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課堂;本真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3-0073-01
教和學是課堂教學的最基本要素。教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是激勵、啟發和引導,“開而弗達”是教的最高境界;學不僅是被動地聽、看、記,更是積極地做、思、說,“學而思”“學而問”乃學之真諦。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從對立方面看,教的愿望與學的現狀往往存在偏差,即教學目標與教學現實之間常常是不一致的;從統一方面看,教與學相互依存,他們同時存在于課堂這個統一體中,教以學為依據,學以教為前提,“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謂教學相長也”。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教和學可以相互轉化,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一方面,教師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到以學定教,因學施教;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問題意識,讓學生“兵教兵”,做“小老師”,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應以教師的教為主,還是以學生的學為主?筆者認為,教和學的地位是動態變化的。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師的教為主,課堂教學的節奏、進度基本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教師課前的預設。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課堂上,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從屬地位,課上未搞懂的課后再問、再學、再練。事實上,傳統教學可能更多地傾向于“先教后學”。而“新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學”的高度重視,關注學情,以學定教,因學施教,關注學生,以人為本,發揮主體作用,更多地傾向于“先學后教”。“先學后教”對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從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看,無論是“先教后學”,還是“先學后教”,均無可厚非,先教還是先學,取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先教后學”未必就是忽視學生主體,而“先學后教”也未必就能突出學生主體。筆者反對教與學脫節的“先教后學”或“先學后教”,主張“教學在場”的“先教后學”或“先學后教”。任何割裂教與學關系的“先教后學”或“先學后教”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其結果只能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追求教學同步(非絕對同步),追求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提倡在“教學現場”解決問題,即“現教現學”“現學現教”,反對將課堂教學內容向課外的任務式延伸(當然,適當的預習和鞏固是必要的)。
從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看,教和學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教和學不是統治和被統治、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而是對立統一關系。教師不是傳道授業的權威,而應該是終身學習者;教師不是課堂教學的熟練工,而應該是不斷探尋教學規律的研究者;教師不是“教材”的忠實執行者,而是包括學生(學生本身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在內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教師不是學生學習的監督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不是知識的“二傳手”,而是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引導者和激勵者。教師要善于“開而弗達”。“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教學(育)的時機,啟發在“憤”“悱”時,點撥在關鍵處,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和學的和諧統一。
“教”是為了“學”,因此,“教”要依據“學”。課堂教學要充分考慮“學情”,即學生的已有儲備(知識、經驗),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的情感因素等,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能想當然,以教師的思維方式代替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經驗,以教師的認知水平代替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要多換位思考,教學設計、問題設置、教學推進要多從“學”的角度出發。“學情”是課堂教學的“源”和“本”,教師就是要圍繞這“源”和“本”去引導學生建構、生成,學會“順藤摸瓜”。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和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