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瑾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近年來,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高校學術失范現象時有發生。杜撰參考文獻、一稿多投、無償占有、剽竊、搭便車等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學校與學者自身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的結果。因此,解決大學學術失范問題需要多管齊下,要強化學術道德,端正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環境,規范學術行為。
要研究學術失范,就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學術。近代學者對學術的理解有兩種主要觀點:一種觀點將學術理解為“專門的系統學問”,認為“學”指的是專門的理論基礎,“術”指的是系統的應用理論;另一種觀點將學術理解為探究學問、發展學問的研究過程。[1]我們今日所談的“學術”這一概念,實際上是從西方引進的,在西方傳統中,學術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在具備專業條件的環境中進行非實用性的探索。[2]
失范,是由于社會規范失調而產生的一種社會反常的狀態,是指無規范狀態或違反規范的行為。失范一詞最初是由法國社會學家杜爾克姆所使用的。杜爾克姆認為,失范是一種社會病態,在失范的狀態下,“個人的物欲和情欲取代了社會,變成了行為目標,從而最終使社會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道德秩序遭到了破壞。行為規范失去了效力,整個社會突出了病態的征兆。”[3]杜爾克姆主要著眼于宏觀的社會層面,將社會失范理解為社會缺乏集體意識和道德規范。默頓對杜爾克姆的失范概念進行了修正和發揮,他認為,失范現象的根源在于社會文化目標與制度手段之間的張力結構。
學術失范是在特定的學術制度環境下,學術人在從事學術研究中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而違背學術共同體所公認的學術規范的行為與結果。學術失范主要表現為:杜撰參考文獻,一稿多投,無償占有,剽竊,搭便車,關系操作及引文不規范以及偽造調查、實驗數據等。學術失范行為是對學術研究工作的褻瀆,雖然這些行為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是這種現象敗壞了大學學術風氣,損害了高校聲譽;浪費了有限的學術資源,阻礙了學術進步和創新;動搖了科學研究的根基,阻礙了科技進步。
近年來,學術失范現象已引起了社會、政府以及高校的關注,各級各部門也采取了一些手段進行遏制,但是學術失范現象仍然存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從根源解決問題。
1.市場經濟的負作用
市場經濟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強調個體意識,這對人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強烈沖擊。在市場經濟中,利益分配規則不明確,有時遵守規則往往無利可圖,而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卻獲取超額非正常收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失范行為的發生。學術研究的原始價值是追求真理,但在市場經濟負面影響下,科學研究不再是單純地為了追求真理,而被摻雜了太多的利益因素驅動,淪落成了個人追逐利益的技能和手段。
2.行政權力對學術獨立的侵蝕
大學是獨立思想的中心,是追求真理目標的理性思考的地方,在這里任何人和任何組織都不能擁有超越真理的權威。但是,如今行政權力插足學術事務,成為學術管理的掌舵人。由于行政部門對學術價值通常沒有正確的把握,對學術價值的判定基本是按照權力意志的形式進行,按照行政管理的一般方法制定一些目標。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已經嚴重阻礙學術的自由發展,行政化的行政權力破壞了學術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在進行學術評價時,僅僅依靠發表論文數量的多少來衡量學者的成就,這種量化的方法使得高校教師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追求數量而不求質量,急功近利的心態逐漸形成,抄襲、剽竊、弄虛作假之風席卷高校領域。
在我國,從小學到中學,我國的青少年教育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對于道德教育嚴重匱乏。進入到大學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并沒有彌補這一缺陷,在對高校學生進行教育時,僅重視學生的學術科研能力培養,卻忽視學術道德教育。對此,一位學者曾發出感嘆:“我們在教育中,從小中大學到研究生,哪個環節對學生進行了科學道德教育、知識產權教育,有誰告訴過學生和科研人員在科研中應注意的道德問題是什么?又有誰向學生分析過科研作偽行為,并告訴他們應當如何做一個誠實的科學家?”[4]《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也缺少有關學術規范、學風建設方面的內容。其直接后果就是導致科研工作者缺乏對科學精神、科學規范、科研道德的了解,致使一部分人學術道德素質低下,違反學術規范。
我國的學者都是在體制內生存的,現有的學術制度左右著學者的生存法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高校的教育活動或是學術科研活動,都不可能在與世隔絕的“象牙塔”內開展。在學術活動中,從課題的立項、審批,到科研經費的籌集、研究成果的發表,每一個環節都受學術制度的影響和制約。首先,從學術評價體制來看,過于簡單的以數量論英雄,很多高校都詳細規定了職稱評定的硬性條件。量化的學術評價體系催生了大量的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抄襲剽竊和自我復制,平庸之作大量出現,很多文章就是學術垃圾。其次,學術監督、懲罰制度的缺位。大學學術監督機制的不健全是滋生學術造假的重要因素。沒有相關的法令約束,沒有嚴格的懲戒措施,沒有實際執行效力的約束機制,從而使得領導們高呼的“學術造假零容忍”僅停留在話語層面。[5]有些學者被發現存在學術造假問題,校方僅僅給與一些口頭批評,沒有其他任何大的損失,使得學術失范者有恃無恐。
在市場經濟初期,多元的價值觀和市場意識的泛化導致不少人為了追求名利而無視道德準則。在學術領域,部分學者無視學術道德,缺乏基本的學術自律意識,導致學術失范的行為時有發生。甚至一些教師一開始就學術動機不純,不是為了學術而學術,而是為了利益而學術,把學術研究當作攫取利益的一種手段,抱著這樣一種功利化的錯誤態度進行學術研究,極易造成學術失范。
