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宇杰,趙高文,劉 慧
(1.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6;2.湖南省防雷中心,湖南 長沙 410021)
自然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哲學概念、范疇的主要來源。[1]自然科學、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體系不斷向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滲透和轉化,不斷以新的范疇、規律補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范疇體系。將自然科學中的某些概念運用到人文社會科學中,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性。數學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量叫做向量,又叫矢量。研究工會工作的向與量,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樣,隨著一步一步縮小普遍性的范圍,就會達到愈益接近工會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的本質即其個性和具體性。這種個性和具體性,就是人文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2]
共性區別了一類事物與另一類,而個性則區別了同一類事物中不同個體。一組彩色鉛筆,共性是書寫繪畫工具,都是鉛筆,個性是不同顏色。
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清晰界定工會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明文規定工會為群眾組織。群眾組織是代表群眾利益、由廣大群眾參加的非政權性質的社會團體。關于群眾組織的概念,就要抓住非政權性質這個關鍵詞。政治活動圍繞利益展開,有“力”與“利”兩條主線。[3]作為政治社團的工會,在我國政治體系中,不是政黨,更不是執政黨,是非政府組織。因此,其政治關系是權利化的,政治行為是管理(非統治)和參與,政治文化作用是形成或影響政治心理以及執政黨政治思想“社會化”的有力中介,政治發展是民主化的。這是第一步縮小普遍性范圍。
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明晰工會與其它群眾組織的不同。筆者曾在《群眾組織合署辦公的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組織相似性,并具體為組織性質相似、基本職責相似、工作對象交集三個方面。[4]只能合署而不能合并,就能推導出,工會與青年團、婦聯等其它群眾組織是有著不同的,和而不同是“合署”的前提。那么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我們以工青婦三個群眾組織為研究對象:
中國工會在中國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誕生。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就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全國工會的通信聯絡機關。1922年5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確定籌備全國性工會組織。1925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到會代表281人,代表全國160個工會。大會通過《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選舉產生了以林偉民為委員長、劉少奇為副委員長的執行委員會,正式建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
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潮為中國青年團洗禮,中國青年團組織在工人運動的高潮中成長。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了團的《綱領》和《章程》,中國的青年團組織實現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完全統一。
1949年3月24日至4月3日,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今北京)召開,成立了中國統一的婦女組織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大會規定了其宗旨。
我國的工青婦組織都誕生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時代需要并且孕育了工青婦組織。工會與青婦組織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發展程度不同。成立之初,團員數約0.5萬,工會會員數逾54萬,婦聯實行的是團體會員制。成員基數很大程度反映了組織的發展程度。人既是價值主體,又是價值客體,是可以創造價值的價值。以人為本,組織的發展首先需要有人,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工會章程和團章都把“會員”或“團員”放在了“第一章”。沒有人,組織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是具體任務不同。組織具體任務的內核是其歷史定位。工青婦組織分別代表著職工、青年和婦女的具體利益。在黨的事業中,這三個群體的擔當是不一樣的,有個通俗而深刻的說法,職工是主力軍,青年是生力軍和突擊隊,婦女是半邊天。工會的具體任務,就是要把廣大職工組織起來,推動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指導方針的貫徹落實。共青團要造就“四有”接班人,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確保事業后繼有人。婦聯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不忽視且更加重視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其在事業建設中的價值和作用。
