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寶
(齊魯師范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和平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文化發展已成為不可替代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成為我們國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并列的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就文化建設問題做出了部署。為了建設文化強國,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加強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做出了戰略部署。在文化建設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下,我們從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檔案,厘清文化與檔案的關系,思考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任務的高校的檔案建設問題,不僅會促進高校的檔案建設,而且會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民族文化的傳承。
文化最早見于中國的《周易》,“觀乎天文,以觀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這應該是中國人論述文化之始,這里的“文化”是人文教化的意思;到漢朝,文化一詞正式出現,意思是指與軍事手段相對應的人文教育治理手段。當今很多文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化”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美國文化學家A·克羅伯與C·克魯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性回顧》中匯集歐美學術文獻中多種“文化定義”,統計有160多種。所以,文化至今仍是一個相對模糊、爭議較多的概念。梁漱溟先生對文化的解釋是:“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學、思想、學術、教育、出版等為文化,乃是狹義的。……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2]英國“人類學之父”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獲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現在大家比較認同的文化的概念是:“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3]這就是所謂“廣義的文化”,這里的文化和文明是一個意思。而與之相對的“狹義文化”則是專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人們一般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即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所謂觀念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所謂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學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制度;所謂器物文化,是指體現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體存在,如住宅、服飾等,它們是人的創造,也為人服務,看得見,摸得著,是一種顯性文化。
關于文化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文化的人類歷史性。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是人類所獨具獨享的,文化具有人為性,并非自然界固有的,離開人類就談不上文化。所以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有人才有文化,不同種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發展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文化是人類的文化。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文化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和人類密不可分。德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認為,歷史不是簡單的自然時間的流程,而是人的生成與創造;歷史就是文化有機體的興衰沉浮,離開了具體的文化,就沒有任何歷史可言。文化的形成是歷史的產物,沒有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沒有歷史的積累和沉淀,也不會形成多元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其次是文化的繼承性。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克拉克·威斯勒認為:“文化是一種遍及全世界的現象,現在這是顯而易見的,前面的討論表明,它也是積累性的,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文化是通過積累成長的,這就意味著它的價值一點都不會損失。”[4]文化正是在不斷繼承中日益豐富,日益發展。第三,文化的抽象性。文化無處不在,它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又看不見、摸不著。文化并非指某一種具體的表現形態,而是指體現在這個具體表現形態之中的心智文明程度,是人們對具體文化現象進行的抽象和概括。如建筑、服飾是物質文化,但我們不能說一座大樓或一件衣服是文化。第四,文化的功能性。由于文化歸根結底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集中地表現出來的人們的行為規范,所以,文化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很大的能動作用。有怎樣的文化,就有怎樣的行為規范,就會有怎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效用。
