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民,張月萍
(曲阜師范大學工會,山東 曲阜 273165)
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是高校工會應有的工作常態。維權新常態,就是指高校工會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維權,始終做到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依法維權。這就需要高校工會盡快建立健全依法維權的服務體系和機制。筆者認為,共建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是構建高校工會依法維權新常態的重要舉措。
一是法律知識的缺乏。大部分教職工對關乎切身利益的《勞動法》、《合同法》、《教師法》等缺乏專業方面的認知,沒有認識到相關法律對于保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性,更沒有意識到自身法律知識的缺乏。二是依法維權的信心不足。高校教職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法律可以保護自身利益的受訪者比例僅為35.2%,重要的是這一現象并沒有隨著受訪者行政級別和學歷職稱的變化而有明顯差別。[1]這表明高校教職工依法維權的信心不足。三是思維定勢的桎梏。當教職工與學校管理單位發生利益沖突會選擇何種方式來解決問題,調查結果顯示,78.9%的受訪者選擇上訪,有11.5%選擇借助媒體來維護利益,僅有2.1%的受訪者表示通過合理法律程序和手段表達訴求、解決問題。[2]這說明高校教職工還沒有形成利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和習慣。
一是管理者層面依法治校的理念缺失。當行政權力與民主監督等關系出現矛盾時,大部分管理干部選擇解決的辦法首先是行政命令、行政手段。管理干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理念尚未建立。二是單位人或熟人之間維權抹不開面子。作為本校的法律工作者或律師一般不愿接受熟人的法律咨詢,更不愿代理,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受學校行政單位管理的人員。三是維權機制難以運行。高校工會維權機制,如制度和政策源頭參與機制、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法律援助機制等,在理論上是易行的,但在實際運行中確是困難重重。工會在一些高校被當作黨委領導下的一個行政管理部門,工會干部由黨委任命,職位晉升、工資待遇等都由學校管理,這導致工會工作習慣上首選對學校負責。工會一方面要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又要維護學校現有秩序的穩定。一旦教職工在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方面與管理單位發生權益沖突時,工會常常在“原告”與“被告”之間陷入兩難境地。
一是工會本身缺少法律工作干部。高校新一輪人事定編設崗工作已經結束,工會工作人員崗位設置再次沒有明確設定法律工作干部崗位。二是高校普遍缺少符合開展法律事務資格的專業人員,更談不上建立律師事務所了。大多數高校工會只能聘用本校教師或學生志愿者做法律兼職,擔負起法律咨詢工作。一旦遇到法律援助事務,工會維權工作將陷入被動。三是高校普遍沒有設置法制工作機構,缺少專門的法務工作人員,內部監督機制也沒完全建立。四是高校工會維權工作缺少借力。面對豐富的社會法律資源,工會在維權時,缺少與社會司法部門的聯系溝通,缺少社會公檢法部門的有效指導。
建立法律援助機制需要經費保障。按照《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加強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通知》規定,工會經費支出項目之一是直接用于維護職工權益。但是,由于多數高校并沒有按照全部教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經費,導致工會經費緊張,維權經費也因此受限。
基于以上的因素,導致高校工會維權能力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教職工只有7.5%的受訪者愿意向工會組織反映問題和困難,并尋求解決辦法。[3]這表明教職工對工會維權能力心存質疑。
法律人才短缺是制約高校工會維權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且在短期內也是難以緩解的。如果建設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就可以整合多個高校法律人才資源,有效地解決工會法律人才短缺問題。由多個高校共建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既可以整合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法律資源,又可避免同類法律服務機構的重復建設而造成法律資源浪費。
高校教職工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既是高校實現依法治校的基礎,又是工會開展維權的前提。因此,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普法實效,這是高校工會應該承擔的一項長期的任務。但是,目前高校工會開展法治宣傳的途徑窄、手段少、收效低。法治宣傳是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建設的內容之一,除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法治宣傳外,還要建立普法宣講團,送法進校。選拔一批專業法律工作者在高校之間巡回開展法律宣傳,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教職工之間、教職工與單位之間存在一種“熟人”關系。當相互之間發生利益糾紛或權益受損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避嫌”。也就是說,既不想讓熟人知道,也不想求助于熟人。而工會及其法律工作者也往往因這種相互間的“熟人”關系,不愿意介入其中。正是這樣一種社會心態和現實,造成了高校內部即便是有再好的法律資源,也難以發揮大的正能量作用。因此,建設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開展異地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可以避開單位“熟人”關系,易于為教職工接受,也易于有效地開展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工作。
目前,高校工會大多聘任校內法學專業教師或學生作法律兼職。由于工作不好量化,報酬沒有標準參考,彼此之間又都是熟人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往往就難以維持,甚至出現不愉快。而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是由多個高校工會共同建設的,完全可以參照社會法律機構收費標準,聯合制定一個共同認可的收費標準。因其共建性,任何一個高校工會都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推薦或招聘高校法律服務人員,并與之就報酬事宜進行有效磋商。
共建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即在一定區域內,由多個高校工會聯合共同建設一個完備的法律服務中心,通過網絡平臺來為本區域內的高校教職工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等服務。
區域性指的是由省教育工會劃分的高校工會工作協作區域。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由三部分組成,即法律服務中心、律師事務所和網絡平臺。
主要承擔法律宣傳、法律監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任務。其中,法律援助需要依托一個社會上的律師事務所。一旦教職工需要法律援助,就移交律師事務所,由執業律師承擔各種案件的代理。其他三項任務主要由法律服務中心來承擔。
法律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主要由本區域內高校工會推薦的具有法律專業背景的教師、學生志愿者和法律工作者聯合組成,主要任務是承擔法律宣傳、法律監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由依托的社會上的律師事務所承擔。鑒于法律服務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的,因此,還需要有網絡專業人員的設計和管理。
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的建設,由法律資源相對豐富的一所高校提出主導性設計方案,其他高校參與設計。本著誰主導誰主管的原則,區域性法律服務網絡平臺自然由法律資源相對豐富且提出主導性設計方案的高校來主管,其他高校來協管。建設與管理的經費由本區域內的各個高校來分擔。為了保證管理的和諧性,可以制定一個定期召開年度協調會的制度。
[1][2][3]李小禾.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高校工會維權[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