工會工作的“向”,就是其工作目標。工會工作的大方向在其章程中明確為:中國工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執行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推動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指導方針的貫徹落實,全面履行工會的社會職能,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更好地表達和維護職工的具體利益,團結和動員全國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這個大方向體現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思維。具體到一個單位,工會工作也應該堅持這一思維。有了這個思維,就找到了“向”。為什么這么說?首先,這是黨政工三駕馬車共同拉動單位前進的需要。工會工作作為改革發展的動力源之一,理所當然與黨政工作一道形成強大合力引領事業前行,而圍繞中心才可能凝聚起最大合力,做到同心同軸同向才能達到最大合力。第二,這是堅持黨委領導、職工當家作主和依法治院有機統一的必然。一個單位,有且僅有一個領導核心,事業單位的領導核心是黨委。黨委作為中國共產黨在事業單位成立的基層組織,黨章里所規定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廣大人民”具體到事業單位范疇,也就是職工。工會是“職工之家”,負有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責。因此,圍繞中心,擁護黨委領導,維護黨委權威,是實現職工當家作主的保證。與此同時,工會依法發揮有力的黨外監督作用,是確保黨委正確發揮領導作用的有效手段。
工會工作的“量”,就是其工作內容。工會工作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為自身建設和履行職能。
打鐵還需自身硬。工會組織完善自身建設是履行職能的前提。完善自身建設得兩條腿走路,一是理論研究,一是實踐探索。開展工運研究,使工會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有助于提升工作的底氣和正氣,從而更加勇于變革、勇于創新。很長一段時間,許多單位的工會工作確實被弱化、軟化、邊緣化,體現為工會組織部門化、工會職能簡單化、工會活動過度娛樂化。工會組織部門化必然導致地位降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地位弱化后直接導致其職能做減法,往往簡化的是民主參與和維權職能,而剩下簡單的娛樂。不容否認,一些單位的工會退化為發放過節福利和組織旅游觀光的可有可無機構。可喜的是,中共中央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工會組織要吃透和善于利用這個綱領性文件指導和推動工會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確保工會工作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同步前進。要通過建立黨政工聯席會議制度等途徑強化工會實際地位,逐步恢復工會組織的元氣、工會工作的力氣、工會干部的勇氣,真抓實干若干年,工會就可以成為有為有位的組織。
工會工作的基本職能是組織職工、引導職工、服務職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履行這些職能,沒有既成思路,更沒有約定俗成,需要創造性。
組織職工要靠團體。依靠團體來組織職工,其根本依據是人的社會屬性。交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交往就會形成圈子。不管你如何定義,承認與否,這個“圈子”就是一個團體。團體有兩個基本價值,一是服務,滿足團隊成員的某種需要;二是向導,引領團隊成員的定向拓展。團體就是組織,可大可小,可以是緊密型組織,也可以是松散型組織,可以是正式組織,也可以是非正式組織。工會小組是工會組織體系中的細胞,是最傳統、最簡單的單元組織。顯然單靠工會小組無力承擔工會的所有職能,這個時候其它團體就會應運而生,譬如協會組織。因此,在工會的主導下,大力發展職工俱樂部,是工會組織建設的有益補充,是組織職工的有效舉措。
引導職工要有渠道。水無渠道則泛濫,用好是利,用不好就是害。歷史上治水成功的無一例外地都是用疏導辦法。引導職工也離不開渠道,沒有渠道就只會是一盤散沙。渠道的價值就是釋放,釋放力量,釋放熱情,使之不被壓制而出現爆發式極端釋放。工會工作渠道有兩種,一是經典型,二是創新型。經典型渠道就是老渠道,老渠道并非無用渠道,即便有小問題也是可以翻新的。例如,我院工會常辦常新的新春聯歡會就是一個老渠道,數十年來堅持自編自導自演,堅持“黨政搭臺,職工唱戲”,搭建了一個職工群眾交流思想、展示才藝、增進友誼的大舞臺。近年來,我院工會又推出了“全民健身”和“全民閱讀”兩個新品牌,在全健系列活動中成功推廣了第九套廣播體操、登山、拔河、氣排球、排舞、羽毛球、太極拳等等項目,在工會會員圖書漂流活動和青年團員讀書交流會中推薦了眾多好書,書香滿院。研究院工會也積極運用新媒體,短信平臺實現全院通后,與職工互動經常化,運動會、大型賽事的“同步群直播”做法得到職工頻頻點贊。
服務職工要有手段。用心服務強調的是一種境界,服務最終都體現在手上,是做出來的,就是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服務職工必須要有手段,沒有手段的服務就是一句空話。服務要抓住兩個要素,一是對象,二是內容。有需要是服務的動因,需要什么就是服務的歸宿。沒有需要,服務缺乏對象,無從展開,不清楚需要什么,服務無從下手。例如,我院工會服務重點關注三個群體,貧困職工、大齡單身青年和職工子弟,并堅持為他們服務。依托青協的志愿者行動,問貧訪困常態化;依托省直聯誼會、婚戀機構,大齡單身青年相親交友活動經常化;依托計生協會,職工子弟暑假活動連續化。這些都大大增強了職工的溫暖感、歸宿感、幸福感,滿足了職工“被關注”的高層次需要,職工“主人翁”意識被激發和強化,調動了職工的主觀能動性,當然有利于事業的發展。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要靠制度。工會常常被比喻成職工的娘家,“有困難找工會”這句心里話就道出了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維權,靠的是制度,因為法大于權,要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工會要堅持和完善職代會制度,真正暢通廣大職工反映訴求的渠道,幫助職工正確行使民主管理權利。要用好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等協調組織,及時解決少數職工遇到的糾紛,幫助職工有效運用法律法規武器。
總之,新形勢下的工會工作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最廣泛地把職工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團結起來,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1]張星瑞.自然科學概念是哲學范疇的主要來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4).
[2]張世英.客觀性的兩重含義——兼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異同[N].人民日報,2012-12-13(07).
[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熊宇杰,趙高文.事業單位群眾組織合署辦公的思考——以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