文化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一是凝聚功能。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遭受無數磨難,特別是近代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摧殘,而始終沒有被征服,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途上大步前進,正是得益于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量。二是傳播功能。文化具有鮮明的傳播功能,文化形成后,通過自身的繼承和對外傳播發揮其影響,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正是文化傳播的結果。三是育人功能。文化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強大育人功能,我們平常所說的“文以化人”就是這個意思。
文化與檔案是什么關系呢?要厘清文化與檔案的關系,首先應了解什么是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對檔案的定義是:“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從檔案的起源和發展看,檔案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文字產生之前,最早的原始記事方法有結繩、刻契、編貝、結珠、圖畫等。人類通過繩子打結,在木片、石片或其他器物上刻畫等方法,有意識地記錄當時發生的有關事件等信息時,就形成了最早的檔案。但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檔案,真正的檔案應該是在文字產生之后。隨著國家的出現,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檔案不僅內容極大豐富,而且保存形式多樣。
由上述分析可見,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器物文化,而檔案所保存的就是歷朝歷代的法令制度、典冊詔令以及歷史記錄等,所以說檔案本身就是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最原始、最真實、最客觀、最重要、最有價值和最精華的部分。
從文化發展史或者說是從檔案文獻編纂史的角度來看,也說明檔案是文化的源頭,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先秦時代“各級官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檔案,是當時各門類‘知識的總匯’。各官吏為教育或傳播與積累知識的需要,將所積累的檔案材料編纂成書,以作為教材或提供知識的讀本。所以,檔案文獻編纂是最早的圖書產生的基本途徑。也就是說,當時圖書的產生主要是由官府所存檔案編纂而來。”[5]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仍保留了西周時期官文書的原貌,后來的史書也都是在檔案的基礎上編纂產生的。“中國最早的圖書完全通過檔案文獻編纂而產生出來。因此,從夏到西周,檔案文獻編纂在中華文化的締造中起著重要作用。”[6]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檔案是文化之本,是文化之母,是文化之源;沒有檔案的保存,就沒有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的積淀,今天的人們就很難看到人類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檔案傳播著文化,文化是不能通過生物遺傳而得到傳遞的,必須通過人的后天學習,才能得以繼承。檔案中凝結著歷史文化積淀的成果,人們利用檔案創造的新的文化成果在豐富著文化的內涵,又通過檔案為后人的文化創造積淀了豐厚的營養,使文化產品增加了新的價值。檔案恰似一個無形的紐帶,將人類的昨天、今天、明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某一社會群體檔案的消失,就意味著其文化的滅亡。中國從古至今積累了龐大的、浩如煙海的文化歷史典籍,這些史書、典籍大部分是根據留存的檔案文獻編篡的。近代發現的殷墟甲骨、漢晉簡牘、敦煌遺書和清內閣大庫的明清檔案,為文化的豐富和傳承提供了大量翔實的檔案資料。
高校檔案是檔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世紀國家對高校的功能定位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高校檔案是高校履行職能活動的客觀、原始記錄,也是校園文化積淀的重要載體,是探尋政策得失、考察決策正確與否的重要依據。高校檔案既是學校發展的真實記錄,也是師生身份認同的原始憑證,時間越久越彰顯其價值。高校檔案的意義已毋庸置疑。從文化的視角來觀照,高校檔案應該如何建設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考察我國的檔案歷史,可以清晰地發現,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重視檔案,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掌管檔案。如西周時期的太史寮,長官是太史,掌管冊命、制祿、圖籍、記錄歷史、祭祀、占卜等;秦漢時期安排專人開始對法典、律令、詔令等記錄編篡;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史官專門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和記載一朝史實的實錄;隋唐時期,檔案的記載更加豐富和完備,編篡成書的也更多;宋元時期,檔案記載和官方修史的機構、規模進一步擴大,留存的資料、史書也更多;明清時代,檔案工作制度更加完備,機構更加健全,資料保存更加完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更加重視檔案工作,于1954年成立國家檔案局,1959年設立中央檔案館,并且各級黨委、政府,各單位、部門都逐漸設立了檔案管理機構,由此足以看出國家對檔案工作的重視。但是,從檔案發展史可以看出,檔案管理部門都是由統治集團設立,主要是為政治服務,或者說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機構,在很大程度上說是政治機構。即使現在,檔案管理部門還是定位為機關,對檔案的管理有嚴格的規定,檔案的利用范圍還比較有限。“中外傳統檔案文化觀念中都曾經強烈體現出‘官本位’元素,即檔案首先為官方所有,為官方所用,為官記史,為官傳世,是宏大的國家敘事的重要載體。”[7]在國家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轉變傳統的官本位觀念,增強檔案的文化自覺。特別是高校,擔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任務,應充分發揮檔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檔案的文化功能,彰顯檔案應有的文化價值。
