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符合學生當前發展需要的、能夠激發學生內驅力并且能讓學生不斷嘗試自我管理的班級制度才是最好的班級制度。作為班主任,需要解讀每一階段班級學生成長的需要,有學生立場,找到班級學生在乎的“誘因”,建立“因人而動”、“因時而動”的靈活的班級制度。制度建設應該由具體走向抽象,由操作性走向引導性,使其呈現長程意識,這才能讓學生的自主管理成為現實。
【關鍵詞】班級管理;班級制度;靈動性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3-0015-03
【作者簡介】陳玲,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江蘇淮安,223001)。
班級制度是一個班級有序運行的保障。“制度”的存在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它是教師管理班級的抓手,更應該是學生自主管理的依托;它對于班級的常規運行及班集體的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班級制度才是有生命力的制度,才能推動班級建設呢?
一、“積分表”——雙管齊下,管理合力
剛接手一個新的重組的班級,特別是孩子正值三年級的轉型期,我在假期就開始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容易被孩子接納的,能很快聚合全班的力量,讓班級有班集體影子的制度呢?
1.解讀三年級學生的發展特點及成長需要。三年級是學生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學生在此階段特別愛表現自己,希望給他人留下好印象。但是對于如何表現自己,需要老師為他們創設表現自我的平臺。三年級學生處于兒童向少年的過渡時期,他們的個性開始轉變,對于家長的依賴開始減少,渴望同伴的認可,希望在團隊中發揮作用。三年級學生還會在學習上面臨一個較大的挑戰,學習內容對抽象思維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優秀的學習品質。
2.制定在校在家“積分表”。鑒于學生此年段特殊的心理狀況,我在班級進行了部門建設。部門涉及到班級管理的方方面面,有學習部、行規部、衛生部、環保部、文藝部、體育部六大部門。六大部門相互配合,讓班級工作有序開展。
部門的建立是為了規范班級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快速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歸屬感,以便班級的分級管理。個體的管理怎么辦呢?我根據學生的在校表現,將學校各科學習和班級生活制定成《在校表現積分表》,用積分來量化學生一周的表現。孩子的生活除了在校,就是在家里。于是我又為班級設計了《在家表現積分表》,并和家長進行一次次商討,一次次修改完善。在校積分表不僅涉及課堂表現,更有班級衛生、班級突出貢獻等內容;家庭積分表上除了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時間,還包括做家務、吃飯等問題。在校積分表上的打分主體有時是同桌,有時是老師,有時是我隨機安排的學生,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自始至終注意自己的行為;在家積分表基本是家長參與評價,或者孩子自評,家長最終審核。家長在積分表制度運行中著實參與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作為班主任,我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把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教育。積分表每周一張,最后積分的核算交給部門的部長,由部長進行一周的匯總。
3.解讀背后的“誘因”。我是一個普通的班主任,但是我希望自己真的可以成為學生生命的“重要他人”,成為學生的生命關懷者。我希望自己班級的學生不僅各項常規工作做得好,而且是一群有能力,會生活,懂得感恩的孩子。大學時,我就參加各類學生活動,在活動中,我的生活得以豐富,各項能力得以提升,我深刻感受到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對學生能力發展的影響。所以,我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實孩子們的課外生活。
積分是孩子獲得集體活動的“資格券”。每周,每個小隊不僅核算出積分靠前的同學,而且關注進步大的學生,設進步獎。每周推選出來的先進分子,我會帶著他們進行有計劃的周末活動,游覽大學校園、郊外踏青、參觀博物館……還有一項一直堅持的集體活動——參與社會性公益團體的志愿者活動,走進特殊教育學校、走進福利院……學生喜歡有滋有味的課外生活,他們喜歡我策劃的每一次周末活動,所以,每次“積分大戰”,同學們都相當重視。就這樣,在“積分卡”的陪伴下,學生不僅形成了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學習態度,而且在六大部門的運行中學會了自主管理。隔一段時間,我還會組織學生評選優秀的部門,對整個部門獎勵一次專門的活動。這樣,部門之間的凝聚力得到了提高,班級也越來越成了一個集體。
二、“紅粉綠卡”——尊重個體,自主管理
經過三年級兩學期“積分表”制度的推進,學生們不論在自評、互評,還是在積分的核算方面都已經駕輕就熟了。可是隨著孩子們升入四年級,我發現這樣死死地用積分管理班級的方式似乎已經有些過時了。孩子們長大了,在集體中養成了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覺得應該放開他們的手腳,換一種相對寬松、允許個性存在的制度,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能力。
1.解讀四年級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成長需要。經過一年的熟悉,四年級學生的交往重心已經逐漸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學生中開始出現非正式群體。經過了解,我發現他們有的是因為共同的興趣走到一起,有的因為相近的住址,還有的是因為相近的性格。雖然這些群體的出現不至于影響班級輿論的方向,但是部門想再自如運轉似乎出現了瓶頸。我想,不能讓孩子的交往固定在個別非正式群體成員之間,所以,我對四年級學生的發展目標是建立比較豐富的人際關系。
是的,孩子們應該接受新的挑戰,在沒有細小積分的情況下,自主做好該做的事情,他們應該在四年級有全新的成長體驗,于是,適合四年級孩子的新制度應運而生了。
