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名教師,從優秀走向卓越,是一種自我突破和超越,是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整體提升和質的飛躍。從這樣的角度來講,教學主張,是指引教師成長的航標燈,是教師專業影響力的核心。
【關鍵詞】教學主張;對話體驗;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3-0064-02
【作者簡介】秦琳娜,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000)。
“一個教師即使著作等身,榮譽無比,如果缺乏自己的教學主張,從專業上講,他依然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真切地感受到,課堂是藝術的園地,這里應該是姹紫嫣紅,甚至千花萬花怒放。作為第一線的教師就應當像蜜蜂采蜜一般,在教學的百花園中,到處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釀造自己課堂的蜜,提出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主張,使教師從優秀走向卓越,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整體提升和質的飛躍。
教學主張,一個新名詞
因為喜歡孩子,所以筆者也在乎孩子們對自己的看法。筆者初出茅廬時,教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教了有大半年吧,有一次上完課,班里的小姑娘興奮地說:“老師,沒想到今天語文課時間過得這么快,之前我一直覺得上語文課時間好慢啊!”當時筆者的臉唰地一下紅了。孩子的潛臺詞不就是說,“老師,之前大半年,你一直在浪費我們的時間,語文課真是太沒勁了。”混沌惶恐之時,學校安排筆者去南通學習,于是“情境教學”這個新名詞進入了筆者的腦海。
那個年代,對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李吉林的名字家喻戶曉,“情境教學”如雷貫耳。在對教育家頂禮膜拜的同時,更好奇什么是“教學主張”,情境教學主張的是什么?在滿心期待中見到了李吉林老師,原本在耀眼光環籠罩下的教育家變得真實起來,李老師就是一位滿面笑容、談笑風生的語文老師,一位長大了的兒童。她曾帶著孩子們走出校園,走進田野,親身體驗“飛入菜花無處尋”的樂趣,目睹“似剪刀”的二月春風將垂柳裁出新綠……那次培訓,第一次聽到了如此觸動筆者內心的報告,第一次驚嘆于教育的無限魔力,第一次知道課堂上的孩子會這么喜歡語文,更知道了教師獨特教學風格背后是堅定的教學主張。
真正被教學主張“電”到,還要從聽薛法根老師的課開始。十幾年前他到我們學校來上《小露珠》,創設了一個綜合的語言運用情景:進行情境對話,師生在平等、和諧、即興的情境會話中,活化了課文靜態的語言,學生在對話中感受到了小露珠的外形特點。一位男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俯下身來和孩子去打招呼、去握手。筆者驚嘆的同時,又在思考薛法根的“組塊教學”,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樣的教學主張,又有怎樣的魔力?讓孩子產生“語言合金”,作為一種新的“言語組塊”融入學生的語言素材庫里,產生聚合作用,從而豐富學生的詞語積累,促進言語的發展,這就是“組塊教學”中在做的嗎?后來每每聽到有薛法根老師的授課講座,哪怕只要是吳江盛澤實驗小學的老師開課,筆者和同伴們都會趕去,只因為那里的課堂有鮮明的教學主張“智慧教育”。“我是用語文教人,課程是工具,指向的是成人。”這是今年3月聽薛法根老師講《教學的內在秩序》時提到的。“學習不僅要獲得知識的信息意義,而且要獲得知識的智能意義,即:蘊含在知識載體中的人類智能,包括創造能力與一般能力。”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是鮮明的教育主張,它成就的是孩子的未來,崇尚的是“不教之教”。
去年,在南京參加活動,聽了竇桂梅老師的《大腳丫跳芭蕾》,震撼的同時,“主題教育”這個教學主張直觀地跳入了腦海。竇桂梅老師針對語文教學“難以形成核心價值觀”“難以整體提升語文素養”“兒童學習負擔過重”這些問題,給出的良方是“整合”,整合課程,整合整體設計,提高綜合思維。整合的結果是什么呢?就老師來說,是課程意識的增強,于學生而言是語文立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作為真正的人站立起來。竇桂梅老師認為,語文教學要借助語言的學習喚起兒童內在的、心靈深處的涌動甚至是心靈的震顫,她所追求的是浸潤在文化之中而又充滿理性光輝的課堂。
