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冠英 黃 強
為了解全縣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本情況,進一步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工作開展,瀘縣就業服務管理局對高校畢業生回瀘縣就業、創業情況進行了調研。
自2013 年開始,瀘縣重點開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跟蹤服務工作,并進行了實名登記。此次調查主要側重于對已在本縣就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現狀分析和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需求的調查。
高校畢業生就業分布情況。2013 屆和2014 屆高校畢業生在瀘縣就業創業291 人,其中:自主創業50 人,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就業170 人,企業就業46 人,靈活就業和其他自主就業25 人,高校畢業生回瀘縣就業仍然優先選擇參加公考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就業,機關事業單位就業占據主導。
創業人數逐年增長,創業形式呈現多樣化。2013 屆和2014 屆高校畢業生回瀘縣自主創業50人,占就業創業總數(291 人)的17.1%,近年回瀘縣創業大學生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其中2014屆同比增長63.15%。從創業形式看,包括個體、企業、家庭農場等形式,從創業項目看,包括信息通訊、種養殖業、汽車美容等多個領域,呈現多樣化發展。
就業渠道不暢通。目前的就業渠道主要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招聘會、就業網站、報考公招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干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等限制,且這些只能提供少量就業崗位。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絡招聘和現場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但這還不能完全滿足高校畢業生的需求。
自主創業積極性不高。雖然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創業工作,出臺了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許多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政策,但多數高校畢業生由于缺乏創業啟動資金、缺少膽識、怕擔風險、找不到可行項目等原因不敢去創業。
本地用人單位用工環境不佳。雖然有部分高校畢業生愿意回瀘縣、到基層就業,但是本地就業機會相對較少,無法提供足夠的崗位,或者崗位薪資福利等無法達到高校畢業生所能接受的心理預期,造成就業吸引力不強。
學校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不對稱。一是高校人才培養方式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畢業生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二是部分高校盲目擴招,而相應的師資配置、教學設施等軟硬件設施又一時難以跟上,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減弱;三是部分高校就業指導薄弱,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質量不高,就業指導課形式單調或未開設,沒有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全過程。
畢業生自身素質不高。一是職業生涯規劃準備不足,沒有提前關注職業信息。二是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凡事期望過高,并不一定能夠勝任所向往的工作。所謂“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自我封閉了就業之路。
政府方面,一是繼續積極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大力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政策,鼓勵和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降低“崗位補貼”“一次性就業補助”等政策的準入門檻,把享受對象擴大到普通高校畢業生。二是逐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如就業指導、創業指導、技能培訓、免費職介等。
高校方面,首先要主動適應市場,適時調整專業結構,著力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還要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專業,逐步實現由人才供給導向型向就業需求導向型的轉化。其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提高就業指導的“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三是促進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對接。高校要主動爭取更多的公司來校招聘實習生或全職員工,通過招聘會、人才推介會等多種形式向用人單位推薦學生。
用人單位方面,一是加強用工環境建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改善企業工作環境,為高校畢業生創造良好的用工環境。二是依法規范用工。用人單位要履行用工者的責任和義務,依法支付加班工資、高溫津貼等規定,讓高校畢業生就業有保障。
高校畢業生自身方面,第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平和而實際,合理地確定就業期望值。第二,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努力發展多種能力,尤其是較強的創新能力;另外,要積極參加實踐活動,為日后迅速自如的進入工作狀態、較好的適應未來工作崗位創造條件。第三,要科學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盡量使自己的“長板”更長,把“短板”補長,盡量做到自身能力與職業選擇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