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寧,朱方長,唐 弢
(湖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對道德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論述,將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到社會主義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道德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和前進的指南針。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今天,推進公民道德的建設不僅要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的道德思想,更要深入挖掘其思想的理論淵源,了解其本質。本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道德觀,試圖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本質特征進行探討。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道德的思考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從當時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視角去考察道德現象,反對一切拋開道德的客觀物質基礎性而去空談道德的言論。費爾巴哈對道德的思考是從抽象的、自然人的本性出發的,他認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來就有的,因而應當是一切道德的基礎”[1]。人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會受到本身行為的自然后果與社會后果的雙重矯正,只要人們對己合理矯正,對人以愛,就能將人與人之間這種“愛”的關系推到崇高的位置,形成神圣的“道德”。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這種抽象的、唯心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指出:“費爾巴哈的道德或者是以每一個人無疑地都有這些滿足欲望的手段和對象為前提,或者只向每一個人提供無法應用的忠告,因而對于沒有這些手段的人是一文不值的。”[2]針對康德的人們會通過“實踐理性”從“惡”逐漸轉向“善”從而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良心意志”道德觀,馬克思指出其本質遵循的還是唯心主義先驗論,這種道德也難以實現。總之,離開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將道德看作是“人的主觀意志”或是“生理本能”,單純地將某種需求或是神的意志當作是道德的基礎都是抽象地、片面地歪曲了道德的本質,終將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揚棄了自然本性論、宗教信仰論、天道器物論的道德觀,對道德的本質做出了科學的回答。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3]這也就是說,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物質生活條件是其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道德無非是對當時社會經濟關系的上層反映。恩格斯指出:“道德作為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特別是經濟關系的產物。”[4]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在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人們在處理這些關系時也必然會因為物質利益糾紛,產生各種矛盾與問題。為了化解這些矛盾,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之間就逐漸形成了一些行為準則和觀念,這就是道德。道德歸根結底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和物質交換關系的產物。此外,道德還要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么樣的道德與之相適應。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5]總之,道德產生于經濟關系之中,道德的特性要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道德關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經濟關系的反映。
回望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隨著剩余產品的出現,階級社會的逐漸形成,道德究竟為何物?是奴隸社會時期,奴隸們被奴隸主視為私人財產而進行自由買賣,強迫其做苦力乃至殉葬?還是封建社會時期,地主們將土地占為己有而去壓迫農奴?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對金錢的崇拜,資本家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榨干工人們的每一滴血?可見,階級社會的道德始終都是圍繞著統治階級自身的利益。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到的:“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利益。”[6]這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于剩余產品的出現,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逐漸形成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道德也變成了統治階級統治社會的思想工具,變相地成為了壓迫反抗勢力的精神武器。統治階級把自身的利益夸大為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利益,他們由此也定義了什么事情是道德的,什么又是不道德的。道德也由此被賦予了階級道德的屬性,其本質僅僅是為統治階級掌握政權和謀取自身利益而服務的。當被壓迫的階級力量日益強大,能夠與統治階級抗衡或者是推翻了統治階級,這樣新的統治階級出現了,隨之而來的是“新道德”取代了“舊道德”,但其本質并沒有改變,它始終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不是真正的道德。
階級道德何時消亡?恩格斯為我們做出了明確的解答:“在這里,在道德方面也和人類認識的所有其他部門一樣,總的說是有過進步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越出階級的道德。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7]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道德始終是生產關系的產物,與當時的經濟基礎相適應并為之服務,只有當生產資料不再為某一個階級所占有,而是為全部勞動者所擁有,社會財富屬于全體的每個人,人與人之間不再為了物質而產生利益沖突,道德才能從階級中解放出來。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只有當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了,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了,階級差異和階級壓迫逐漸被消滅,國家也隨著階級的消失而不復存在,到那時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利益沖突,人們都是為了實現自身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而努力,“真正人的道德”才會實現。
