋼板外露;廣泛骨膜剝離、直接粗暴的復位破壞骨折端的血供,易影響骨折愈合。由于不符合骨折生物學固定的原則,骨折延遲愈合和骨不連等的發生率較高。1989年Mast等首先介紹通過利用間接復位技術可以避免上述并發癥的產生。在此基礎上,Krettek等提出微創外科技術及橋接接骨板技術的概念,即Mippo(Minimallv invasive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與傳統的所謂絕對穩定固定技術不同,MIPPO技術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保護骨折愈合的生物學環境,特別是骨折端周圍血供;②運用“內支架”概念進行骨折固定;③利用肌腱復位作用及間接復位技術進行骨折復位。
我們在應用該技術過程中對不能良好閉合復位的,采取有限切開的方法達到良好復位的效果。同時在應用LCP的過程中遵循LCP使用的原則,根據情況既可半側也可雙皮質鎖定。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可減少對骨折局部軟組織和骨膜血供的破壞,也不干擾髓腔內的血液循環,提供了較理想的組織修復生物學環境,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骨不連和感染的發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臨床療效較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