對比李吉林、薛法根、竇桂梅這三位教育家的教學主張,筆者發現:李吉林老師追求的是情境中的語文學習,體現審美的色彩;薛法根老師是帶領兒童“走向言語智慧”的語文課堂,著力的是教學組塊的思索;竇桂梅老師是基于課程整合,力圖把兒童的語文學習引向更豐富的文化視野。這就是他們的“教學主張”,正是這樣的主張和信念,催生了他們精彩的語文課堂。從課堂上孩子們活躍的思維狀態,從聽課老師一次次反思中,筆者深深感到,這些絕不是簡單的標新立異和形式上的刻意求新,而是深深扎根于他們對語文教學意義與價值的深刻理解,這樣的理解使他們對語文學科教學有了清醒的目標意識。
對話體驗,一種新追求
十多年來,筆者深深感到,教師不能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因為教學不能沒有思想。
憧憬過這樣的課堂,老師只是拋出一個個話題,課堂上孩子們思考、討論。每個孩子都在盡情地講,無論說什么,不論對與錯,觀點的合理性不是留給老師來判斷,而是由同學們來討論,課堂上或通過豐富的多媒體手段,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或以學生的感悟為突破口,幫助他們實現自我發展,或在提問與回答、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的過程中,以有效的教育達成教學目標。活躍的是課堂,受教的是孩子。這種課堂不就是“對話體驗式”的嗎?
查閱了《教育大詞典》,其中對“體驗”這樣注釋,體驗就是親身經歷,就是聯系自身的體味。帶領孩子們“體驗”文本,實施“體驗”,進而引導孩子們和文本對話,這對于語文教學獲得實質性的突破,不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語文教學具有很強地“體驗性”,語文教學要從學生體驗出發,這是基于語文學科特性的。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陣地,課堂上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營造出足夠寬廣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地翱翔。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多給學生一點問題,讓他們去探索;多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把課講活了”。呂先生精辟、獨到的見解,為語文教學的深化指明了方向。課堂上如果能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那么課堂想不精彩都不行了。語文老師就應該勇于打破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其中,我們要發揮“表演”這種體驗方法的重要作用。表演能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平時對這一教學方法的使用,筆者發現學生對表演總是樂此不疲。從閱讀到情境想象,學生總是樂于扮演文中的角色,展現自我與文本的對話。如在教學《蘑菇該獎給誰》這一課時,筆者在班上組織了分角色表演課文,學生先在小組內練習,然后全班演一演,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了解,并通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個點撥、引導評價的角色。這樣學生自己通過學習獲得了理解,在體驗中掌握了知識,學得興致盎然。
筆者越來越多地珍視“體驗”,孩子們在體驗中對話,在對話中充實,在充實中成長。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日積月累,悟得終身學習的方法,獲得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情感,體驗語文學習中的樂趣,這就是對“對話體驗”的感受。
雖然站在講臺前已有十八個年頭,但每每聆聽名師的課堂,筆者還是心生無限敬意。“對話體驗”,對于筆者來說,還只是淺層次的思考,只是源于課堂,只是對教學的一些看法、想法、念頭、觀點。有時思考不乏有價值的見解,但還是很零散的,是相對淺層的。幸運的是,我們學校有一個語文“對話教育范式”的校本研修團隊。
在研讀理論書籍之后,我們明晰了“對話體驗”的理念。我們認為“對話體驗”的本質就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心與心的對話交流溝通。通過“對話體驗”要培養的是學生對話合作的能力,應對各種問題思考的能力,探索新領域的能力。
隨著對教學主張思考的深入,對“對話體驗”有了從模糊到逐漸清晰的認識,筆者第一次感到“語文教師”一詞的厚重。仰望星空,一路追星,體驗著,感覺風景無限。筆者相信,只要有主張,只要不停地行走,奇跡就在未知的前方。