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燦
(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它的內涵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014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江蘇調研考察期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的重大思想。“四個全面”思想是黨在新時期、新階段對治國理政的進一步思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是對構建中國夢進一步而具體的深化。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堅持“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主題,而“四個全面”的基本內涵延續了十八大的基本精神,是對十八大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小康社會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相得益彰的,它的提出充分說明黨中央抓住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關鍵點。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國夢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由此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密不可分的。
改革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動力。社會主義的改革是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變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環節。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社會矛盾日益多樣化,改革開放走到關鍵點,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六個方面著手,實現改革多方面、多領域的成效。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1]這樣,就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充分的制度保障。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在浩瀚的歷史歲月中,法治和人治一直都碰撞著交織前進。可是,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法治只能短暫的存在,人治始終是社會的主流。對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說,法治已經成為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準繩、人類治理模式的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制體系成為緊迫的任務,1997年中共十五大依法治國方略應運而生。依法治國方略推出十幾年后,經過黨、國家、人民的生產實踐和法律實踐,進一步系統地構建依法治國方略的時機日益成熟。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全面依法治國是對十五大依法治國的繼承和發展,更是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法律支撐。
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黨的建設科學化,全面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黨的建設科學化的目標,即“全黨要增強緊迫性和責任感,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3]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全面從嚴治黨,這是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總框架中的關鍵要素,更是現階段黨的建設的重要目標任務。
“四個全面”思想是構建中國夢的總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首要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國夢的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是實現中國夢的四個維度。
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百年”的目標,其中第一個百年目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里的小康社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常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的社會,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社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精神境界更高的社會,是就業充分保障、管理日益健全、服務日益完善的社會,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牢記于心的社會。這樣,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社會就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原初目標。
當前,中國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發展進入到新常態階段,機遇和挑戰并存。例如:民間資本如何進入到壟斷性的行業中,國企改革問題,特權思想和官僚主義嚴重的問題,文化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問題,社會教育、就業、醫療、住房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這些都要求黨要深化改革,形成良好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調動人民參與到社會管理中的積極性,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夢提供制度保障,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推劑。
從195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出臺后,我國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建國六十多年的實踐表明,法律是社會的最高準則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法治,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實現中國夢必須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完備的法律體系,實現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促成國家、政府、社會的法律合力。只有依靠憲法和法律,才能保持社會穩定,促進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面依法治國為中國夢提供了重要依托,用制度的現代化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保駕護航,為中國夢打下堅實的法律基礎。
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命運關乎著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個人或企業為了個人利益貪污受賄,導致腐敗現象大量滋生和蔓延,黨的建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也給中國夢的實現提出了挑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抓的策略,對黨的腐敗分子絕不姑息,凈化了黨員隊伍,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只有全面從嚴治黨,實現黨的建設科學化,才能充分發揮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從根本上為實現中國夢提供領導保證。
綜上所述,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全面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法治保證,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四個全面”是相互貫通的,統一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來我黨一以貫之的主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同樣帶有鮮明時代性和實踐性的“四個全面”思想也堅持了這一基本精神。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基于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提出的。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外賓時對“三步走戰略”做了初步的概括,即:“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4]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標已經實現,三步走的逐漸具體化使黨和國家進一步明確了目標。十八大準確判斷我國所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上,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個領域開展治國理政的新規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這一決策的提出正是黨實事求是、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真實寫照。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黨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教訓而提出來的。黨要進一步攻堅克難,將改革引入深水區,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破除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舊觀念,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充分的動力支持。全面深化改革,能夠為人民創造更多更實惠的利益:經濟上打破以往的舊制度束縛,充分發揮資本優勢;政治上擴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文化上進一步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社會上進一步保障人民生活;生態環境上實現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這樣,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從實際出發提出的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舉措。
第三,全面依法治國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來的。鄧小平從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入手,開啟了改革開放后國家法制化的進程。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明確提出全黨要認識到,只有實行依法治國才能保證改革的成果不會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會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方略。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機日益成熟。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受損害。
第四,全面從嚴治黨是在總結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和黨的群眾路線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黨的建設從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是其重要內容。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的需要建設這樣一個黨,建設這樣一個黨的主觀條件已經大體具備,這樣偉大的工程也正在進行中”。[5]鄧小平將黨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使黨成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將黨的建設的科學化作為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對自身建設的進一步升華。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要“堅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6]可以說,全面從嚴治黨的提出是對黨的作風建設優秀傳統的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切實把握新國情下的黨情,堅持從嚴治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總之,“四個全面”思想是對黨的重大理論的總結和發展,它們密切聯系不容分割,既是彼此的前提,又是對方的條件。“四個全面”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是進一步開創我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宣言書,更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戰略起點。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6]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