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花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發表講話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1]家庭是由血緣關系、婚姻關系等組合在一起的社會中最基本的細胞,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必然出現的產物。換言之,家庭是以夫妻關系以及親子關系為基礎的、受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的人類生活的組織形式。所謂“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2]
我國古籍《禮記·大學》第十章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這說明了家庭對國家的直接影響和聯系,家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國家興旺的基礎是家庭的和諧與興旺。因此,國際社會也非常重視家庭的健康發展。早在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就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并且把每年的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其目的就是加強世界各國和公眾對家庭問題的重視,促進家庭的和諧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上的家庭狀況不斷發生變化,也存在許多消極問題:比如家庭暴力時有發生、離婚率居高不下、家庭觀念趨于淡薄等。特別是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離婚家庭逐年增多,大量單親家庭子女出現等。這些家庭問題給社會帶來巨大沖擊,日益為國際社會所關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15年國際家庭日致辭時說:“公平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依賴于支持婦女及兒童權利的公平法律框架和社會規范。在現代家庭、社區、社會和國家中,絕不允許存在不給所有人平等權利并壓制婦女及兒童權利的歧視性法律和做法。”[3]他還倡議將性別平等和兒童權利作為今后15年關注的主題。
社會發展史證明,一個家庭是否安穩,夫妻關系是最重要因素,家庭中的性別平等是良好夫妻關系的基礎,夫妻關系的良好與否直接決定了家庭的狀態。因此,建立以性別價值平等為基礎的性別詩學對家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在文藝理論中,性別詩學是“以性別價值取向為基本分析要素,把社會性別作為社會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性差異作為文學研究的基本坐標,對文學藝術中的性別因素做詩學層面的解析、研討,研究作者、作品及接受者性別角色的復雜性,探討由性別、種族、階級、時代及經濟等因素所鑄成的性別角色與身份之間的交叉與矛盾,挖掘男女兩性特殊的精神底蘊和文學的審美表達方式,并試圖說明其產生緣由,突出文學的性別和兩性平等價值。”[4]可見性別詩學是人性自我完善的新成果。性更傾向于生物構成,指的是與生俱來的男女生物屬性;社會性別傾向于社會的構成,指人們所認識到的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的社會性差異和社會性關系以及在家庭、社會中的活動和作用等。它是兩性共同參與的,既包括對女性也包括對男性的研究,還包括了對性別和性的各種范疇的研究,強調對于“社會性別”關系的探析,強調性別差異的機制、過程及其在群體形成、群體維持和分層中的作用,關注男女屬性的歷史建構與表達。隨著歷史的進步,性別詩學作為人類家庭和社會文化的重要基石而確立了自身的地位。
早在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就科學地闡述了家庭關系和家庭問題。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原始社會的產生、發展及滅亡的歷史過程作了科學論述。他對家庭歷史演變進行仔細研究后,發現了資本主義家庭的本質并對其進行了批判。在思考資本主義私有制消亡,即共產主義制度下兩性關系狀況吋,他提出了自己的構想,或者說是理想狀態下的家庭模式。首先,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家庭是以愛情至上作為第一要義的。此前,因男性的主導地位使女性不得不屈從于男性的支配和壓迫。而在共產主義社會狀況下,人們的生活水平極高,男性居于經濟主導地位的根基消除,只有相互吸引的愛情才會成為組成家庭的唯一因素,女性不用委身于男性,因而實現了真正的性別平等,愛情成為家庭的前提和保障,也成為維系婚姻的重要條件,這才是實現家庭建設的真正意義。其次,男女在家庭中平等地位確立問題。從恩格斯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男子在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決定了其在婚姻家庭中的有利地位。但隨著男子在經濟上統治地位的消失,男子在婚姻中的優勢地位也將一并消除。所以,造成男子在經濟上優勢地位的私有制的消滅,將對家庭關系造成極大影響。由于女性大規模地加入到社會公共勞動,也使得女性在經濟上逐步獲得獨立,經濟地位得到極大提高。這也就意味著,奴役婦女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也將被消除,兩性平等在法律及社會各方面得到保護,進而實現兩性在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真正平等。第三,一夫一妻制度得以真正實現。私有制的徹底消除,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是實現男女平等的根本,也是男女雙方實現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的前提。恩格斯的家庭觀是在對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關于人類家庭歷史演變的評論中闡述的,他的家庭觀并不是簡單地對家庭在社會歷史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和內容進行分析,而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發展條件相結合,從而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關于家庭的深刻理論觀點。
中國的婦女問題研究在進入新時期以來不斷發展,同時中國婦女研究成為海外中國學中的一部分。中國婦女終于從長布條包裹的“三寸金蓮”中解放出來,婦女地位的變化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是,必須承認,由于殘余封建思想意識的影響以及社會制度的不夠完善,中國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依然低于男子,兩性的不平等還導致大部分家庭出現了爭吵、暴力、不婚、婚外戀、孩子教育等問題,情感困惑日益嚴重,婚姻家庭結構也受到日益嚴重的挑戰,從而影響甚至破壞了社會的安定。這些問題將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