2.“紅粉綠卡”大集會。相對于三年級事無巨細的積分表,四年級我給班級設計了相對綜合的班級制度。學習上,我設計了班級的“得卡制度”,分大紅色“愿望卡”、粉紅色“課堂榜樣卡”、綠色“免做卡”、淡綠色“作業進步卡”等。班級常規上,我用《一年做好一件事》的人人有崗的崗位表對孩子的班務行為進行提示。在班級,每個學生是否得卡,由學生自己的表現決定,不取決于同伴做得如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得卡的機會。他們之間的得卡與否與他人無關,只是縱向和自己比較。
3.提供可供選擇的獎勵方式。班級每隔一段時間,統計學生各類得卡數。如一個月內,“作業免做卡”超過20張就可以免做下一個月的作業;一學期“作業免做卡”超過50張,就可以免做暑假或者寒假作業;“作業進步卡”和“課堂榜樣卡”三張換一張“愿望卡”或者“免做卡”;每張“愿望卡”可以折合人民幣一元錢,許一個價值相當的愿望禮物或者一定數量的愿望卡可以換取參加一次班級社團活動。
(1)社團活動有PK。由于班級空間有限,所以每周除了陽光體育大課間外,只有兩天下午能給社團安排活動,而每次也只能安排兩個社團活動,否則相互之間就會產生干擾。除了工作日學生有社團活動外,我和孩子們商議,留空周六下午的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各項社團活動。當然我不可能同時參加幾個學生社團的周末活動,所以除了請了一些家長做指導老師外,我盡量在社團活動之初跟蹤社團活動情況。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時,如果社團活動準備充分,效果好,那么社長可以向班主任申請,給社團成員活動獎勵,再次分發相應的愿望卡。這樣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怎么能讓學生內心平靜呢?所以四年級的色卡活動推動著班級社團的建設,同時促進了班集體的建設。
(2)愿望清單顯自主。學生的愿望清單可以換取社團活動的機會,也可以積累到元旦或者六一換取自己喜歡的物品,再或者兌換成“作業免做卡”,免除暑假或者寒假作業。
這樣,四年級的班級制度就由三年級相對詳細的積分表,轉換為四年級形式簡易的色卡積累制度。這在無形之中給了孩子自由,同時又給了孩子能力發展的機會,讓三年級積分表中涉及到的內容得以自主保持和發展。表面上看,四年級的制度相對寬松,但都需要學生自主地管理自己,這樣才能取得三年級時的學習成績和常規成效。
三、“博睿班規十七條”——制定、執行,盡顯自主
四年級的班級各項制度一直延續到了五年級第一學期的結束。雖然學生各項常規表現得都不錯,學生也很積極主動,但是他們開始有些依賴各種色卡,做事都以奪卡為目的,以獎勵物為目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的作者雷夫在書中寫道:當學生的所有行為都以獲得獎賞為目的,那么一旦獎勵物停止,學生將不再努力,這是一件比較恐怖的事情。雷夫也提出,真正應該教給孩子的,是在學生的心中種下規則。一切外在的要求和引誘物都不會最終長久。
1.解讀高年段學生發展特點及成長需要。五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生開始逐漸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家長們不僅會減少學生無關學習的活動,而且會在學習上不斷施壓。孩子們自己也有緊迫感,基本不需要老師反復提醒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一方面會遇到學習上的難點,有時會因缺乏毅力而心情壓抑,另一方面進入青春期的他們也會和家長關系緊張。五六年級,學生很多道理都懂得,他們也有內心的行為準則,只是有時候堅持起來有些許困難。所以,五六年級,我們不需要過多跟孩子強調什么,只要想辦法挖掘孩子內心的想法,并且鼓勵孩子堅持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2.齊心協力,打造班規。五年級下學期,我花了大概兩周的時間,和學生聊五年級的成長與以后發展的需要。在心理上,我給孩子們的,不僅是他們成長的訊息,更有他們在心里對自己、對班級要有擔當的精神。我和孩子們交流了以前班級制度制定及執行的相關問題,并希望他們以后的行為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發自內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
為制訂出一份獨特的班規,我發動全班同學開始了頭腦風暴,經過一個星期的討論與斟酌,大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關鍵詞:夢想、陽光、感恩、健康、擔當、誠信……其實這些就是學生對于自我成長的自我定位。關鍵詞有了,如何將關鍵詞變成可操作的行為呢?我還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孩子們。我示范了前兩條規則,其他的15條規則均來自同學對于關鍵詞的理解。于是,通過兩周的商討,《博睿班規十七條》終于定稿了。
我又用了一周時間帶著孩子們一起解讀每一條班規制度。我跟孩子們說,今年我們沒有評價的具體標準,只有心中的規章制度,你們的學習和表現不再是為了獲得獎勵,而是內心有自己的準則。孩子們接受了這一挑戰,他們信心滿滿。我感受到了孩子們自主制定班規的熱情和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力量。這一年半來,班級各項常規井然有序,我感受到“無為而治”所帶來的那份快樂與輕松。
四、我看班級制度與學生的自我管理
回顧四年來班集體的建設、學生能力的發展以及學生自我管理效度的提高,不得不感謝三次班級制度的修訂與執行。
什么樣的班級制度是適合學生的呢?我認為一定是符合學生當前發展需要的、能夠激發學生內驅力的并且能讓學生不斷嘗試自我管理的班級制度才是最好的。作為班主任,需要解讀每一階段班級學生成長的需要,有學生立場,找到班級學生關注的“誘因”,建立“因人而動”、“因時而動”的靈活的班級制度,才能讓學生的自主管理成為現實。班級制度不僅需要靈活制定,還要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把握制度收放的力度。隨著年段的升高,制度應該由具體走向抽象,由操作性走向引導性,讓班級制度也呈現長程意識。
期待我們的兒童,在公平、公正、自主、全面的班級制度下進行自主管理,成為真正的自己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學生發展與指導工作綱要[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方林.在自由與約束之間——班級經營的實踐與原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3]侯春在.兒童心理成長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李家成.班主任工作要有學生立場[J].河南教育,2007,(10).
[5](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M].卞娜娜,譯.北京: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