馬克思主義者反對機械的、永恒不變的道德觀,指出這其實是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潭,萬事萬物都是處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具體歷史過程之中,世上沒有永恒的真理,道德亦是如此。恩格斯極力反對歐根·杜林所主張的“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識的世界一樣……有其恒久的原則和單純的要素’,這些道德原則凌駕于‘歷史之上和現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別之上……在發展過程中構成比較完全的道德意識和所謂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們的最終基礎都已經被認識,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數學的認識和運用相似的適用性和有效范圍’”[8]。恩格斯認為,杜林在這里所宣揚的道德無非就是一種統一惡善的永恒道德觀,它脫離了具體的歷史階段,是一種超現實的、唯心的、形而上學的道德觀。針對杜林的道德觀,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超出階級社會,我們的道德還屬于階級道德,因此“我們拒絕把任何道德說教當作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這種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9]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表明,每一個統治階級都宣稱自己的道德是超階級的,試圖使他們的道德得以普世與永恒。馬克思主義者對此進行了反駁,盡管他們承認由于存在著某些共同的歷史背景,不同階段的社會里也會存在著相似的道德戒律,但總的來說,作為意識形態的道德觀始終是當時社會經濟關系的上層反映,道德始終具有歷史性,離開了具體的歷史基礎而去空談道德是毫無意義的。例如,在奴隸社會時期,奴隸們被奴隸主視為私人財產而進行自由買賣,強迫其做苦力乃至殉葬,這些行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符合“道德”的,可是如果這些行為發生在如今的社會里,那將會是多么駭人聽聞啊!再以《圣經》上那條被視為是永恒道德戒律的“切勿偷盜”為例,恩格斯說道:“這個戒律是否因此而成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絕對不會。在偷盜動機已被消除的社會里,就是說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頂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會偷盜的社會里,如果一個道德說教者想來莊嚴地宣布一條永恒真理:切勿偷盜,那他將會遭到什么樣的嘲笑啊!”[10]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不僅僅是不同社會才具有特定的道德觀,“實際上,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11]此外,道德觀實際上是人們在思想上對其認識的總結,而認識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并在實踐中得以檢驗,這也就是說,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由“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組成的無限循環、永恒發展的過程。由此,隨著實踐,人類的認識不斷深入,“新的道德觀”不斷取代“舊的道德觀”,道德也由此永無止境地向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堅信,隨著歷史的發展,階級社會終將隨著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無產階級的統治,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階級道德”也會逐漸向“真正人的道德”演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私有制的消失,人們的勞動不再是為了某一階級的利益而服務,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放自己,是為了實現自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們之間沒有了利益沖突,都是為了“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2]恩格斯將這種“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相一致的人”,看作是“真正符合‘人’這個字的含義的人”。[13]他把共產主義社會稱作“人類社會”,將共產主義社會的人稱作“真正的人”,可見我們所談的“真正人的道德”本質上就是共產主義的道德。
道德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反映,始終離不開對利益問題的討論,即便是高度發展的共產主義道德。正如馬克思很早就提出來的“人們奮斗所爭取來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出丑”。[14]共產主義道德本身就是從共產主義事業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并隨著共產主義事業的實踐而不斷地發展與前進。但是,我們在共產主義社會時期,所談的利益不再是代表少數人的階級利益,而是代表全社會的共同利益,到那時,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將達到空前的一致性,整個社會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說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最基礎的原則和最主要的內容。屆時,“人與人之間的兄弟情誼在他們那里不是空話,而是真情,并且他們那由于勞動而變得堅實的形象向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精神之光。”[15]人與人之間“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你對人和對自然界的一切關系,都必須是你的現實的個人生活的、與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現。”[16]總之,“真正人的道德”會在人們追求共同理想的過程中,在每一個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踐中被定義與升華。
綜上所述,道德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維度。馬克思主義者對道德的思考始終以歷史唯物主義為起點,利益關系是道德探討的核心,伴隨著階級社會發展的只能是虛假的階級道德,旨在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道德觀才是“真正人的道德”。探索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揭示其本質特征,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道德思想,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訴求,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1][3][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1.591.294.
[2]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李紅梅,譚來興.恩格斯晚年道德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建構[J].理論界,2010,(4).
[5][8][9][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294.
[12][13][15][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384.232.192.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