80年代以后,西方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研究使人們認識到不同文化標準決定的男女兩性氣質是共存的,只是由于不同時代下的文化要求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家庭中的性別詩學即基于這樣的立場:人類本質是多元而具體的,在生理不同的基礎上存在著共同的人性,兩性氣質既相似又相異,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社會需求的不同兩性特質的表現不同,這也包含了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其重點如下:
1.淡化兩性特質的界限,兩性和合。隨著社會發展,男女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男性不必一定是以往的“硬漢”形象,也可表現出柔軟、細致等女性化特質;女性也可獨立、理性、包容,在生活中和職場上不弱于男性;兩者在家庭中的和合平衡是家庭穩定的基礎。
2.婚姻本身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夫妻雙方應尊重并體會到對方的獨立人格,勿以個人喜好來要求對方并指責對方;發現沖突和矛盾,暫時不要處理,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再解釋、溝通,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以免家庭問題不斷衍生,造成社會的不安。
夫妻之間互敬互重、相互依靠。建立婚姻的共識以后,夫妻雙方彼此關心禮讓,彼此尊敬體諒、共同成長。男性不會因為女性的獨立而灰心;女性也不會僅僅被局限于家庭內,應當使自己柔美的特質與工作上獨立自強的個性共存。
3.性別詩學的研究對象除社會學外,還涉及其他與其相關的影視、廣告、攝影、網絡等諸種文化傳媒,從性別角度解析文化生產及傳輸過程中的受眾研究。
家庭中性別詩學主要把夫妻關系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既解析男性女性作為人類的存在,也研究個體的不同氣質,并結合生理、心理、政治因素及種族屬性等綜合考慮。其中,對個體性別的主體性,尤其是社會性別屬性更為關注。它探討兩性角色的復雜性,研究由文化、階級、時代及經濟等因素所鑄成的兩性角色與身份之間的交叉和矛盾。這種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動態考察,其理論形態具有包容性強、靈活性大的特點,尤其在哲學定位和價值趨向及社會功能上,性別詩學為文藝理論及文學批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家庭中的性別詩學注重夫妻關系在兩性平等的基礎上,兩者的雙性氣質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尊重個別性、倡導平等對話、“男女互依性”及開放性等品質。女性在獨立的同時,男性們也能更好地把握男性本質和女性氣質的平衡,使兩者都能發揮其最大效用。
我國被稱為“萬經之首”的《易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中國16世紀早期啟蒙思想家李贄也認為:“極而言之,天地一夫婦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故吾究物始,而見夫婦之為造端。”這些思想皆為家庭建設中性別詩學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中國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中更注重個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因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而個人則深受家庭的影響,因為家庭是個人生活的重心,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更是國家興衰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家庭對于個人、社會、國家都有著莫大的影響力。換句話說,生活要美滿幸福,社會、國家要安定祥和,都必須植根于健全的家庭之上。人們在家庭生活中,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人們更加注重感情在愛情和婚姻中的重要意義,使得愛情在婚姻中的基礎性地位不斷提高。男女雙方越來越重視精神方面的契合,也反映了人們對婚姻及家庭生活的質量提出現代意義上的要求。我們在看到家庭進步方面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和矛盾。比如,婚姻選擇上傾向于物質因素、夫妻忠誠度不斷降低、夫妻之間地位的不平等拉大、家庭暴力時有發生、家庭代際關系矛盾存在等等。不管是何時何地的家庭,只要其中存在男女不等,矛盾、反抗就會產生,從而直接影響家庭的穩定。因此,家庭建設中的性別詩學研究,為建構家庭的和諧理想狀態奠定了理論基礎,為我國具體家庭問題的解決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也有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在經濟結構的組成、就業方式的構成、利益關系的調配和社會價值觀念等社會環境方面都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家庭關系中也程度不同存在男女不平等、家庭暴力、家庭破裂以及家庭犯罪等一系列問題,這對社會的發展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阻礙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要深入研究性別詩學關于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的辯證關系,堅持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觀為指導,將以性別詩學為基礎的家庭建設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來,從而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1]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city.ifeng.com/a/20150218/418184_0.shtml.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潘基文.2015年國際家庭日致辭[EB/OL].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zh/events/familyday.
[4]林樹明.邁向性別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