在很多高校,檔案管理部門還處于邊緣化狀態,定位模糊,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不強,這嚴重影響了高校檔案建設水平。檔案作為高校重要的文化載體,承載著高校發展的歷史記錄,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時,應把檔案建設納入總體規劃,從檔案管理的理念和價值取向,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檔案管理部門的定位、職責的劃分,到館舍場地的劃撥、器材設施的配置、干部的配備、人員的安排等,都要統籌考慮,有長遠規劃,不能只是臨時觀念,應付一時。只有這樣,高校檔案才能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般認為,檔案文化是檔案本身所積淀的文化和從事檔案管理和檔案服務事業所形成的文化。當前,檔案作為文化積淀和文化載體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各高校大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建立了檔案管理機構,負責相關檔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應該說,基本能保存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從事職能活動所形成的相關材料。但是由于硬件設施、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的差異,各個學校工作很不平衡,很多學校檔案管理和檔案服務事業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文化。因此,建設引領校園文化發展的先進檔案文化就刻不容緩。一是要做好檔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檔案編研,從豐富的檔案資料中挖掘出先進典型,形成先進文化,激發檔案人及全體教工的工作動力。二是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檔案管理隊伍中形成勤奮敬業、無私奉獻、扎實工作、樂于服務的文化氛圍,充分認識檔案、了解檔案,養成保護檔案的意識和理念,把檔案建設作為為國家、民族、社會和學校積累精神財富的偉大事業,作為個人成長并終身為之奉獻的偉大事業。三是在全學校甚至全社會培育起注重檔案收集、重視檔案利用、充分尊重檔案工作人員的良好文化風尚。只有建立起先進的檔案文化,才會進一步促進檔案建設,形成檔案建設的良性循環。
關于檔案的收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有比較明確的指導性意見,但從文化的視角來觀照檔案,著眼于為社會和學校發展積累精神財富,為校園文化建設增加文化載體,應適當擴大檔案資料的收集范圍。除了正常收集學校招生、教學、科研和管理等職能活動的相關文件外,還要適應擴大檔案資料的收集范圍:一是學校歷任領導和知名學者的有關材料,如主要經歷,重要活動的文字、照片,重要講話、研究成果的手稿,批閱的相關文件,有代表性的教案等,都應收集入館(室);二是學校不同歷史階段的有代表性的教學用具、重要實物,學校在校慶和對外交流中友好單位贈送的紀念品、禮品,校友捐贈的紀念品等,都應予以收藏;三是優秀學生的重要材料,如有保存價值的試卷、作業,發表的文章及論文,參加重要活動的影像資料等;四是媒體對學校的介紹和報道,對杰出校友的介紹和報道,都應在檔案的收集范圍之列。如果能完整收集以上各類檔案資料,將會為學校留下一筆寶貴而且極為豐富的精神財富,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厚的資源,也一定能從中凝練出學校的特色,形成學校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優勢。
文化具有強大的傳播功能,檔案的最終目的是利用,因此一定要著眼于檔案的利用和檔案文化的傳播來建設高校檔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加快檔案的數字化進程。編輯檔案查詢目錄,建立搜索工具,充分利用網絡功能,在嚴格遵守檔案和保密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為大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檔案查詢服務,使大家感覺到檔案就在我們身邊,檔案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使檔案的查詢、利用常態化。二是充分利用檔案資源編研文化成果。學校檔案館(室)是一座文化寶庫,除了查詢和編寫校史以外,還可以加強編研力量,深入進行挖掘,利用檔案編寫出系列文化讀物。這對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學校特色文化、增強師生的認同感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利用檔案資料建立校史館。把參觀校史館和檔案館、了解校史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讓學生入校后能很快了解學校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之魂,讓學生盡快融入學校文化之中,使學校優秀的校園文化在育人方面發揮其重要作用。文化具有凝聚和育人功能,檔案文化同樣具有凝聚和育人功能,要發揮檔案文化增加認同、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改革發展進程中,以長期積淀的學校特色文化把全校師生員工凝聚起來,培育他們與學校榮辱與共的文化心理,發揮他們在學校發展中的正能量。注重發揮檔案文化文以化人、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整合學校各種文化資源,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通過學校特色文化塑造具有學校特色的人才。
綜上所述,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從文化的視角觀照檔案,從文化的角度思考高校檔案建設,才能有更加開闊的思路,進一步促進高校的檔案建設,發揮好高校檔案的文化育人功能。
[1]曾凡朝注譯.易經[M].崇文書局,2007.120.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
[3]夏征農.辭海(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858.
[4]克拉克·威斯勒.人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0.
[5][6]梁繼紅.中國檔案文獻編纂史[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12.16.
[7]陸陽.檔案文化自覺論[J].檔案學通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