學術研究和科研建設是推動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欺詐性、重復性的學術研究以及各種學術失范行為如果不能及時得以糾正和整治,將會給大學的學術研究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解決大學學術失范問題,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由于行政權力擠壓了學術權力的空間,導致學術權力未能在學術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要加強學術權力,樹立學術的地位和尊嚴,在學術管理活動中給學者以應有的地位和權威。要加強學術權力,首先,要制定學術規范,維護學術秩序。學術規范,是指從事學術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學術共同體成員必須遵循的準則。要加強學術權力,建立健全各種學術機構,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形成學術權力管理學術行為的運行程序和機制,懲戒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其次,保障學術自由。大學是“求是”之地,要以自由、自治為其活動方式;以追真、求善為其價值理想。要通過加強大學學術權力,為學者從事學術活動提供比較自由的學術空間,為大學的學術繁榮和學科建設奠定基礎。再次,要以學術權力配置學術資源。大學學術權力的主體是學者,只有他們參與學術管理,指掌學術資源,才能真正實現學者治校。大學學術組織要通過制度、規則的設計控制、調配資源,使有限的大學學術資源得以最有效利用,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在我國現有的學術領域中,人們對學術的規范都寄希望于學者的自律而不是法律的約束。但面對如今學術界的各種學術失范行為,僅靠學者的自身道德規范,難以維護學術活動的有序進行。因此,必須完善學術法律制度,通過法律規范學術。要完善學術法律制度,一方面,要學術立法。學術立法的首要責任是制定學術共同體公認的學術標準和規范。主要是指學術界依據學術發展的需要,對學術項目申請、學術研究、學術評審、成果發表等學術環節中應當遵守的普遍原則和規范做出清晰的說明。另一方面,要培養人們的學術法律意識。只有培養起人們的學術法律意識,才能使他們對法律沒有疏遠,有的只是由于這種意識和情感所引起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也才能激發人們對學術法律的敬重與信任,學術法律才能獲得真正、普遍的感召力。
打破以數量為標準的評價體系,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已成為高??茖W工作者的共識。以質量為導向,可以使科研學術工作者不再疲命于追逐學術成果數量,進而能夠靜下心來潛心鉆研,把創新科研成果作為研究的目標。要建立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首先,評價體系的建立要體現出層次性。學術的專業性和知識的復雜性使得學術共同體具有層級性,在這個團體中,層級的不同決定了擁有的資源和權力不同,所以學術評價體系要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其次,評價標準要趨向理性化。科研成果的質量高低應該從學術價值、社會效應等方面進行評價,學術價值通過學術作品的原創性來體現。原創性代表了學術作品的創新,包括對原有的基礎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充實,它對應用技術的開發也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術科研成果的社會效應往往是檢驗學術價值的唯一標準,學術成果的獲得是漫長而艱苦的攀爬過程,許多學者一生中都未必有一件稱得上有學術貢獻的成果,單純依靠數量確定學者的學術成是不合理的,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必須具有社會效應和學術價值,經得起考驗。
學術道德教育屬于大學德育的范疇,實施學術道德教育的任務理應由大學來承擔。要進行良好的學術道德教育,一方面要開設學術道德教育的課程,“課程是教育的‘心臟’,是教育思想、觀念和宗旨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的中介”[6]。通過學術道德課程的開設,使學生通過課堂教育了解學術道德規范,明確學術道德行為,減少學術失范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加強道德教育,要提高教師個人素質。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和學術態度在學術規范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要以身示范。加強教師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師的道德品質,是防治學術失范的思想基礎。要在教師群體內形成一種優秀的道德文化氛圍,引導教師正確的學術行為,發揮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圣曾說:學術失范行為“不僅很容易敗壞學風、文風,使學術道德淪喪殆盡,而且不利于學術人才的健康成長;還會損害整體的學術聲譽特別是不利于建樹中國良好的國際學術形象;對科教興國戰略也將造成一定的威脅和損害,也不利于逐步恢復與建設良好的學術氛圍。”[7]學術失范行為嚴重破壞了大學學術風氣,阻礙了中國學術事業的進步和創新。學術失范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學術界的問題,遏制學術失范問題需要國家、社會、高校以及學者自身的共同努力。
[1]江新華.學術何以失范——大學學術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論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3]渠敬東.缺席與斷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3.
[4]王峰.科學不端行為及其成因剖析[J].科學學研究,2002,(2).
[5]董云川,張琪仁.學術失范的教育倫理歸因[J].人學(學術版),2011,(12):17.
[6]李澤或.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特點及其實施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7]曹建文.學術研究:從“失范”到“規范”[N].光明日報,200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